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十二候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七十二候qishi er hou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 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物候现象相应, 叫做“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与气候的变化情况。七十二候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北魏起载入历书。一年中每候候应见下表(据涵芬楼《汉魏丛书》晋孔晁注本《逸周书》):
七十二候的物候现象有两类: 一类是生物物候,属于动物的, 如“蛰虫始振”, “鸿雁来”,“仓庚鸣”等;属于植物和农作物的, 如“草木萌动”, “桃始华”,“禾乃登”等; 另一类是非生物物候, 如“虹藏不见”, “土润溽暑”,“地始冻”等。其中也有观察理解错误、迷信附会之说的物候, 如“鹰化为鸠”,“腐草化为萤”, “爵入大水化为蛤”等。 七十二候是在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确立之后产生的。它以节气为标准, 每个节气分三候, 每候有每五天的物候现象。汉代农业生产发达时期, 对于掌握农时要求更为精细, 而每个节气相差半个月, 间隔时期太长, 有细分时段的必要, 因此把全年划分为七十二候。元代《王祯农书》曾以节气与七十二候为时令指标,为全年农业耕种规划作图, 称为授时指掌活法图。其他农书亦引用了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掌握时宜起了重要作用, 曾传入日本、朝鲜。 中国民间通用历书所载七十二候候应, 有九个候与《逸周书·时训解》不同, 且与元《王祯农书》所载也不相同。《逸周书》可能成书于汉代, 记载七十二候候应地点是两汉国都所在地,即现在的西安、洛阳一带。以近二十年来西安、洛阳所观测的物候记录与七十二候物候对比来看, 现在这两个地区春季土壤解冻比东汉时代迟一候, 秋季初霜期也迟一候, 冬季土壤冻结与水面结冰迟10~20天。这反映现在西安、洛阳的植物生长期比东汉时代约长15天以上, 说明古代七十二候的物候与现代物候有所差异。 七十二候the seventytwo pentad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有三候,全年共七十二候。每个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叫“候应”(见表)。七十二候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公元前后的《逸周书》已臻完备。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物候,属于动物的,有蛰虫始振、玄鸟至、寒蝉鸣等;属于植物的,有桃始华、禾乃登、草木黄落等。另一类是非生物物候,如东风解冻、雷乃发声、虹始见等。其中某些候应由于观察错误而不符合事实,如腐草化为萤、雉入大水为蜃等。 七十二候候应
七十二候见“候”。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成“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每候有一个候应,反映一年中物候与气候季节的对应关系。七十二侯候应名称参见附表。 ☚ 二十四节气 入梅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