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月诗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抗战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1937年10月胡风创办了《七月》。在《七月》杂志上发表诗作的前后有39位诗人,被称为“七月诗派”。胡风于20世纪40年代编印《七月诗丛》,共出了两集18种,艾青、田间、孙钿、亦门(阿垅)、胡风、鲁藜、天蓝、冀汸、绿原、邹荻帆、牛汉等都在《七月诗丛》中有专集。“七月诗派”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是1937年至1941年,以《七月》为标志。他们诗歌的共同倾向是,为抗战而歌,具有乐观高昂的音调,以艾青、田间、邹荻帆影响为最大。后阶段以《希望》为代表,起止于1945年到1947年。与前阶段相比,创作基调大变,沉郁代替了高昂,悲愤代替了兴奋,锋芒直指国内外反动派,以绿原影响为最大。“七月诗派”诗作政治倾向性较强,在当时诗坛发生过很大影响。诗作的共同特点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和人民一起经受抗日战争的苦难,揭露打击敌人,教育鼓舞人民,充满革命激情;诗歌的形式是自由体,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和五四新诗的影响,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也有某些浪漫主义和象征派的色彩;诗体自由奔放,以饱满的激情鼓动人心,尤其是政治抒情诗,用诗的语言作时事评论,为20世纪40年代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气息。 ☚ 新英雄传奇 “鲁迅风”派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爆发后形成的诗歌流派。它主要活跃于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具有革命进步的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诗风。1937年10月16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于武汉创刊,1941年9月在重庆终刊,共编印7集。编者在《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致辞》里提出:革命文学应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同成长。作家要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生活,一面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一面使自己也受到激励和推动。《七月》作为综合性刊物,刊载新诗数量不很大,但编者重视诗歌体裁,将它放到显要的地位,团结了一批诗人。1941年7月,胡风主编出版了大型诗歌丛书“七月诗丛”第1辑,除第1种为14位诗人的合集外,另有10位诗人的11种单人集。他还编印“七月文丛”,内收3种诗集。1945年至1946年10月,胡风又编辑综合性《希望》月刊2集,辟有诗歌专栏。在编辑这些刊物和丛书期间,胡风发表了10余篇诗歌论文,倡导革命现实主义诗歌。他在理论引导和团结诗人方面,为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七月》、《希望》、 “七月诗丛”、“七月文丛”上发表诗作的有胡风、艾青、田间、鲁藜、天蓝、邹荻帆、亦门、孙钿、侯唯动、苏金伞、辛克、庄涌、彭燕郊、钟瑄、方然、冀汸、绿原、杜谷、芦甸、郑思、化铁、徐放、曾卓、牛汉、胡征、朱健、朱谷怀、鲁煤、罗洛等诗人,除艾青、田间等少数人在抗战前就已发表诗作外,多数是刚踏上诗坛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在胡风的影响下成长,才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年代里,以《七月》为阵地的诗人们,虽然分散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统区、前线与敌后等不同的地区,创作上也各有面貌,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他们投身于时代斗争的洪流,敏锐地从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抒情,诗中有着火热的激情与鲜明的爱憎。他们重视诗的社会效用和审美要求,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斗争,力求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政治与艺术统一。他们的诗作与民族和人民的斗争息息相关,具有革命进步的政治倾向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诗的形式上,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自由体诗的优良传统,除少数诗作近于半格律体以外,大多采取自由奔放的形式。人们将《七月》和“七月诗丛”的刊行,称为七月诗派的前期,而将《希望》的刊行称为它的后期。该派于五十年代初期停止活动。 ☚ 中国诗坛社(广州诗坛社) 时调社 ☛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胡风在汉口主编出版了《七月》半月刊,这是当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创刊的《七月》周刊的续办(周刊于九月二十五日出到第三期就因为不能发行到外地,以及参加者大半转移到武汉而宣告停刊)。半月刊为了扩大影响,转载了周刊上的若干作品。到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为止的九个月中,出了三集共十八期。当时因战事变化而停刊一年,于一九三九年七月,又在重庆改为月刊继续编发,那时因印刷条件很差而无法按期出版。到一九四一年九月,出至七集一、二期合刊(即总第三十一、二期合刊)后,由于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形势日益险恶,而被迫终刊,前后历时四年。汉口创刊时原定名为《战火文艺》,后仍沿用《七月》刊名,是为了不忘“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之意。当时有人提出“到这样的紧急关头,应该放下笔来。”《七月》上发刊的《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致辞》却说: “我们没有。不但没有,为了得到用笔的机会,还不得不设法越过了种种的困难条件。/中国的革命文学是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五四运动)一同产生,一同受难,一同成长。斗争养育了文学,从这斗争里面成长的文学又反转来养育了这个斗争。”