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双调〕大德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双调〕大德歌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风飘飘,雨萧萧,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呌(11),淅零零细雨打芭蕉(12)


 雪纷华,舞梨花(13)。再不见烟村四五家(14)。密洒堪图画(15)。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16)

 
 读着关汉卿所写的 《大德歌》四首,眼前犹如展开了一组春、夏、秋、冬的四幅屏幕画。画面是那样的明丽,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各具时令特色。每一幅画面上都活动着人,人又怀着浓郁的情。仔细品味画中人所怀的情是苦的,也是甜的,但甜的后味还是苦的。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春》,一开头便用 ‘子规啼’点明了季节,接着又连用两件表明春色的事物: “柳絮飞”和 ‘双燕斗衔泥”,使文句中处处充满了春意。读完这支小令,一幅晚春的画面便展现在眼前:在和煦的蓝天下,杜鹃在飞翔着、鸣叫着。那叫声,听起来象是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在杜鹃的叫声里,大地变绿了,百花吐艳了。洁白的柳絮如点点棉絮在蓝天下飞呀飞,飘呀飘……杜鹃叫,柳絮飘。从南方飞来的一对对小燕子,忙着到池边河旁衔起泥巴,飞进人们住家的屋椽上去筑窝造巢。它们在准备生儿育女了。
 看,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春光画。看到这么美的春色,谁的心里能不是甜甜的呢!
 在这幅画面中活动着一个人: 一位愁思万缕的少妇。她触景伤情、悲悲凄凄。她听到杜鹃的叫声,立刻就想到: 春天道是要归去了,可是客游他乡的丈夫却仍未归来。丈夫如今在何处?何时才能归来呢?盼夫归,夫不归,几天内就愁得面色添憔悴,眼角添鱼尾。她望着满天飞舞的柳絮,心里也象柳絮一样空飘飘的,虚得很。她为何如此愁苦?是因为丈夫离去一个春季,一封信也没来,一点消息也没有。特别是她看到并翅飞翔的双燕更感到自己孤独; 看到“双燕斗衔泥”造窝,准备育雏,她更加孤凄难忍。文句中的“斗”字,除有“相争”之意而外,还有“嬉逗”之意。双燕为育雏嬉逗,她一个人独处空室、孤零零的,能与谁嬉逗呢! 想到这些,一个年轻的少妇,眼看着青春年华消逝,又怎能触景而不伤情呢! 望到阳春,想到丈夫,她心里总该是甜甜的吧; 可是春景引她思夫而夫又不归,所以她的心在甜了之后仍是苦的,这甜味比纯苦还要苦上十倍。由此不难看出: 关汉卿对思妇之情是体察入微,写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他写晚春景色,让人融于景,以景托情; 他几乎是用口语信手写来,却又音韵流畅,形象鲜明,精炼无比,不愧为绝妙的佳作。
 石榴花是夏季最富于特征的木本花。作者在《夏》这支小令中,正是采摘了几朵红艳艳的石榴花去描绘夏季画面的: 在骄阳下,有一座院落。院子里面,石榴花开红似火; 院子外面,杨柳随风舞婆娑。看,这幅画面上红绿相映,色彩是何等的艳丽动人,更何况画面上还有一位怨气十足,并且有点撒娇味道的美人呢! 谁在观赏品味这幅画面时,心里能不是甜甜的!
 小令开头画面上那位美人撒娇地怨她心爱的人远在天涯海角而不在自己身边。出于妒嫉她猜想: “偏那里绿杨系马”。懑怨他乡的美人用同自己一样的恋情,拴住了自己心中的恋人。于是她整天、整夜地想呀、盼呀,想得困乏之后,仍然坐在南窗下,频频地迎着夏夜的清风想念他,一直坐到第二天的红日徐徐升起。忽然回想起心爱的人在家时,清晨起来梳洗之后,总是弓着身给自己画眉。如今,她那弯曲的眉毛暗淡了,又能叫谁来画呢! 这就更引起心急如焚地思念。只想得脸庞如石头楞一样,几乎没有肉了,哪里还有心再去摘几朵红石榴花插在发髻上!
