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段祺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段祺瑞1865—1936

安徽合肥人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内阁总理及执政等职。
原名:启瑞
字:芝泉
自号:正道
晚号:正道老人、正道居士
绰号:段虎、段歪鼻子
影射名:干木芝

段祺瑞1865—1936

皖系军阀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其祖父段佩为淮军统领,自幼随祖父读书。光绪十一年(1885)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由李鸿章派赴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实习。1896年在袁世凯所建天津小站陆军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1899年,随袁赴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负责编练北洋常备军。1903年,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1905年后,任第四镇统制、河间秋操北军总统、第三镇统制。1906年授福建汀州镇总兵、陆军各学堂督理。宣统元年(1909)改授第六镇统制次年任江北提督加侍郎衔。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以第二军军统率军赴鄂镇压革命。后署湖广总督并任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南北议和时,挟军力拥袁窃国,曾率北洋将领四十六人两次致电清廷,迫清帝退位,“请立共和体制”。袁世凯为总统后,任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此后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镇压白朗军。1914年,为袁所忌,称病辞职。1916年袁世凯取消帝制后,出任参谋总长、代国务卿兼陆军总长。袁死后,黎元洪任总统,他任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大权,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为皖系军阀首领,极力推行武力统一全国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力主对德“宣战”被黎元洪解职,旋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又在马厂誓师讨伐张勋,以“再造共和”自命,继续掌握政权,乘机扩大皖系军队,并网罗皖系政客,组成安福俱乐部,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旧国会。还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借外债,出卖主权,仅龟原西三经办的即有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段乘机发动战争,欲以武力“统一”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出兵镇压,屠杀爱国请愿学生。直系军阀利用群众不满,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击溃皖系主力,段逃居天津日租界。同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段又被抬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但已无实力。1926年曾出兵制造“三·一八”惨案。同年下台。1933年移居上海。1935年任国民政府委员。次年病死。

段祺瑞

段祺瑞沃丘仲子(费敬仲)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上海世界书局
1922年版,(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
史料丛刊第九十辑(总895)影印本96

段祺瑞秘史 信史编辑社1922年版,(台湾)文海出版
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七辑(总
668)影印本91页
段祺祺瑞历史
合肥执政年谱初稿(—题《(合肥)段公年谱稿》)
徐开国
吴廷燮
自强出版社1925年版
1938年铅印本,(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
国史料丛刊第六十六辑(总653)影印本
146页
段祺瑞传(上、下)章君榖(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
1978年7月再版
段祺瑞与民国初年的内阁徐炳宪(台湾)传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306页
段祺瑞轶事
段祺瑞《合肥执政年谱》
段祺瑞事略
名人录——段祺瑞
茧庐
左舜生
*中央日报1953年2月10日
*中央日报1967年5月22日
文艺俱乐部1912年1卷2期
国闻周报1924年1卷4期
章士钊与段祺瑞
河南战争的祸首—段祺瑞
谈段祺瑞
泛谈“歪鼻公”段祺瑞
段祺瑞三度组阁与陆建章被杀
记“临时执政”之段祺瑞
段祺瑞、徐树铮与孙洪伊
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传(1—11)
但一
和森
一士
韦树屏
田布衣
何人斯
张谷
蓝守仁
章君榖
中国青年1925年80期
向导周报1925年105期
越风1937年2卷4期
*春秋1967年7卷3期
*春秋1968年9卷1期
*古今谈1968年42期
*中外杂志1970年4期
*中外杂志1971年10卷5期
*中外杂志1972年11卷1期—1972年12
卷5期
段祺瑞(1865—1936)张玉洁*传记文学1974年25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113页
北洋人物研究之四: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的参战与借款
段祺瑞卖国投日和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的几个片断
段祺瑞二三事
段祺瑞——北洋军阀政权的首脑人物
段祺瑞“三造共和”平议
“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与善后会议(上、中、下)
谈段祺瑞
段祺瑞
沈云龙
陆宗舆
陈鸣钟
陈鸣钟
杨际泰
壮游
单宝
丁贤俊
沈云尤
徐一士
谭天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6期
近代史资料1979年1期
历史档案1981年2期
历史档案1982年2期
*中外杂志1984年35卷2期
人物1984年4期
安徽史学1984年5期
文史知识1984年9期
*传记文学1985年46卷2—4期
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194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04页
段祺瑞
段祺瑞
(美)勃德等编
李宗一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5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3辑第
55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162页
段祺瑞(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1分册第59页
段祺瑞(1864—1936)
段祺瑞(1865—1936)
贾逸君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政治第74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21页
段祺瑞(1865—1936)
段祺瑞
段祺瑞的三次组阁
张作霖通过段祺瑞瓦解直系的内幕
我所了解的段祺瑞
段祺瑞(皖系)
张敏孝
徐和雍
徐炳宪
于立言
邓汉祥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35页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337页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5辑第169页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第133页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第287页
北洋军阀史稿第436页
北洋之虎段祺瑞赵朴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列传第44页