这篇《代致辞》的最后还说: “工作在战争底怒火里面罢,文艺作家不但能够从民众里面找到真实的理解者,同时还能够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战斗里长成的新的同道伙友。” 由于胡风大力提倡诗作,在《七月》的很多期的《编后》都有文字为提高新诗的地位而呼吁,为刊物给新诗空出大量版面而表态,为一些人对某些诗作的意见作解答,并大胆发表青年人的诗作,还常把诗作编在杂志前面的醒目位置。所以,《七月》既吸引了很多知名的诗人为之写诗,诱导了很多新诗的“初来者”学会用诗战斗。随着《七月》在“实际战斗里长成”,以《七月》为中心而聚集了一大批诗人,他们在这块“实际战斗”的阵地找到了自己的“同道伙友”,找到了对人生、对文艺的共同语言,而逐渐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倾向的、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而表现出来的彼此一致的文艺观点和艺术风格相近的现实主义派别,即形成了“七月诗派”。 这一流派的文学活动从《七月》创刊开始到全国解放为止,前后长达十多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 七月诗派的主要刊物是《七月》和《希望》,分别代表了该派的前后两个时期。 《七月》是个“半同人杂志”,“基本撰稿人在大体上倾向一致”。该刊上发表了为抗战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但最能体现“七月”派成就和风格的是诗歌,还有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杂文等。其中在刊物上出现得最早的、发表诗作最多的是艾青和田间,他们是“七月诗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了诗歌,其它体裁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风、阿垅(S。M)、丘东平、曹白,萧军、萧红、聂绀弩等等,他们都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倾向及风格上为七月流派的形成起了开创的作用。据统计,在《七月》上先后出现过四十位诗作者(包括胡风),其中的大多数是文坛新人,如鲁藜、邹获帆、孙钿、牛汉、绿原等。 《希望》杂志是在《七月》停刊后,于一九四五年一月继之而起的,到一九四六年十月停刊为止,共出了二集(有八期),主编仍是胡风。《希望》代表了七月派后期的倾向,它与前期的《七月》相比,除了诗歌继续保持着战斗的生气之外,报告文学被短篇小说和杂文所代替,这些作品的内容由歌颂和热望而变为揭露与讽刺。 《希望》停刊后,七月派活动的新的阵地有北平的《泥土》、成都等地的《蚂蚁小集》、《诗垦地》、《呼吸》和《荒鸡小集》等杂志,这些刊物都承袭和显露出了七月诗派的基本创作倾向。 此外,胡风还主编了《七月丛书》:包括《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在《七月诗丛》这套大型的诗歌丛书中,第一辑有辛克、侯唯动、鹿地亘、雷蒙、绿川英子等十四人的选集《我是初来者》,胡风的《为祖国而歌》,艾青的《向太阳》、《北方》,田间的《给战斗者》,鲁藜的《醒来的时候》、天蓝的《预言》,冀汸的《跃动的夜》,绿原的《童话》,邹获帆的《意志的赌徒》,亦门的《无弦琴》,杜谷的《泥土的梦》。第二辑中有牛汉的《彩色的生活》,绿原的《集合》,冀汸的《有翅膀的》和化铁的《暴风雨岸然轰轰而至》,孙钿的《望远镜》,贺敬之(艾漠)的《并没有冬天》(一九五一年九月上海泥土社出版)。在《七月文丛》的诗集部分有:绿原的《又是一个起点》,田间的《她也要杀人》,鲁藜的《锻练》。上述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七月诗派的战斗历程,又展现出了他们多姿多彩的风貌。艾青和田间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艾青在诗中诅咒黑暗、呼唤光明,故被胡风誉为“吹芦笛的诗人”;田间则因走上街头,以诗为鼓点,投入工农兵的战斗行列,而被闻一多称为抗战“时代的鼓手”。 七月诗派是“五四运动”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在文艺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他们有着共同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简言之,便是在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倡“突进”和“结合”。所谓“突进”,就是要求作者投入现实斗争中去,反对旁观和纯客观的态度;所谓“结合”,则是要求作者在创作中应把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或精神,与所描写的客观现实相结合,即要求作者的内心要与其创作融合和统一,反对二者相分裂,即反对两重性。 泛览七月诗派的作品,就不难发现,该派在创作上有以下一些共同之处: 一、他们的诗作始终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抗战一爆发,田间、鲁藜、艾青等诗人,就象作家丘东平,阿垅、曹白一样,很快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实际斗争中去,在战火中有了深刻体验,便写出了大量的战斗诗篇,因而大都闪烁着时代的精神。 二、他们都不满足于单纯的为了写作而深入生活,而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去理解生活,具体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上便表现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强调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与结合。 三、尽管革命现实主义是该派的主流,其间也带有浪漫主义和象征色彩。我国古典诗词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和“五四”以来的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他们的诗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他们大都喜欢采用感情奔放的自由诗的形式,艾青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都不大讲究行数和格律,其中虽然常带忧郁和伤感,却总是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基调去叩人心弦。特别是他们的政治抒情诗,常常以诗的语言评论时事,反映抗日生活,充满了战斗激情,起到了增强人民的必胜信念和斗争勇气的作用。 五、他们的不少诗句精炼短促,音节铿锵急切,富有鼓动性,便于以传单的形式散发和在街头朗诵,其中以田间为代表。 总之,七月诗派的名称可说是来自《七月》杂志。《七月》和《希望》杂志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重要文艺刊物,它们不仅为我国的新文学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为革命和战争献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而且为自由体新诗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作了很多成功的实践。