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市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1990年成为全国35个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之一,1992年进入首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行列,1993年又成为全国40个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城市之一,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位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39′。全市土地总面积114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现辖6个县、2个县级市、5个区,设100镇、56乡、28个街道,2490个行政村和482个居委会。总户数145.5万户,总人口56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1.9万人,市区人口137.5万人。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理想区域。全市平原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5%, 耕地面积14.68万公顷;山地面积66.67万公顷,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6%。水资源总量635亿立方米,人均1.22万立方米。矿产主要有叶蜡石、石英砂、花岗岩等50多种400多处,储量多、品位高;已发现地热点34处,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福州襟江带海,港湾、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面积广阔, 海岸线长800.23公里, 约占全省的26%。罗源湾是福建6大深水良港之一,马尾港历史悠久,此外还有定海港、松下港、苏澳港等天然良港。沿海大小岛屿419个,海坛岛(平潭县)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四大岛。全市拥有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 其中浅海1116.07平方公里,拥有642平方公里滩涂和320平方公里垦区, 滩涂面积占全省的31%。海洋经济鱼类资源100多种,闻名全国的闽中渔场和闽东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鲳鱼、海鳗、真鲷、石斑鱼等珍稀品种。福州是福建主要侨区之一, 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200多万人, 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达100多万人。福州还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平潭县东澳至台湾新竹仅73海里,风帆往来,朝发夕至;连江县黄岐半岛与马祖岛相距不及8公里,鸡犬之声可闻。这些构成了福州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
福州农业源远流长。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居住着以渔牧耕为业的闽族。春秋战国时,中原汉人南迁,带来了劳力和北方进步的农业技术,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福州农业比较进步,唐时水利灌溉便利;宋时由越南传入占城水稻良种;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国(今菲律宾)引入番薯,以后稻、薯均相继传至长江、淮河流域并遍布中原大地。福州还是甘蔗栽培的发源地之一,并以盛产茶叶出名。近代福州农业, 由于战乱频繁和封建统治, 农民屡遭掠劫, 农村经济凋零。新中国成立后, 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3—1958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紧接着的“文化大革命”,使农业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从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综合经营方向发展,实现从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99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4.84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3元,比1978年增长17倍,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向小康目标迈进。
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福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70年代末,第一阶段1978—1984年,用了6年时间突破旧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阶段1985—1988年,用4年时间继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第三阶段从1989年至今,是福州市社会主义市场农业进一步确立,农业各项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农村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农村各业全面发展的时期。改革的主要成果:
❶普遍建立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2 490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经济合作社,80%的乡镇建立了经济联合社;
❷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218多个农贸市场,其中专业、批发市场63个,生产资料市场21个;1995年集市贸易总额40多亿元;全市有20多万农民常年或季节性专门从事农副产品流通;
❸股份合作制全面进入农村各业。全市各类股份合作经济实体1.5万个,近两年新发展的乡镇企业80%实行股份合作制。永泰县96%以上的村实行股份合作造林种果;福清市500多家养鳗场是股份合作创办的;
❹农村合作基金会取得突破,拓宽了农业投入渠道。全市共建立490多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年筹资额8.9亿元,融资额15.6亿元,缓解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全市有61.4%的村为农户提供种苗、机耕、灌溉、植保、农资等“五统一”服务,涉农部门及基层农业所、站的服务功能也进一步加强;
❻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许多地方实行“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的经营方式,福清的畜牧业、养鳗业,罗源的食用菌、花卉等都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2)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福州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城市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科研机构多、侨多、近台等优势,不失时机地大胆引进台资、外资建基地、办企业,以外贸为导向、创汇为目的、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柱,大念“山海经”,实现外向型农业的“五个转变”:
❶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使出口农副产品从常规产品逐步向名优特新方向转变;
❷引进外资,有计划地连片开发,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业逐步由小生产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❸发展加工、保鲜、包装,使出口农副产品从粗包装的初级产品向精包装的加工产品转变;
❹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使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从内向型为主逐步向外向型为主转变;
❺开展横向联合,使贸工农由相互脱节向相互结合方向转变。1995年,全市农村出口交货总值达114.99亿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24%以上。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带动了烤鳗、饲料等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由农民集资创建的鼓山镇福兴投资区,已引进项目2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在发展创汇农产品方面,香菇、淡水鳗、瘦肉型猪、花卉等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福清市的瘦肉型猪出口占全省出口量的70%,养鳗出口生产雄居全国之冠,1995年仅烤鳗一项出口额就达1亿多美元。罗源县的保鲜香菇占领日本上万家超级市场,占全国出口量的70%。现在福清市和罗源县已分别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鳗基地和保鲜香菇出口基地。同时,外向型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创汇群体。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交货总值112.17亿元,外向度达24.6%,出口产品涉及机械、矿产、轻工、食品、纺织、工艺品等10多个门类。黎明集团等乡镇企业还走出国门创办境外企业,为开拓国外市场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
(3)挖掘“山海田”潜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充分挖掘“山海田”潜力,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发山海资源。
