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骆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骆越亦作“雒越”、“瓯骆”、“雒民”、“路人”。中国古族名。有的认为是*西瓯的一部,有的认为是西越的一支,有的认为即西瓯。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篇》:南方“路人大竹”。清人朱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路音近骆,当是骆越。《吕氏春秋·本味篇》有“越骆之菌”句。《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以下由骆将主之。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兵至南越,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千余口附汉。以古贵州(今广西贵县地)为中心,分布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以及越南北部。东汉以后, 逐步演变为僚人。 骆越 骆越又作雒越。壮族先民。《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交趾……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雒田即山麓之田;骆越即“垦食山麓田间之人”。❶骆越与西瓯为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谓。《舆地志》云:“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 ☚ 桂国 越骆 ☛ 骆越先秦两汉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雒越、雒民、瓯骆、越骆、路人等。译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说译自古壮语,有“鸟人”、 “羽人”或“峒人”之意,因图腾崇拜、冠饰或居住特点而得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南方“路人大竹”。清人朱石《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当是骆越。《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汉书·南粤王传》、《汉书·西南夷两粤列传》皆谓:“瓯骆”或“骆越”在南海郡(今广东)之西,当在今广西一带。《汉书·贾捐之传》谓:元鼎六年(前111),珠崖(今海南)“骆越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水经注》谓今广西郁江为“骆越水”,因骆越人居住而得名。《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今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部分地区)有“雒田”、“雒民”、“雒王”、“雒侯”、“雒将”。故知其主要分布在今两广、海南、越南北部及贵州南部一带。以“鼻饮”、“断发”、“披发”、“椎髻”、“文身”、崇拜鸟、龙图腾为特征。东汉以后逐步演变为乌浒(乌武)、俚、僚人。学者认为,与今壮侗语族各民族有密切关系,一说当包括越南的京人在内。 骆越古族名。古越人的一支。本称“骆”。《后汉书·马援传》:“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注:“骆者,越别名。”秦汉时分布于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 骆越又作 “雒越”、“瓯骆”、“雒民”、“路人”。古代南方民族。以古贵州(今广西贵县)为中心,分布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以及越南北部。有人认为是西瓯的一部,有的认为是西越的一支,有的认为即西瓯。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篇》等。因土地有骆田,民垦食其田,故名为雒民。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军抵南越,瓯骆四千余口附汉。东汉以后,逐步演变为僚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