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1937年10月,胡风主编《七月》半月刊,大力提倡新诗创作。后以《七月》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诗人,除胡风外,有艾青、田间、亦门 (S.M、阿垅)、鲁藜、邹荻帆、冀汸、天兰、庄涌、彭燕郊、绿原、牛汉、化铁、杜谷、孙钿等。该派诗人以粗犷、奔放的歌唱,把自由体诗推向新的高潮。“七月”诗派活动时间较长,其间《七月》在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希望》、《泥土》、《诗垦地》相继出现,成为“七月”诗派新的活动阵地。 ☚ 中国诗歌会 九叶诗人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qiyue shipai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胡风、邹荻帆、牛汉、绿原、鲁藜、阿垅、冀汸、亦门等。由于这些诗人的作品大部分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半月刊、《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等刊物上而被称为“七月诗派”。 ☚ 湖畔诗社 九叶诗人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为一个现代诗歌流派。这个流派存在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之间。七月诗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风主编了 《七月》文艺半月刊,上面发表了许多新诗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七月》上经常发表诗歌作品的不但有艾青、田间等著名诗人,还有绿原、冀汸、鲁黎、亦门、邹获帆、孙钿、庄涌、彭燕郊、天蓝、牛汉等等一批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而后胡风又主编了《七月诗丛》,还有包括诗集在内的《七月文丛》,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诗集。这些诗人的创作,在风格上具有某种共同性,因而自然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这就是在中国新诗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七月诗派。七月诗派的诗人,各自都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但在创作风格上又呈现出一种大致相同的倾向性。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激情,同时深刻揭露国统区的黑暗和敌人的暴行。这些诗作形式自由,风格朴素,激昂奔放。七月诗派对于我国自由体诗在40年代的再度兴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3.现代文学社团与流派 大道剧社 ☛ 七月诗派193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办《七月》月刊得名。代表诗人有胡风、鲁黎、邹荻帆、冀汸等。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对自由体诗在四十年代的再度兴旺起了重要作用。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现代诗歌流派。在抗日战争初期形成,其成员多在《七月》文艺刊物上发表诗作或在《七月诗丛》中出版过专辑,诗派因此而得名。胡风是《七月》的主编,主要人物有艾青、田间、孙钿、鲁藜、天蓝、冀汸、绿原、邹荻帆、牛汉、贺敬之和庄涌等。在艺术理论上,七月诗派坚持现实主义,强调诗歌的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在诗歌形式上,提倡自由体;在题材上,大都面对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不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圈子。他们的诗情大多与整个祖国、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较少停留于抒写个人情怀,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当时影响较大。 ☚ 现代诗歌社团 现代诗派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贯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因1937年10月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刊物除《七月》外,还有《希望》、《七月诗丛》等。以这些刊物为阵地,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并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思想倾向、文艺观点与艺术风格。著名诗人艾青、田间是这个诗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员还有绿原、鲁藜,邹获帆、阿垅、冀汸、孙钿、庄涌、彭燕郊、杜谷、天蓝、牛汉等。他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诗人要“突进”现实斗争生活,在诗作中把主观精神、思想、感情同描写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对那种脱离生活、注重形式美的诗风持否定态度。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紧密配合抗日斗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实际,深沉地思索生活,热切地追求光明,满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并将这些凝结为诗歌形象。形式上摒弃雕琢与修饰,多采用自由体。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炽热的战斗激情,诗风清新、质朴、奔放。曾先后出版过诗集《我是初来的》、《旗》、《醒来的时候》、《无弦琴》、《童话》、《耀动的夜》、《意志的赌徒》、以及《白色花》(二十人集)、《〈七月〉诗选》、《〈七月〉、〈希望〉作品选》等。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孤岛文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