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致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致性 又译“协同性”。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重要概念。罗蒂将自己的新解释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实用主义传统认同起来,用“一致性”取代了“客观性”。所谓“协同性”,是指某社会团体中人们在兴趣、目标、准则等方面的一致性。而“客观性”(objectivity)则指真理有独立于或外在于社会和人类的客观存在性。 在1983年于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学的演讲中,罗蒂谈到,“善于思索的人类一直企图按照两种主要方式与更广阔的领域联系起来,以便使其具有意义。第一种方式是描述他们对于某一社会作出贡献的历史……第二种方式是在他们和非人的现实的直接关系中描绘自己的生存。我想说,前一种描绘方式说明了人类追求协同性的愿望,后一种描绘方式则说明了人类追求客观性的愿望。当某人寻求一致性时,他并不关心某一社会的实践与在该社会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他寻求客观性时,他使自己脱离了周围实际的人,不把自己看做某个其他实在的或想像的团体中的一员,而是使自己和不与任何个别人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根据罗蒂的看法,以追求真理概念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传统(从希腊哲学家一直延续到启蒙时代),是企图由一致性转向客观性以使人类生存具有意义的最明显的例子。古希腊使一致性以客观性为根据的人,不得不把真理解释为与实在相符合。为此就需要建立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与此相反,那些希望把客观性归结为一致性的人,既不需要形而上学,也勿需认识论,他们把真理看做那种适合我们去相信的东西。从这种观点来看,说我们现在相信是合理的东西可能不是真的,“就等于说某人可能提出更好的思想。这也就是说,永远存在着改进信念的余地,因为新的证据、新的假设或一整套新的词汇可能出现”。 罗蒂认为,形而上学对客观性的渴望,部分地是害怕我们社会消亡的一种隐蔽形式,它正应验了尼采的如下指责: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是企图避免面对意外事变和避免时间及偶然机会。尼采曾写道:“形而上学观念的终止带来的一个重要缺点是,个人将过分认真看待自己短暂的一生,并失去建设经久长存的制度的强烈冲动。”而尼采却认为,人类性格的考验是那种明知无会聚性而仍生存下去的能力。在罗蒂看来,尼采实际上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路,一条帮助我们走出形而上学的废墟和相对主义泥潭的两难窘境之路。罗蒂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只为追求一致性的愿望所推动,彻底抛弃对客观性的愿望,那么我们就会把人类进步看做能使人类完成较有趣的工作并成为有趣的人,而不看做是转向某一地点的迈进,这个地点多少是事先为人类所设定的”。 在后现代解释学看来,人类要达到“一致性”,没有什么路好走,只有诉诸对话。 一致性又称“协调性”、“不矛盾性”。形式系统的基本性质之一。1.语法一致性是指:一形式系统不能在自身中同时推出一个命题及其否定。在不包含否定符号的逻辑形式系统中(这样的系统是存在的),语法一致性的定义要宽一些:如果一形式系统不能在自身中推出一切命题,那么,它是语法一致的。2.语义一致性是指:一形式系统至少有一个模型。形式系统必须满足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若Wn 是大小为n的一个样本Y1,Y2, …,Yn对总体参数θ的一个估计量,当n→∞,对任意的ε> 0,都有P(|Wn-θ|<ε)=1时,就称Wn 为θ的一个一致估计量。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估计量Wn越来越接近被估计的总体参数θ,即对于越来越大的样本,Wn 离θ很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θ成为 Wn的概率极限,Wn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uniformity 一致性accord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