 夏天的景色是美的、绿色的杨柳与红色的石榴花,构成了一幅鲜艳的、具有夏季特色的画面。看到这幅画面,心里总该是甜甜的吧?但当看到画面中思妇脸上的愁容,心中的甜又变苦了;思妇回想到情人在身边画眉时的情景,她心里也总该是甜甜的吧?可她盼情人却盼不到身边来,所以她心上的甜味的后味还是苦的。
 这支写 “夏”的小令与前面写 “春”的小令,均是写思妇之思,所不同的是,后者更侧重写人,人也具有泼辣味,抒情也更加委婉曲折,读之令人想笑而又动恻隐之情。
 短短的一支小令,仅用七句、四十字,写景又写人,人在画中,画往外涌情,写得如此唯妙唯肖,真可谓妙极了。
 白天秋蝉叫,深夜蟋蟀鸣,这是典型的秋声。着力描绘这些特色,凄凉的秋景图便自然地、有声有色地会呈现在读者面前。关汉卿写的《秋》正是抓住这些秋声,信手几笔,从白天写到深夜,勾勒出一幅白天秋景图、一幅深夜秋景图: 白天,阳光下秋蝉趴在一座院落内的树枝上吱吱地叫着; 深夜,秋雨中的蟋蟀活动在墙角里㖆㖆地长鸣和雨打芭蕉声。
 在这两幅相同而又不相同的画面上活动着同一个人: 即孤单自处的思妇。向她迎面扑来的是打着旋刮的秋风和急骤的秋雨;注入她耳鼓的是秋蝉凄惨的叫声、寒蛩的悲鸣和淅零零的雨打芭蕉声。在凄凉的秋夜里,她听着风声、雨声、虫声无限悲愁,翻来复去睡不着,即使做了最能睡的陈抟老祖也难以入梦。她为不能与心上人团聚而懊恨烦恼,伤透了情怀,泪珠扑簌簌的如窗外的秋雨一样抛洒前胸。
 这支写秋的小令,在写法上与前两支小令有所不同,即多用象声词,从写声入手,用各种秋声烘托思妇的孤凄之情。
 《冬》抓住冬季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冷洒落的荒村雪景水墨画。这幅冬景画是四幅中最快意的一幅画,但快意中仍存有悲意。
 冬季最突出的特征莫过于雪了。这支小令中,一搭笔就绘形绘色地写雪: 雪花在万里长空里纷纷飘落,恰似一朵朵上下飞舞的梨花。作者将白雪比作晚春盛开的梨花,而且是欢快地、上下飞舞着的梨花,这真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幅画面上充满了暖融融的春意,哪里有一点点寒意,冬味呢!紧接着描绘飞雪中的荒村: 雪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不远处一个四五户人家的村落再也看不见了,而这眼前随心飞舞的雪花,洒洒飘飘,飘飘洒洒,很值得去描画。看,还有那荒村旁边洁白的疏林里,点缀着一只只哑哑鸣叫的黑绒球似的归林的乌鸦。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近处小河上的景色: 清清的河水旁,枯黄的芦苇被白雪覆盖着,半隐半露,倒映在潺潺流动的河水里; 芦苇丛中有一条长长的绳索伸出,斜系着一只小船,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静心地垂钓着。
 这支小令,先写雪花,再写荒村,又写小河,人物在最后豁然点出。层层展开,步步写来,一幅荒村雪景的水墨画十分明晰,活托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着墨不多,画面却如此的清丽,真可谓描写雪景的佳作,与柳宗元的 《江雪》相比,毫不逊色。
 作者笔下的雪景画,从字面上看,只是单纯地写景而没有言情。其实画面中同样有情。可以设想: 在那连最不怕严寒的乌鸦也被冻得哑哑乱叫的大雪里,那位渔翁为什么还要在江水中的小船上垂钓呢?读者借助想象,仔细地品品似乎也有些苦味。
 
 关汉卿的 《春、夏、秋、冬》四支小令,均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简炼秀丽,而又通俗近于口语; 画面明晰透亮,而又含意深广;人物活灵活现,或含情脉脉,或直率吐露。所不同的是: 前三支小令侧重写景中的人,着力于抒情; 其笔法有比喻、有烘托、有象征、有对比; 后一支小令则侧重写景,其手法纯用白描,似乎不露抒情之迹。
 这四支小令均言情,前三支言闺情,后一支言渔翁之情。有思恋的甜美,更有思之不得的苦味。为什么所抒之情均有苦味?要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离开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是生活在元蒙统治者的残酷,甚至是野蛮的统治之下。元蒙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等,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则居于最底层。元蒙统治者可以任意抓汉人、南人充当兵役,为他们的掠夺战争送命,更可以任意杀戮汉人、南人。