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十一 皖西、皖南游击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十一 皖西、皖南游击战争

三十一 皖西、皖南游击战争

苏家埠战役后,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被粉碎。皖西苏区进一步扩大,在东起舒城,西抵河南固始,南至长江,北濒淮河的广大地区内,拥有8个县级工农政权。1932年6月,蒋介石又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这时担任苏区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错误判断形势,先则盲目轻敌,继而惊慌失措,终于丢弃鄂豫皖苏区,于10月11日率红四方面军主力越平汉路西去。大批敌军涌进苏区,大肆烧杀抢掠。皖西地区,仅金家寨附近,短期内即被杀3500多人,被关押者上万人,另有数以千计的妇女被卖到外地。
敌人的屠刀没有吓倒皖西人民。中共皖西北道委迅速组建红第二十七军,坚持游击战争。红二十七军与鄂东北红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后,皖西又组建红二十八军及3个游击师,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西去,敌以56个团在鄂豫皖苏区“驻剿”。皖西苏区被压缩分割成六七块小根据地,处境危险。中共皖西北道委(不久改为皖西特委)再次重建红二十八军,并积极发展地方武装、便衣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便衣队是党军政合一的武装,他们依靠群众,凭借大别山有利地形,协同主力红军,巧妙打击敌人,同时组织群众,发展秘密党员,筹粮筹款,争取瓦解敌军,镇压死心塌地的反动分子。从1934年11月到1937年7月,红军和游击队坚持卓绝的斗争,牵制敌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皖南地区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游击战争,高潮迭起。早在1927年,就有旌德仕川暴动、南陵白沙圩暴动,1928年有郎溪暴动。1930年3月,中共广德县委王金林、邓国安等,从领导花鼓塘等地分粮斗争开始,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开展游击战,粉碎敌第一次“清剿”,在广德、郎溪、宣城、宁国及浙江孝丰边区,建立600多平方公里红色区域,人口5万多人。10月,广郎宣苏维埃准备委员会成立,开始实行土地革命。接着,敌人连续发动第二、三次“清剿”,红军独立团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战斗,终因受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影响,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战略策略,而于1931年10月宣告失败,王金林等同志英勇牺牲。这一时期,歙县小练暴动、宣城庙埠暴动,也先后失败。
党总结了经验教训,经过艰苦工作,1933年后,皖南革命形势改观。中共皖南特委和各中心县委、县委等相继恢复。1934年8月,中共太石祁泾贵中心县委领导了太平柯村(后属黟县,今改属祁门)暴动,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宁春生为主席。辖太平、祁门、石太三个县苏维埃,形成方圆七八十里的皖南苏区。11月7日,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柯村,敌5个师、2个旅正规军及保安团等赶来围攻。红军不得不于3天后撤出。皖南苏区转为游击区,由刘毓标等率领的皖南独立团进行游击战。因敌重兵压境,独立团突围至皖赣边鄣公山,开展工作,逐步建成皖浙赣边游击战中心根据地。
1935年初,原赣东北红军一部转战到达贵池、秋浦、东流一带开展游击战。当年秋领导了以丁香树、火龙坑等地为中心的大暴动,成立江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后因强敌围攻,部队改编为江南游击总队,突围至鄣公山根据地。与此同时开辟的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武装,亦转战到达鄣公山。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广泛开展游击战,大力宣传抗日,巩固与扩大根据地。为此会议把边区划分为5个地区,分设特委;省委直辖皖浙赣独立团,各特委组独立营,县委组游击队。会后,独立团挺进外线,7月7日奔袭浙江开化县城,歼敌100多人。随后又打了两次伏击战,歼敌170多人。9月,部队又到青阳、泾县、宁国、宣城及浙江昌化活动,开辟不少新区。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背信异义,阴谋在国内和平实现前消灭南方红色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围剿”。皖南游击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群众坚持斗争,付出了重大牺牲,一直坚持到改编为新四军。

☚ 三十 苏家埠战役   三十二 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军部 ☛
000004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