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说》[原 文] 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 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 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④而:但。⑤故:所以。⑥虽:即使。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13一)食:吃一顿。(14)或:也许,有时。(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18)食(sì):通“饲”,喂养。(19)而:连词。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部,在外表上。(21)见:通“现”,显露。(22)且:即使,连词,表让步。(23)等:相等,同。(24)得:能,可能。(25)安:怎么,哪里。(26)策:名词用如动词,指用马鞭子抽,这里有“驱使”、“驾驭”的意思。(27)以:用,采用。(28)道:道路,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规律、学说等。这里指正确的方法。尽其材:即“使其材尽”,意为“充分发挥它的才能”。(29)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意为“充分发挥”。(30)材,通“才”。(31)鸣:嘶鸣。(32)之:凑足音节,不译。(33)而:却。(34)通:通晓,理解。(35)策:名词,马鞭子。而:连词,可不译出。(36)临:面对着。(37)之:指千里马。(38)马:这里指千里马。以通称代特称,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借代方式。(39)其:同“岂”,难道。(40)邪:语气词,通“耶”,吗。(41)其:表揣测的副词,大概,恐怕。(42)不知:不识货。知,识别。 [译 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是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奴隶的手里受欺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并)不因为有千里马的才能,而被世人称道。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能按它所需的食量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显现不出来,即使想让它能同普通的马一样跑都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按照那(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吃饱(从而)充分发挥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又不能通晓它的心思,却手持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根本不认识千里马吧。 [鉴 赏] 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把千里马比做人才,把伯乐比做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的统治者,然后扣住“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论述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就在于世无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和对埋没、糟蹋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劈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立意奇崛,发论深刻。随即指出,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一“辱”一“死”,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为什么“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食马者”不了解它的杰出才能,不能满足它的特殊需求。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由于不能正确饲养和使用千里马,以致身在千里马旁却硬说“天下无马”。文章辛辣讽刺了这种怪现象,直接点明其要害在于“不识马”,与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遥相呼应。 全文围绕“识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证,虽然总计不到二百字,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论述的本是识别人才的问题,却通篇没有一句提到人才。文章抒发的本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却通篇没有一处提到自己,是一篇意在言外、文字含蓄而情感蕴藉的佳作。 文章的句式随着作者感情的抑扬回荡而变化,有陈述,有论断;有反诘,有感叹,十分精采。 字数:2059 [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不以千里称⑤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⑥或⑦尽粟一石。食⑧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⑨,且⑩欲与常马等(11)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12)之不以其道(13),食之不能尽其材(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执(16)策而临(17)之,曰:“天下无马!”呜呼(18)!其真无马邪(19)?其(20)真不知马也! 【注释】①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韩愈(768年—824年),唐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说,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②〔伯乐〕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③〔祗〕同“衹”,只是,仅仅。 ④〔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和一般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⑤〔不以千里称〕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⑥〔一食〕吃一顿。 ⑦〔或〕有时。 ⑧〔食(sì)〕通“饲”,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均同此。 ⑨〔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⑩〔且〕则,承接连词。 (11)〔等〕等同,一样。 (12)〔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指鞭策,驱使。 (13)〔以其道〕按照策千里马的方法。以,按照,根据。道,原则,方法。 (14)〔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 (1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6)〔执〕握。 (17)〔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邪〕和下句的“也”都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20)〔其……其……〕是……,还是……。表示选择的句式。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出色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庸夫的手里,和凡马一样死于马槽之间,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把一石小米全吃了。饲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把它作为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因而能力与特长不能表现出来。这样想要它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听到它的嘶鸣,又不能理会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 是真的没有好马呢,还是真不能识别好马呢! 字数:113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38-33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