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党组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党组织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党组织云南地下党组织是在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土地革命时期遭到破坏,1935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又恢复重建。1941—1942年间,中共重庆南方局先后派郑伯克、侯方岳、刘清到云南,组成第三届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在此期间,根据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省工委在前届省工委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如与黔桂接壤的罗平县,1941年前已在金鸡乡板桥镇、中山乡一带建立了党的支部,发展农民党员42人,以“兄弟会”、“互助会”等方式,团结群众,开展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云南地方党组织在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从抗战胜利至1947年初,从城市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和加强农村根据地工作,准备发动农村武装斗争的工作要求出发,云南党组织在继续贯彻隐蔽精干方针与长期适应的组织形式的同时,逐步发展经过长期斗争锻炼考验的进步分子入党,建立支部或小组等基层组织。194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蒋管区发动农民武装斗争问题的指示》后,云南省工委在继续放手发展城市民主运动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继续把大批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派往农村、山区开辟工作,发动贫苦农民广泛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武装斗争作了充分准备。1947年10月以后,为配合野战军的战略进攻,云南省工委根据中共上海局的指示,在全省各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先后建立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团”、滇中游击支队等党领导的人民武装。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同时成立中共桂滇边区工委,统一领导桂西、黔西和滇东南的开广区、弥泸区、罗盘区的工作,其余地区仍由云南省工委领导。1949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云南省工委与桂滇边区党委合并,成立滇桂黔边区党委,领导全区工作。区党委下辖一个市委,12个地委,即昆明市委,云南境内的10个地委是:开广地委、弥泸地委、罗盘地委、滇东北地委、滇南地委、思普地委、滇中地委、滇西地委、滇西北地委、滇北地委。全区人民武装组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下辖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其中10个支队、2个独立团在云南),主力部队发展到5万余人,民兵游击队发展到9万余人,解放县城61座,到1949年底,先后建立了开广、罗盘、弥泸、滇南、思普、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等10块连片的游击根据地。在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发展了一批农村党员。罗盘地委建立了罗平、平彝(富源)、师宗县委及相应的区乡组织,党员发展到1 200余人。罗平县共建立了6个区委16个乡镇总支和若干行政村支部,滇西地委、滇西北地委建立了31个县委、县工委,农村党员发展到3万多人。广大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前,为反蒋武装斗争,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为迎接野战军入滇,组织群众修桥补路,筹粮备草,设立了粮秣、柴草、茶水、食宿、卫生、运输等站,仅5万人口的富宁县,就筹集了近50万千克粮食支援解放军,砚山县有几百名妇女放下家务,积极参加支前,帮助解放军伤病员做饭,缝补衣服,麻栗坡县的群众在10多天内就为解放军做了4万多双布鞋。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