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一年三熟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水稻一年三熟的实例。《水经注·束水》条载有湘江支流利用温泉水,实现水稻一年三熟的。该条称:在温泉水“左右有田数千晦,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温水所溉,年可三登”。这是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发展多熟种植的创举。及至南宋时代,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中载有广东钦州地区水稻三熟的情况:“正二月种者曰早禾,至四五月收;三四月种者曰晚早禾,至六月七月收;五月六月种者曰晚禾,至八九月收”。这很可能是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实现一年三熟的。到了明代华南地区的广东和福建,以及浙江温黄平原的局部地区,都发展了三熟制。《伪越外记》中载有广东地区水稻的三熟制; 明万历《福州志》中载有稻稻麦的三熟; 明嘉靖《太平县志》中载有浙江黄岩地区麦稻菽三熟的实例。清代,三熟的地区进一步扩大。除两广和福建地区以外,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苏等地三熟制也有初步发展。清代《广东新语·食语》中就说:在“勤于耒耜”的地方,“一年有三熟之稻”;《广东通志》中载有稻稻麦和稻稻菜的三熟;《江南催耕课稻编》中载有福建地区稻稻麦的三熟;清代周玉衡《邵阳县酌时急务条示》载有湖南地区稻豆麦的三熟; 《郡县农政》中载有江浙一带稻稻麦的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