段祺瑞字芝泉
段祺瑞
 名人录第166页
当代名人事略(上卷)第13页
张作霖初交段祺瑞(节录)
我所了解的段祺瑞
段祺瑞公馆见闻
关于孙中山、段祺瑞会晤的更正
“九·一八”后陈炯明勾结段祺瑞联日倒蒋的秘

“北洋之虎”段祺瑞
刘振生
邓汉祥
王楚卿
陆丹林
丘健军
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09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第122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第236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51辑第276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9辑第119页
军阀现形记第83页
段祺瑞家世琐记
段祺瑞惨杀爱国学生
段祺瑞重当傀儡
黎元洪入都与段祺瑞、段芝贵督鄂
段宏纲
张太雷
张太雷
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88页
张太雷文集第122页
张太雷文集第269页
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第715页
段氏卖国记
段祺瑞年谱
我所知道的段祺瑞
段祺瑞
温世霖
吴廷燮
赵 兰
近代稗海第4辑第493页
近代稗海第4辑第597页
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81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5页
段祺瑞
段祺瑞(1864—1936)
合肥段公七十寿序
河南战争的祸首——段祺瑞
坦荡荡斋
冯明珠
章炳麟
蔡和森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8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5册第75页
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第856页
蔡和森文集第713页

段祺瑞

段祺瑞与皖系军阀
段祺瑞传
黄 征等
季 宇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20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55页,1998年
版388页
段祺瑞真传
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与黎元洪的明争暗斗
试论段祺瑞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
段祺瑞“三造共和”述评——兼与单宝同志商榷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
周俊旗 汪 丹
程舒伟 侯建明
贾润泉
庄鸿铸
李开弟
张 超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73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85页
人民日报1988年5月31日
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4期
安徽史学1986年1期
唐山教育学院、唐山师专学报1986年4期

段祺瑞“三造共和”之真相
直皖战后至临时执政前的段祺瑞
论段祺瑞三定共和
段祺瑞宦海沉浮录
下野后的段祺瑞
段祺瑞攫取统治权与皖系军阀的发展
试论段祺瑞在北洋建军中的作用
段祺瑞领衔通电主张君宪反对共和考辨
1924年段祺瑞出山的主要原因
评辛亥革命中的段祺瑞
段祺瑞与中国参战新探
段祺瑞给蒋介石的一封信
段祺瑞对待孙中山先生北上的态度
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述评
试论段祺瑞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中的作用
段祺瑞(1865—1936)
虎落平阳之皖系“老师”段祺瑞
皖系首领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
徐卫东
马 烈
丁贤俊
杨立强
侯鸿绪
莫建来
莫建来
莫建来
杨德才
莫建来
杨德才
张爱平
吴元康
胡 晓
吴元康
范济国
胡毅华
朱信泉
廖盖隆等主编
复旦学报1987年3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历史档案1988年3期
民国春秋1988年4期
名人传记1989年2期
江海学刊1990年3期
历史档案1991年1期
安徽史学1992年1期
安徽史学1993年1期
历史档案1993年2期
学术月刊1993年4期
档案与史学1996年1期
安徽史学1996年4期
安徽史学1996年4期
安徽史学1998年2期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45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6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117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678页

