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 三、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粮食与经济作物是吉林省种植业的主体。全省种植业是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构成。在粮食作物中,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小麦等几大作物,还有薯类和小杂粮;经济作物中,主要是油料、甜菜、烤烟、麻类四大作物,还有人参等中药材;其他作物,主要是蔬菜、瓜类和水果。 表3-1-1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这期间,粮食作物内部品种结构变化较大。经济作物内部品种结构也有变化,主要是油料、麻类、甜菜之间的变化。其他作物内部,主要是蔬菜,种植面积始终占70%以上,变化不大。到70年代,瓜类面积增加,1975年占8. 5%。 进入80年代,由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种植业结构,才真正进入了积极稳步调整的时期。粮食作物在提高单产,确保总产的前提下,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逐年增加。1985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比例为80.08∶14.1∶5.1。与1976年比较,粮食作物下降了8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提高了8.5个百分点;其他作物略有下降。 1985年以后,国家针对农业受灾,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对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相应地确定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工业生产需要和市场供应的原则,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到1990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为87.3∶7.9∶4.8。 这期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复合化肥的普遍使用和栽培技术的改革,玉米单产显著提高(平均亩产由70年代的210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460公斤),比较效益大幅度增加,从而使玉米种植面积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水稻生产由于塑料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等育苗栽培技术的试验成功及大力推广,单位面积产量由1975年的亩产346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461公斤,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种植面积每年以20—25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90年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的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为62.9∶11.9∶13.2∶3.5∶2.5。至此,在本省粮食作物中,高粱和谷子被水稻所代替,已不足称其为大作物。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仍以油料和甜菜为主。1990年油料、甜菜种植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比重为62.6%和18.3%。与1975年比较,油料提高2.5个百分点,甜菜减少8. 5个百分点。 其他作物内部结构,仍以蔬菜、瓜类为主。1990年蔬菜、瓜类占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85%和7.8%。蔬菜增加了8.8个百分点,瓜类基本稳定,略有减少。 吉林省种植业从布局上看,粮食作物集中产区在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东部地区。1990年粮食作物面积,中部(长春、四平、辽源)、西部(白城)、东部(吉林、通化、延边、浑江)分别占全省的48.5%、28.9%和22.6%。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是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和东部地区。199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西部、中部和东部分别占全省的65.3%、20.6%和14.1%。其他作物的集中产区重点是中部,其次是东部和西部。1990年其他作物面积,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占全省的54.7%、31.3%和14.0%。 ☚ (三)积极稳步调整阶段 四、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历史演变的分析评价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