广大的汉族人民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生的权利。他们或奋起反抗而遭到杀戮,或为躲避杀戮,征役而逃离他乡,长期不能与亲人团聚。这就是上述四支小令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四支小令,除了它们的美学价值之外,它们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迫使人们妻离子散的黑暗时代面貌。这一点,已往是不为元散曲论者所注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于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生活在元蒙残酷统治下的关汉卿,挥笔描绘自然景色,也正是出于此种缘故。只有从这一角出发,才会象理解《窦娥冤》那样,更全面地理解关卿所写的散曲的巨大社会价值。

古诗《〔双调〕大德歌》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双调〕大德歌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剧家,他的剧作不乏豪放爽健风格,可这首描写女子思恋之情的小令,却显得柔情万端,柔美风雅。小令中的主人公是一个 “困坐南窗下”的孤独女子,一开头,小令就展开对她复杂心理的描写: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在这爱极而怨的诉说中,一方面抒发了男女双方相隔天涯、不得团聚的苦痛与惆怅之情,另一方面女主人公强烈的思念也表现得十分充分。我国明清时代民歌,经常采用爱极而骂、爱极而怨的手法来表现男女情爱。事实上,这种手法在 《诗经》 中就有运用。《诗经》 中的一些怨妇诗,有很多不是真正的 “怨恨”,而是沉挚爱情的特殊表现形式。关汉卿的这首小令,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表现女主人公的复杂心情。
 从 “困坐南窗下”始,小令转而对主人公本身进行描写。“困坐南窗下”是这首小令中女主人公的唯一形体动作。兀然而坐,懒怠怕动,无所事事,心中有无法排遣的烦恼、惆怅。正因如此,所以下面再转而进入心理描写,就是极其自然的了。心中只有一片 “想念他”的痴情,所以懒得装扮自己; “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蛾眉”是形容女主人公的眉毛美,“瘦岩岩”指瘦而高的样子。心中之人不在,女主人公因而蛾眉不画,花儿不戴。说是眉毛无人代画,实是自己也懒得画; 说是花儿 “羞带”,实是自己也没有心思带。因为装扮得再漂亮,心上人远隔天涯,也无法欣赏赞美,寥寥数语,就把女主人公的失落、惆怅、矛盾、懈怠、思恋等复杂心态表现得极其充分,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主人公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苦闷。
 关汉卿是很善于描写男女情思的。在这首小令中,他并不着力于描写女主人公的形体动作,而是着意刻画其复杂心理,所以这首小令几乎完全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他又很善于抓取细节,以典型性的事、物来完成对女主人公心态的描摹,用词精炼。小令中写到女主人公意念中的 “绿杨”、写她面对的 “南窗”、“清风”,都极易引发人们意念中离别的感觉。描写女主人公 “数对清风”,表明她时时都在思念远方的意中人,决不是偶一为之。作者抓取女主人公懒于妆扮这一细节,相当成功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满腔思念中百无聊赖的心境。尽管这种手法自唐宋以来诗人、词人就常加采用,但关汉卿把它运用到这首小令中,表现这首小令中的特定形象,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古代爱情诗词《》〔双调〕大德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双调〕大德歌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关汉卿是元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写了许多讽刺元代黑暗统治的杂剧和散曲,同时,也写了不少描写闺情闺怨的小令。他的小令大多写得真挚洒脱,深刻细腻。郑振铎说他的小令风格是“浅而不俗,深而不晦”。