段祺瑞1865——1936

原名啓瑞,字芝泉,晚號正道居士,安徽合肥人,1865年 (清同治四年) 生。1872年隨祖父讀書軍中。1881年投山東威海軍营爲哨官。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被派到旅順監修炮臺,旋赴德國軍校見習。1890年回國,初任北洋軍械局委員。1891年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員。1896年被袁世凱調至小站,協助訓練新建陸軍,任陸軍炮隊統領兼随營炮兵學堂總辦。1901年任武衛右軍學堂總辦。1902年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1903年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1904年7月,署北洋常備軍第二翼翼長。次年2月,調任第四鎮统制。爲河間秋操北軍總統。1906年回任北洋第三鎮統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監督; 同年3月,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並爲北洋保定軍官學堂總辦。以後又任會考陸軍留學生畢業生主試大臣等。1909年12月,調任第六領統制。1910年署江北提督,駐清江浦,加侍郎銜。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召回北京,任第二軍軍統,署湖廣總督,並任第一軍軍統兼領湖北前綫各軍。1912年1月,率同42將領電請清廷退位,實行共和; 同年3月至1915年8月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總長。1913年5月 1日至7月 17日暫代國務總理; 同年7月19日至31日代理國務總理; 12月 10日暫代湖北都督。1914年2月至5月,兼領河南都督。1914年6月,授將軍府建威上將軍兼管理將軍府事務。1916年3月23日至4月22日,任參謀本部總長; 同年4月22日任國務卿; 6月23日至1917年5月23日兼陸軍部總長; 6月至1917年5月任國務總理。1917年4月組織督軍團,威脅國會,於同年5月被黎元洪免職; 同年7月至11月任國務總理; 7月至11月代陸軍部總長。1918年3月至10月任國務總理; 同年12月,任參戰督辦,後改爲邊防督辦。1920年自任定國軍總司令,被直系軍隊擊敗去職。1924年12月,被張作霖推爲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5年召集善後會議。1926年4月,欲聯合奉直打擊國民軍,事泄通電下野,自是退隱天津。1933年移居上海,任國民政府委員,未就職。1936年11月2日病逝。終年71歲。

段祺瑞

 安徽合肥人。字芝泉。1889年(光绪十五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赴德国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896年协助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1899年随袁至山东镇压义和团。后又随袁至保定编练北洋军。1903年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5年任第四镇统制。次年充保定军官学堂总办。1909年(宣统元年)任第六镇统制。次年调江北提督。1912年袁世凯窃踞总统,被任为陆军总长。次年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旋署理湖北都督兼河南都督。1916年出任参谋总长、代国务卿。袁死后,成为皖系军阀首领,以国务总理操纵北洋政府。依靠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与总统黎元洪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利用张勋复辟赶黎下台,以“再造共和”自居,继续控制政权。曾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出卖主权,向日本借款购械,编练“参战军”扩充实力。1920年被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击败下台。1924年直系政权垮台后,被奉系及冯玉祥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1925年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又召开关税会议,与帝国主义妥协,破坏人民要求关税自主的斗争。1926年唆使卫队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4月狼狈下台,逃往天津。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病死。

段祺瑞

皖系军阀首领。1865年3月6日出生,1889年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赴德,1896年任新建陆军炮队统领。1903年任清廷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号称“北洋三杰”之一。1912年,集聚北洋军阀将领46人,上书逼清廷退位。后任国务总理、参谋总长及陆军总长等职。1917年,任总理。1920年7月,因被直系打败而移居天津。1924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退居天津租界,1933年2月移居上海,1936年11月在上海病逝。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Duan Qirui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光绪十一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李鸿章派往德国学习军事(炮兵科)。次年回国先后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年初,被袁世凯拉扰到天津小站,协助训练“新建陆军”,委以炮兵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重任。从此成了袁世凯北洋军一员得力干将,先后任北洋军第四镇、第三镇和第六镇统制。同时,又被清廷先后任命为保定军官学堂总办、陆军各学堂督理和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职,故北洋军各级军官多为他的门生、故吏。与王士珍、冯国璋亦称“北洋三杰”。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再次起用袁世凯,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军统。以军事实力帮助袁世凯实现“南北议和”的阴谋,以及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以后,任命他为陆军总长,旋又代理国务院总理。为维护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镇压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中不遗余力。但后来袁世凯对其独揽军权,培植实力有所猜忌。1914年5月,袁世凯设立“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把陆军部的权力收归自己掌握。因此事,与袁世凯的关系蒙上了阴影。1915年冬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迫不得已请其出来帮其收拾残局。他采用袁世凯当年对待清廷的故技,一面暗地与护国军作交易,一面迫使袁世凯交出实权。袁世凯被迫恢复国务院后,充任总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皖系军阀首领。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以国务院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扩大自己的实力,力主对德宣战,依靠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组织所谓“参战军”。随之在“参战”问题上与总统黎元洪发生了严重冲突。被黎元洪罢免国务总理职务后,依靠北方各省北洋军阀的力量和日本的支持与黎对抗,又召张勋进京调解,暗地鼓动张勋复辟。而在张勋赶走黎元洪,实行复辟后,他即在马厂誓师,起兵讨张,以“再造共和”自居,重新控制北京政权。对外借口“参战”,出卖大量国家主权。1918年5月,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在“共同防敌”(指苏维埃俄国)的名义下,允许日本派遣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各地。当年秋,又同日本交换《中日山东问题换文》,承认战后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对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于是在1917年7月,便发生了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动的护法战争。他虽然决定对南方用兵,但由于直系军阀与西南军阀进行勾结,其“武力统一”的梦想难以实现。1918年10月,为了缓和直皖矛盾,被迫辞去国务总理,退居幕后,继续操纵北京政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公然袒护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镇压学生运动及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系联合奉系打败了皖系,北京政府由直、奉军阀控制。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统治。11月段祺瑞在奉系军阀和直系(除吴佩孚)残余势力支持下,在北京组织临时政府任“临时执政”。一上台就宣布“外崇国信”,保护帝国主义在华既得利益,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2月,召开主要由军阀、官僚参加的“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这年冬天,已倾向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天津。日本等八国为帮助直系军阀进攻国民军,炮轰大沽口。3月18日, 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当爱国群众结队赴执政府请愿时, 他竟唆使卫队开枪射击, 死伤200多人, 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4月被国民军赶出执政府。1936年11月2日病死在上海。

