三史科
唐宋科举科目之一。始设于唐穆宗年间,时大夫殷侑认为“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子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于身处班列,初朝廷旧章莫能知者。”穆宗据此设三史科。考题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各史问大义百条,第三道。每史通大义70条策2以上即谓及格。有一史及格,即可考中一史科。白身有一史及格可当通五经和三传、有出身或前已做过官的人通一史者,可当学究科的一经。通三史者,要奖励拔擢。
三史科
科举考试科目之一。简称“三史”、“史科”。唐长庆二年(822)始置。三史即《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不仅馆学生徒及乡贡白身人可应试,已有出身者及前资官亦可参加考试。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通一史者即可获出身,三史皆通者奖擢之。五代沿置。北宋亦置,为“诸科”之一。三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试三十场,对墨义三百条。北宋淳化四年(993),特减其半,试十五场,对墨义一百五十条,另十五场命抽卷当面阅读,能知义理、分辨其句、识难字者为合格。熙宁四年(1071)罢诸科,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