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当区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和西北部,地处东经106°30′—107°03′,北纬26°55′—26°33′。全区南北长41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95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82%,其中,区属面积922.88平方公里。全区山地占53.10%,丘陵占40.06%,坝地占6.84%。在区属面积中耕地面积1.06万公顷,其中,田0.54万公顷,旱地0.52万公顷;有林地1.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60%;宜林荒山1.51万公顷,占16.40%。
乌当区海拔1100—14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3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84天。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均降雨量1 179—1 271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1161.8小时。
乌当区是贵阳市的一个县级建制郊区。区委、区政府设在新添寨镇,离贵阳市区10公里,辖13个乡(镇)。1990年末,全区有118个村民委员会,956个村民组,总人口235 463人,其中,农村人口39 763户,176 783人。农村劳动力92 708人,其中,男劳力占51.34%。
新中国成立前,乌当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作粗放,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当区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根据区情,确立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促进了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储蓄余额5个同步增长。199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已达16 549.17万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2. 33番,年均增长17. 6%;农村经济总收入29 931. 5万元,翻了3. 74番,年均增长29.6%;财政收入2 097. 7万元,翻了2. 16番,年均增长16.2%;农民人均收入730元,翻了2. 71番,年均增长20. 7%;农民储蓄余额2 806万元,人均160元,分别翻了4. 5番和4. 35番,年均增长36. 6%和35.2%。
10年来,乌当区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坚持从城市人民的“餐桌子”、“果盘子”需要出发,依靠科学技术,积极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把“粮食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绿色工程”结合起来实施,进行“四路”进军——改革耕作制度,走集约经营之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走规模效益之路;种、养、加结合,走多种经营之路;向“三荒”进军,走开发资源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乌当区实施“粮食丰收计划”以“稳定面积,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目标,大力推广“五大农业实用技术”(以杂稻、杂玉米为主的良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两段育秧,分带轮作多熟制),落实“五大保证”(技术保证、组织保证、行政措施保证、投入保证、奖惩保证),对技术人员实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地点、定项目、定面积、定产量,超产有奖)责任制,通过“三田”(示范田、指挥田、丰产坝)的辐射作用,使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稳定的增产。
乌当区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了菜、果、茶的生产和开发,以一村一品为龙头,一乡一业作支柱,实行多种经营,立体开发。蔬菜生产逐步实行以生产精、细、嫩蔬菜为目标,形成了专业菜地与粮区蔬菜相结合,大宗菜、精细菜、保健蔬菜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相衔接的蔬菜生产新格局。1990年蔬菜总产达6 665. 9万公斤,成为贵阳市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同时发现了一批名、特、优、新蔬菜。如,龙井的折耳根、大白苦瓜,永乐的大蒜、露地蘑菇、芦笋,莲花胡豆,高院的香葱等都是贵阳市民喜爱的蔬菜。果树生产,近几年来,开发荒山草坡,已建成各有特色、初具规模的梨、杨梅、李、蜜柑、桃、葡萄、板栗7大水(干)果生产基地726. 2公顷。“八五”期末,全区水(干)果产量可达800多万公斤,全市人均5公斤。本区的水果中有不少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如永乐的艳红秋桃,阿栗的荸荠、东魁杨梅,新场的湘南、长十郎梨,洛湾的兴津、宫川蜜柑等,都因品质好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茶叶生产,已建成以新场乡为主的近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在提高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达古茶质量的同时,大力引种了福建的福鼎大白茶。目前,已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厂,生产的茶叶颇受欢迎。
乌当区在发展城郊型农业中,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制定了“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乡、村、联户、个体一齐上,四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方针,经过10年的努力,全区乡镇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1990年获得了省人民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成绩显著单位”的称号,受到了嘉奖。全区已逐步形成了大类型(资源开发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联合配套型)、6大门类(开采、冶炼、磨料、建材、酿造、化工)、38个系列产业的格局,有各类企业3 996个,从业人员28 300多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0%以上。1990年乡镇企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14 146万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4. 02番,年均增长32. 2%;企业收入18 480万元,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1.74%,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4.50番,年均增长36.6%;实现税利3 077万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4. 89番,年均增长40.4%。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振兴乌当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将对乌当区提前步入小康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