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棉花生产流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棉花生产流通 一、棉花生产流通湖南的棉花,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产不足销。新中国成立后, 棉花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1952年实现了同期棉花生产自给有余。1953—1959年的7年, 因棉纺工业比棉花生产发展更快, 全省棉花总产13.76万吨, 仅够同期省内纺棉13.53万吨之需,其他用棉靠省外资源, 比较被动。1960年省外资源中断,供需极为紧张。1963年将统购价格由每50千克77.11元调高到89元, 促进了棉花生产, 1965年再度实现省内自给有余。1978年省内棉花因灾减产, 供不应求。1979、1980年连续两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 有利于促进棉花生产。特别是自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对棉农超基数交售给供销社的棉花加价30%, 加之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全省棉花逐步增产。1984年总产达到12.79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此期, 湖南同全国一样, 出现棉花供过于求的情况, 因此, 1985年对定购以外的棉花不予加价, 也不奖售化肥, 加上当时因 “苎麻热”的冲击, 棉田面积减少, 产量回落, 供应再度偏紧。进入90年代后, 由于实行了棉粮、棉肥挂钩等奖售政策, 大力推行科技兴棉, 全省棉花生产迅速发展,使湖南由棉花调入省变为调出省, 并成为全国八大产棉省之一, 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二位。1991—1995年度全省棉花连续5年增产丰收, 年均产量达20.6万吨, 平均公顷产达1 200千克, 供销社年均收购量达17.5万吨, 均比80年代翻了一番。这5年累计供应省内纺棉62万吨, 民用棉6.05万吨, 调供省外18.02万吨, 保证了省内需求,支持了省外用棉。1996年度全省植棉20万公顷, 因特大洪灾绝收4万公顷, 由于单产高, 总产仍达18.85万吨, 供销社收购11.6万吨。自1995年下半年开始, 全国棉花出现供大于求, 湖南棉花滞销压库矛盾尤为突出。1995年度, 全省供销社收棉17.35万吨, 期初库存1.3万吨, 销售省内外12.7万吨, 入库储备4.26万吨, 供销社期末库存1.5万吨。 表5-2-1 1950—1995年棉花生产年度产、购、销情况表
注: ❶1950—1995年,棉花面积、总产、单产数字均系省统计局农业处提供。 ❷1950—1991年, 棉花收购、销售、调省外三项指标, 根据省棉麻公司原计物科搜集整理数。 ❸1992—1995年, 棉花收购、销售、调省外三项指标数字是省棉麻总公司棉管科、棉花科提供。 ☚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及基础设施建设 二、粮油产品的加工、仓储、运销能力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