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沿革
根据已有考古资料,早在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池州大地上生活栖息,磨制石器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不仅仅限于采集和狩猎,种养已经相当发达。
池州,古曰池阳,因府地贵池座落于东南湖(古称鳜池)之阳而得名。古池州夏、商、周时属扬州之域,春秋时期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期,楚灭越,古池州属楚之江东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属秦之鄣郡。西汉时期属扬州之丹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始建池州府,辖秋浦(今贵池,当时含今石台县)、南陵(今芜湖南陵县,当时含今青阳县)2县。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朝时,北宋至道三年(997)池州属江东路,南宋绍兴初年(1131)属江南路。元朝时,至元十四年(1277)设池州路总管府,隶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改属江浙行省。明朝时,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61)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之后又更为华阳府,复定为池州府,直属南京,领贵池等6县,治所贵池。清顺治二年(1645),设池州府,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左布政使改为安徽布政使,池州府隶安徽布政使。民国21年(1932)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安徽省。1949年复建池州专区。隶属安徽省。1971年3月改池州专区为池州地区,1980年1月撤销池州地区。
古池州汉、唐时期经济就非常发达,当时已经有冶炼、造船、铸造和纺织等多种行业。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一诗即是对当时冶炼、铸造加工工场的生动描绘。1988年9月,国务院根据池州的自然条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和开发开放沿江的战略决策,决定重建池州地区,池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以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