 这里选的〔双调〕《大德歌》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双调〕是宫调的名称,《大德歌》是这种调子里的一个曲牌。关汉卿用这个曲牌写了一组四支小令,分别表现一年四季中痴情女子的相思。这首《冬》是其中的第四首,写居于深庭大院里的一位少妇,在大雪纷扬的寒冬里对丈夫的思念。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曲子开首由景而人,由人而情,十余字即刻画了一幅动人的图画:天阴沉沉地,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好个恼人的天气! 一位少妇将深深庭院的门一道一道地虚掩起来。她“出亦愁,入亦愁”,那样恹恹地,无情无绪,愁肠寸断。风花雪月无情物,但于有情人来说,却“多情自是多沾惹”,“无端惹起愁滋味”。面对晶莹洁白的落雪,有人唱出“瑞雪兆丰年”的赞歌,有人吟出“柳絮因风起”的佳句,也有人写出“何人剪碎天边桂,散作瑶田琼蕊”的名篇。而这位少妇却“触目凄凉”,毫无心绪去玉枝琼花的世界里观赏,因为她深深爱着的丈夫远出无归,所以,她“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这里值得一解的是“掩”字,“重门”不“关”,不“闭”,而去“掩”,准确地把握了少妇复杂矛盾的心境。丈夫不归使之生望,失望之中又隐孕着急切的希望,不归则需合门,“关闭”则又恐挡之门外,她希望丈夫突然冒雪归来,推门而入,出现在眼前。冯延已有首词写“薄幸不来门半掩”,这里可能化用此意。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有“掩重门暮雨纷纷”句,可谓异曲同工。
 “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丈夫何时离家,初春? 夏末? 中秋?作者未写。对女主人公来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复一日,归期杳无信,她相思愈浓,朱颜愈瘦。“瘦损江梅韵”,一语双关,情景交融。宋人汪藻有词云:“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为什么横在窗上的梅影如此清瘦呢? 因为人瘦而觉梅影亦瘦,这里写法与之相同。写人写景写情交融一体,明是写景,实是写人,明是景语,亦且情语。“韵”字可谓有神,使人倾刻想象出少妇丰韵为相思所瘦的形象。瘦则瘦矣,但仍有少妇优美的遗韵。因而,也就更加引起我们的怜爱和同情。看到梅瘦、人瘦,女主人公发出了“哪里是清江江上村”的疑问。可以想象,丈夫临行时是说过到清江一带的,可是哪里是那个清江边的村落呢? 一句疑问,包容了许多的内容:“清江江上村”何其远耶? 丈夫为何还不归来? 是雪大阻住了归程?还是染疾他乡? 抑或是另有所爱,章台柳下又攀折? “清江江上村”何许地耶? 欲寻他去,路在何方? ……丈夫久游不归,妻子的相思、忧愁、疑虑、怨恨、担心、惆怅……可谓百感交集。可是,此情谁得知,更与谁人说? 她无人倾诉,也无人商量,孤独愁苦,不禁叹息:“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她身居粉阁香闺,生活富足,却精神空虚,不堪忍受孤身一人的冷落,她走出闺门,凭阑而眺,知音何在? 只是纷纷扬扬的落雪而已,正是“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瑞雪中不见丰容玉貌,却是满面的憔悴,她深感“无可奈何花落去”,自伤自叹:“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全曲至此戛然而止,既将抒情推向高潮,又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收到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白雨斋词话》云:“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这支小曲,语言浅显明白有如口语,却不鄙俗;情意凄切,感人至深,却不晦涩。虽浅却“韵”,情深感人,是这支曲子突出的艺术特色。在写法上,作者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手法,层层剥笋,环环紧扣,却又衔接自然。作者自如地侃侃而述,犹似不加雕琢,可谓“不工而工”,表现了关汉卿超群的艺术才能。

古代爱情诗词《》〔双调〕大德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双调〕大德歌