☚ 奉系军阀   张勋复辟 ☛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Duanqiri

北洋皖系军阀头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89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赴德学习炮兵科。次年回国。1896年,协助袁世凯建立北洋军,曾任江北提督。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为袁心腹大将。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任第二军军统,带兵前往镇压。1912年,袁窃取临时大总统职后,任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率兵镇压“二次革命”,后任湖北都督兼湖南都督。护国军兴,被袁任为参谋总长,代徐世昌任国务卿。袁死后,以国务总理控制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分裂后,为皖系首领。1917年因对德宣战与黎元洪矛盾,怂恿张勋复辟,乘机赶黎下台。旋组成“讨逆军”击溃张勋,再次掌权。1920年直皖大战,皖系败,逃居天津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败,被张作霖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镇压爱国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4月,被冯玉祥赶下台。1933年移居上海。1935年,蒋介石任他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庐山。

☚ 黎元洪   谭嗣同 ☛

段祺瑞1865—1936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德习武。1896年为袁世凯收罗至小站练兵,参加创办北洋军。又随袁镇压过义和团、武昌起义、“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1912—1916年历任袁世凯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袁死后背靠日本,以国务总理控制北洋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力主对德国宣战,编练“参战军”,扩大皖系势力。与总统黎元洪发生“府院之争”,遂利用张勋复辟驱黎下台,召集安福国会,向日本大量借款,拒绝恢复旧国会及《临时约法》,派兵镇压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袒护卖国贼曹汝霖等,镇压学生运动。1920年直皖战争败后下台。1924年为奉系和冯玉祥推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次年以“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号召的国民会议。1926年屠杀北京爱国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不久被冯玉祥驱走。后病死于上海。

段祺瑞1865~1936

皖系军阀首领。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中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

原名启瑞,字芝泉。合肥(今属肥西县)人。清淮军统领段佩孙。弱冠至山东威海投军。1889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赴德国续学炮兵。1896年随袁世凯创办北洋新军,任炮兵第一营管带和随营学堂监督。后参与镇压义和团,编练北洋常备军,曾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1905年起历任北洋第四镇、第三镇、第六镇统制,保定军官学堂总办。与王世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10年任江北提督,驻清江。武昌起义爆发后授湖广总督并任第一军军统。1912年,在袁世凯授意下,联名46位北洋将领,发出通电,迫清帝退位。袁世凯窃据总统后升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年底去职,署理湖北都督兼湖南都督。曾镇压“二次革命”。1916年3月任参谋总长,4月代徐世昌为国务卿,袁世凯称帝后辞职。同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又出任总理,1917年在“府院之争”中被免职。张勋拥溥仪复辟,他于马厂誓师以“讨逆”名攻入北京,拥冯国璋代理总统,自己复任总理。1920年直皖战争中被曹锟、吴佩孚赶下台,居闲天津。1924年第二次直皖战争中被奉系及冯玉祥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执政期间曾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主张召开的“国民会议”,并推行亲日的外交政策,大量借款以维持统治,并于1926年参与制造了屠杀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蜇居天津租界,1933年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次年病死。

