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智永上人潇湘夜雨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智永上人潇湘夜雨图》
邵博 曾拟扁舟湘水西,夜窗听雨数归期。 归来偶对高人画,却忆当年夜雨时①。 【注释】 ①“却忆”句:从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化出。 【评说】 本诗选自厉鹗《宋诗纪事》卷五○。 邵博(?—1158),宋代诗人,字公济,号西山,洛阳(今属河南)人。邵伯温次子。绍兴八年(1138),赐同进士出身,历仕秘书省秘书郎、梁州知州、眉州知州。有诗名,其诗超然高逸。著有《西山集》。 智永(生卒年不详),宋代画僧,住成都四天王院。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云:“工小景,长于傅模,宛然乱真。” 《画继》记载本诗的写作和修改的本事云: (智永)尝作《潇湘夜雨图》,上邵西山,西山即题曰:“尝拟扁舟湘水西,篷窗剪烛数归期。偶因胜士挥毫处,却忆当年夜雨时。”西山既咏诗,问永曰:“前辈曾有此诗否?”永因诵义山《问归篇》,西山矍然,亟取诗以归,翌日乃复改与之,(即本诗,从略),深恐多犯前人也。 《问归篇》,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尽管邵博修改了诗的初稿,但他的整体构思,还没有脱出李商隐的思路。诗人以虚拟想象落笔,表述自己乘舟泛游湘水、夜来卧听雨打篷声的意愿。“夜窗听雨数归期”,直应画题“潇湘夜雨”之意,露出了运化李义山诗的痕迹。第三句“偶对高人画”,叩到画题“智永上人”的画上,由画面浩渺湘水、孤篷扁舟、夜来风雨,联想到当年拟游湘水、夜窗听雨的意趣,写出结句,回应全篇。它的写法,与尤袤的《题米元晖潇湘图》诗恰恰相反。尤诗先写画面,再引发出“孤篷听雨”的艺术意想。本诗却先写拟游湘江,再扣合到画面上。写法虽然不一样,但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题智永上人潇湘夜雨图》
邵博 曾拟扁舟湘水西,夜窗听雨数归期。 归来偶对高人画,却忆当年夜雨时。 邵博(?—1158),宋代诗人。字公济,号西山,洛阳(今属河南)人。邵伯温之子。绍兴八年(1138),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校书郎。九年,出知果州,后又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因程敦厚诬告,降授左朝散郎,卒于犍为县。邵博有诗名,陆游评曰: “公济诗,超然高逸。”有《西山集》。 智永,宋代画家,宋僧,住成都四天王院,工小景。他以这幅《潇湘夜雨图》赠给邵博,邵即题诗一首。诗人以虚拟想象起笔: “曾拟扁舟湘水西,夜窗听雨数归期。”意谓我早就准备乘坐扁舟,泛游湘水,夜卧时听取雨打篷窗声,默数着归期。第三句写到画面, “归来偶对高人画”,从任所果州回归成都,偶然看到智永上人的画,由画面上的浩渺湘水、孤篷扁舟、潇潇夜雨,联想到当年拟游湘江、夜窗听雨的有趣想象,所以写出“却忆当年夜雨时”的结句。全诗都是从画面“潇湘夜雨”想象出来的,而描写画面景象的笔墨却很少,形成虚多实少的特色。它与尤袤的《题米元晖潇湘图》相比较,写法恰恰相反,尤诗先写画面,再引发出“孤篷听雨”的意想;本诗是先写拟游湘江的想象,再写画面。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宋代邓椿的《画继》,记载了写作和修改这首诗的本事:“(智永)尝作《潇湘夜雨图》,上邵西山,西山即题曰:‘尝拟扁舟湘水西,篷窗剪烛数归期。偶因胜士挥毫处,却忆当年夜雨时。’西山既咏诗,问永曰: ‘前辈曾有此诗否?’永因诵义山《问归篇》,西山矍然,亟取诗以归, 翌日乃复改与之(即本诗,从略)。深恐多犯前人也。”义山《问归篇》,即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邵博尽管已经修改了诗句,但它的整体构思和措词,都还没有脱出李商隐的窠臼。宋代人写听雨的诗很多,例如张耒《夜闻风雨有感》:“留滞招提(寺院)未是归,卧闻秋雨响疏篱。何当粗息飘萍恨,却诵僧窗听雨诗。”杨万里《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里唤作打篷声。”这些诗,显然地都受到李商隐诗的影响,但却有差别,张耒诗,邵博题画诗,都露出痕迹,独独诚斋诗有化工,措语巧,诗思灵动。这些创作实例告诉我们,效学前人诗作,切忌依样画葫芦,必须得其意,取其神,巧铸灵运,别出心裁,方能写出好诗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