 绿杨堤,画船儿,正撞着一帆风赶上水。冯魁吃的醺醺醉,怎想着金山寺壁上诗? 醒来不见多姝丽,冷清清空载月明归。
 这是关汉卿一篇著名的曲作。
 “大德歌”是《双调》中的曲牌名。这个曲牌在《全元散曲》中只有关汉卿所作的十首,所以很可能是他独创的。这首小令歌咏的是苏小卿与双渐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断,其本事出自《青泥莲花记》卷七,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
 苏小卿是庐州的一名娼妓,善歌善舞,能诗能文,容貌出众,光彩照人。她与年青貌美的书生双渐结识之后,二人相互倾慕,十分亲昵,情深意笃。一次,双渐因事外出,很久也没有回来。苏小卿矢志守身,决不再与他人狎游。她的母亲贪图财物,私下里与江右贩茶大商人冯魁定计,把苏小卿卖他为妾。苏小卿被迫上了茶船,她怨恨母亲的贪心寡情,怨恨自己命运的偃蹇,思念出门在外的情人双渐,痛恨以钱破坏别人幸福的冯魁,就在月光下弹奏琵琶抒发郁闷哀伤的情怀,声音凄怨哀婉。当路过金山寺的时候,苏小卿在墙壁上题了一首七律诗留给双渐,表示自己对双渐坚贞不渝的爱情和所去的方向。诗云:“忆昔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当寻折桂郎。彭泽晓烟迷宿梦,潇湘夜雨断愁肠。新诗写记金山寺,高挂云帆上豫章。”后来双渐功成名就,找到苏小卿。经官府判断,二人破镜重新,复为夫妇。
 这首小令在本事的基础上又有加工改造,截取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想象虚构,创造了一个诙谐幽默的爱情喜剧小品。“绿杨堤,画船儿,正撞着一帆风赶上水”三句写双渐乘坐画船鼓足风帆追赶苏小卿所在的茶船的情景。宛如是一个电影的特写镜头,在浩瀚的江面上,一只画船乘风破浪飞速前进,一青年书生站在船头翘足远眺,心急如焚。“赶上水”是说追赶在上流的船只,正是这三个字才巧妙地暗示读者,这只画船是在后面追赶的双渐乘坐的船只。下句话题陡转,仿佛电影的蒙太奇一般,又把镜头转移到前边的茶船上。那脑满肠肥的大富商冯魁在机警的苏小卿的殷勤相劝下,连连用大碗喝酒。他见美人动情地斟酒促饮,高兴得眉飞色舞,得意忘形,丑态百出,一直喝得酩酊大醉。他昏昏沉沉地进入睡乡,哪里还能想着苏小卿在金山寺墙壁上题写的诗篇呢? 也正因为如此,那位忠于爱情的双浙才能在看到金山寺的题诗后火速赶来,趁着冯魁尚烂醉如泥的当儿,把心上人苏小卿接到自己船上一起远走高飞,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两句写冯魁酒醒之后的窘态。满身酒气的冯魁从醉乡中醒来的时候却不见了用去重金买来的美人苏小卿,他沮丧懊悔而又无可奈何,正如俗语所说“摸摸兜,噘着嘴。”钱去人空,一无所得。他象只瘟鸡一样没精打采,只好独乘空船,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冷冷清清地归去。
 本曲所描写的故事,在宋金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宋元南戏中都曾作为题材演唱过,散曲以此为主题的也不乏其例。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金钱势力进入了人们婚姻生活的领域之中,巨商富贾们常以金钱来拆散别人的爱情,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们珍惜自己的爱情生活,坚决反对这种腐朽行为的社会现实。因此,这一主题在当时有较为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它所以能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
 这首小令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首先,它摄取极为典型的细节来表现故事,言简意赅。它只选择双渐赶船、冯魁醉酒、冯魁醒酒这三个镜头就把故事的轮廓勾画出来,其间有许多略语,读者只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必须逻辑去联想便可补充完整,可谓惜墨如金,笔断意不断。其次是语言流畅自然,俏皮诙谐,妙趣横生。它以欢快的情调歌颂了双渐的忠贞,苏小卿的机智,辛辣地嘲笑了冯魁的愚蠢,读后令人心神怡然,有一种正义者终得胜利的娱悦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