☚ 郭延怀   董成荣 ☛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

字芝泉。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自幼随祖父读书。1881年随叔父去山东威海卫从军。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留德学习炮兵科。次年回国。1896年被袁世凯奏调小站,协助训练“新建陆军”,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1899年至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往保定负责编练北洋军。1903年清廷设立练兵处,任军令使正使,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5年调任第四镇统制。次年,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充保定军官学堂总办。1909年改任第六镇统制。1910年,任江北提督,驻清江。次年武昌起义爆发,任第二军军统,驰往湖北镇压。旋授湖广总督。南北和议时奉袁世凯旨意领衔北洋将领46人通电,迫清帝退位。袁任总理后,充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旋又署理湖北都督兼湖南都督。护国军兴,被袁任为参谋总长,代徐世昌任国务卿。袁死后,以国务总理控制北洋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力主对德宣战,企图依靠日本组织所谓“参战军”,扩大自己的武力,为总统黎元洪及依附其他派系之国会议员所反对,遂发生“府院之争”。组织督军团,威胁国会,被黎免职,乃暗促张勋由徐州带兵入京“调解”冲突,张乘机拥护宣统复辟。旋又在马厂誓师,宣布讨张,后以“再造共和”自居,继续掌握政权,抵制国会复开,召集所谓新国会,出卖主权,先后向日本借贷款。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被曹锟、吴佩孚击败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失败,被张作霖等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次年召集“善后会议”。又召开与帝国主义妥协的“关税会议”,破坏人民要求关税自主的斗争。1926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驱赶下台。1933年移居上海,被任为“国府”委员,未就职。后移居庐山,1936年病死。

☚ 陆建章   范传甲 ☛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9年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学德国,习军事。先后任北洋军统制、提督等要职。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第二军总统,镇压湖北革命,署湖广总督。1912至1916年,历任袁世凯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等职,曾镇压“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袁世凯死后,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投靠日本,把持北京政府实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日本大量借款,扩充私人势力。1920年直皖战争中,被直系战败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和冯玉祥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1925年召开“善后会议”,反对孙中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1926年,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1933年被蒋介石迎居上海,任国民政府委员。后病死。

☚ 冯国璋   张作霖 ☛

段祺瑞1865—1936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办团练起家,官至淮军统领;父早死,自幼随祖父读书。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由李鸿章派赴德国学习军事。1890年回国,先后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年被袁世凯调天津小站练兵,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1899年随袁赴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升任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随袁至保定。次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不久升为补用道员,带兵到广宗县镇压景廷宾起义,因功被赏戴花翎,加“勇”号。1903年末,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为袁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人们把他与冯国璋、王士珍称为“北洋三杰”,又称为袁的“龙、虎、狗”。1904年兼署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翼长。次年,调任第四镇统制兼河间秋操北军总统。1906年调署第三统制,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旋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充保定军官学堂总办、陆军各学堂督理、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袁被罢黜后,调第六镇统制,又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起用袁,同时召他入京,任为第二军军统,奉命去湖北镇压革命。袁组阁后,派他署湖广总督,任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1912年袁窃国后, 历任陆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职,曾镇压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后因对袁不满,1915年袁称帝时, 称病不出。1916年袁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他任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大权。1917年,利用张勋复辟把黎赶下台,迎直系首领冯国璋为总统,自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18年5月,和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中国主权,向日本借款,扩编自己嫡系军队三个师四个混成旅,并组织安福俱乐部,制造皖系把持的安福国会。1920年被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打败下台,逃居天津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的国民军回师北京,推翻了直系的统治,又被奉系及冯玉祥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1926年3月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同年4月又被国民军赶下台,逃往天津租界,自号正道居士。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上海。

段祺瑞1865—1936

字芝泉。近现代安徽合肥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继赴德留学,仍学炮兵。回国后到天津小站帮助袁世凯练新军,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二十五年随袁军入鲁镇压义和团。二十八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带兵残酷镇压景廷宾起义。二十九年清廷设练兵处,他任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三十一年任第四镇统制,曾为河间秋操北军总统。宣统元年(1909)改任第六镇统制,次年任江北提督。三年武昌起义时,任第二军军统,率兵赴鄂镇压。1912年任袁世凯政府陆军总长。次年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及白朗起义。曾一度代理湖北都督和湖南都督。袁死后,他以国务总理把持北京政府实权。并投靠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参战”为名,大借日款,扩充皖系实力。与继任总统黎元洪发生“府院之争”,被黎免职。他暗促张勋带兵入京,迫黎下台,解散国会。张勋得他默许,演出复辟清室丑剧。他又组织“讨逆军”,赶走张勋,继续以国务总理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力量。1920年被直系打败而去职。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张作霖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次年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并镇压北京的反帝爱国运动,制造了“三·一八”惨案。不久为冯玉祥驱赶下台。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委员。1936年病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