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粮食丰收工程”。通过改善地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复种指数、开发吨粮田等途径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八五”期间工程改造低产田0.78万公顷;建成围垦工程10处,新增围垦面积0.49万公顷;新建小(二)型以上水库22座,新增灌溉面积0.5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1.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为粮食总产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135.11万吨,比1978年增长36.4%,粮食平均亩产341公斤,耕地复种指数24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❷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林业和其它经济作物。近几年,在沿闽江、鳌江、大樟溪两岸和沿海岸线、福厦公路线的“三江二线”两侧,大力发展柑桔、橄榄、李果、水蜜桃、荔枝、龙眼等名、优、特水果。1995年经济林面积6.4万公顷,水果产量22.0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倍和23倍,森林覆盖率57.8%,比1978年提高23个百分点;绿化程度88.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1.4亩。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沿海防护林面积9.33万公顷,沿着千里海疆构成一道抗灾、减灾、防灾的绿色屏障,为沿海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❸实施“海上福州”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对海岛、港湾、滩涂、近海、远海进行立体综合开发。全市的常规水产生产、珍稀水产品的养殖和外海、远洋捕捞等,已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199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70万公顷,产量19.4万吨,淡水养殖面积1.17万公顷,产量7.8万吨。形成了一批以鳗鱼、甲鱼、对虾、鲍鱼等名贵品种为主的养殖基地,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加工饲料、防疫等服务体系。远洋捕捞业,80年代还是空白,近几年有较大突破,远洋捕捞船队已进入东南亚、马绍尔等海域作业,远洋船只30多艘,年捕鱼量2.5万吨。199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80.44万吨,比1978年增长3.1倍,每年以近8%的速度递增,水产品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近一半。福州已成为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城市之一,所辖福清市、连江县跨入全国水产先进县行列。
(4)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福州是“草根工业”的发祥地,70年代末, 乡镇企业在长乐等沿海地区及郊区逐步兴起。进入90年代,全市的乡镇企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的趋势。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福州始终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推动。鼓励乡镇、村、个体、联合体及台商外商独资办企业, 形成五轮齐转的发展格局。从发展初期利用“三闲”(闲人、闲资、闲房),到近年来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改造,逐步引导企业生产向集团化、群体化、高优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自1992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之后, 又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1993年、1994年、1995年分别超过200亿元、300亿元和400亿元,1995年总产值达456.34亿元,“八五”期间以年平均49.9%的速度递增。全市已建立3.3公顷(50亩)以上的乡镇企业工业小区160片,进入小区项目达4000多个, 总投资近50亿元。还建立了42家乡镇企业集团,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386家,其中超亿元17家。在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的商业、建筑、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崛起,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几年还兴起了一大批信息、金融、房地产、保险、旅游及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1995年,全市农村中非农产业产值及从业人数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超过2/3以上。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力的出路,促进了村镇繁荣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通过以工补农支援农业生产,增强了农业后劲;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1995年,全市农产品的商品率已达76.7%以上,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比80年代增长4倍以上。
(5) 发展都市农业,增强服务城市功能。福州从1983年实行以市带县体制以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有力地带动了各县的经济发展。所辖各县(市、区)在依托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 面向城市,搞好农副产品生产,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供应。近年来,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城市内外环地区的乡镇建立了300多个蔬菜、副食品基地,不断健全副食品等产购销一体化经营机制,引进畜禽良种,优化畜牧业内部产品结构,稳定蔬菜面积,提高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80年代以来,陆续引进PIC种猪、伊沙蛋鸡、法国白番鸭、塞北兔、美国波罗门牛等良种,先后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场,年可提供瘦肉型猪苗40多万头,良种禽苗150多万羽。全市出现了饲养千头、万头以上畜禽的专业大户5805个, 规模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41.5%, 还涌现了一大批专业饲养村,畜牧业生产正逐步向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1995年全市肉类总产21.01万吨,奶类总产3.41万吨, 蛋品总产9.15万吨, 分别比1978年增长3.9倍、8.3倍和31倍。年出栏生猪200多万头, 其中37.4%投放市区;蛋品21.9%投放福州市场;蔬菜总产161.45万吨,大部分投放城乡市场。1995年肉、禽、蛋、奶、鱼、菜、果等都基本能满足城市“菜篮子”的需要,有力地保证了城市的供应和物价的稳定。福州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面向城市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如晋安北岭山区的农业大观园,闽江畔的田园风光,水口、山仔库区,大樟溪、敖江两岸的青山绿水等的开发利用,成了城市居民休闲渡假的好去处。
(6)加强村镇建设,不断改善生活环境。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农村村镇建设。福州地区沿路、沿江、沿海和市区内、外环地区,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新型的城市卫星乡镇。全市有60个乡镇被省、市列为重点工业卫星镇, 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8%。全市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已超过半数。近年来,通过开展“奔小康、建新村”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 不断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促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边远山区、海岛贫困村等实施“造福工程”,帮助农民迁居新村;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发挥其辐射牵动作用;对小城镇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福清市被建设部列为全国乡村城市化6个试点县(市)之一,长乐市的金峰镇和连江县的官头镇列入建设部500个村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达33.2%。
在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福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也给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今后,福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围绕实施“3820工程”以及“海上福州”和“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等战略发展,即从1992年起,用3年时间使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力争用8年时间,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翻两番;再用20年时间,到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3820工程”提出的目标,至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50万吨、水果总产达50万吨、肉类总产25万吨、禽蛋总产24万吨,与1995年相比分别年递增1%、8.3%、3.9%和9.5%;全市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从1992年的53.51万公顷和49.2%提高到2000年的66.8万公顷和60%;水产品总产至2000年力争达到68万吨、年均递增4%;乡镇企业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1 65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递增18.3%;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达到12 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