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

【诗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

写景诗当然首先要形象鲜明,突现景色的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兴,景中有人,情意盎然,这才能使全篇鲜活有神,增光生色。如果见景不见人,冷漠无情,势必索然乏气,好景也将死于句下,更谈不上韵味深长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的这首《钱塘湖春行》,诗中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确是“象中有人”,句法灵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

诗人一出场就置身在西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赏景佳处。春水初涨就与湖堤相平,放眼望去,远处的闲云也轻轻地飘荡在湖面之上,逗引着诗人的游兴。接下去,诗人紧扣住题中的“春行”,展开了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宜人画图。你看他信马由缰,缓缓在堤上漫游。一会儿看到有几处早莺在叽叽喳喳地飞跃腾跳,争着抢占向阳的暖树,显然那还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景象;一会儿又看到两三新燕在轻轻地啄着春泥,似乎要磨砺它们的小嘴,准备到谁家去构筑新巢。一团团、一簇簇的野花绽开了,将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嫩绿的草地长得刚好能没住马蹄,踩上去软茸茸地好不舒服。这一个个美景都是诗人从行进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我们从这里可以充分体察到诗人那天的心情是何等舒畅,游兴是何等浓郁。陶醉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应该感到极大的满足了,但诗人最后却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路行来的“湖东”“白沙堤”,掩映在“绿杨阴里”,是那么赏心悦目,玲珑可爱,我怎么游也不会感到满足啊!诗人的赞赏真达到了推崇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如何做到象中有人?首先,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合到客观的景物之中。景是诗的躯壳,人与情则是诗的灵魂。聪颖的诗人驱使笔墨,一定能融情入景,使一切景语皆成为情语,导致全篇的境界精神尽出。梅圣俞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王夫之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灵。”(《姜斋诗话》)这里的“意”,主要就是指情说的,写景诗就应在山光水色之中反映出诗人美好的心灵。其次,诗人应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表现力,能够在静观默察之中,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自然界的奥秘,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新意新境。这首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属西湖早春的景物,是经过诗人细心的观察然后选用的,分别加上“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词语修饰,就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堤上春行顾盼惊喜的激动心情,使全诗跃动着一种清新明快的欢畅情调。最后,象中有人也不能写得太直露,以微微逗起、随处暗示为最妙。熟味此诗,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此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袷,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诗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初春时节西湖美好景色的诗,它表现了诗人面对西湖生意盎然的春色所产生的美好感情。全诗属对工整,描写生动细致,向为人们所称道。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不仅仅在于这些,更主要的是它善于写出春行的情景,全诗以“孤山寺”起,以 “白沙堤”终,描写方位前后呼应,与诗人的游赏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一种“行”中的观赏,从而使诗中环境景物的描写刻画紧紧地配合着题意,较好地表现出“湖上春行” 的题旨。

金圣叹认为,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写“湖上”,也就是重在写湖上的景色,后四句方点出“春行”。这种理解虽不无道理,但不免拘泥。其实,诗的前四句虽然重在写湖上春色,但这种描写仍然是与“春行”即诗人的游踪和观赏结合在一起的。试看前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第一句点出西湖的位置,第二句则写西湖湖水。从描写的方位角度来看,前一句写湖处在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是横向描写,即金圣叹所说的“横开”,后一句写西湖春水新涨,水天一色的景象,是纵向描写,即金圣叹所说的“竖展”,一横一纵,视野广阔,风景如画。从表面来看,这两句似乎是纯然写景物,若细细品味,我们仍能感到景物背后诗人的目光。孤山寺和贾亭两个地名连用,似乎使人感觉到诗人穿花径、绕楼台,在尽情观赏湖上春光。他的目光先是落在春水荡漾的湖面,随着诗人的游踪,景色不断变化,诗人的视点也在变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在时间上紧随前两句,描写诗人在行进中观赏到的湖周围的美好春光。诗人精心选择词句,“早莺”、“暖树”、“新燕”、“春泥”,无不是早春特有的景物。“乱花”、“浅草”则形象地表现出初春时节蓓蕾初绽,野花簇簇,小草新冒,浅嫩柔软的景色。而诗中的“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词语,又把这几句景物连成一条线索,让人们体味到诗人的细心观察和欣喜的心情。特别是“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两句,不但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独特感受,而且很巧妙地点出“行”字,让人想见诗人纵马徜徉在湖堤上的情景。四句虽没有具体点出方位,但由于景物与诗人的游赏相结合,因而产生了一种移步换形的效果。诗的最后两句点出方位,“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原来诗人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他最喜爱的西湖东面,在白沙堤绿杨树阴里久久徜徉。整首诗歌章法严谨,结构井然,它先点明环境,然后转入写景,最后又点明环境,方位的前后变化与诗人的行踪观赏密切配合,突出了题目中的 “春行”两字。

诗人观察大自然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是静观默察,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在静态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好静谧。一般来说,诗中的景物与环境方位的关系也是静态凝滞的,是从固定的视点观察周围的景物。还有一种,即如本诗,是一种动态中的观赏,这时环境方位与景物描写的相互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两者结合得成功,不但能使诗歌所表现的景物获得一种时空上的限制性,同时也增强了整首诗歌的内在联系,使情与景更好地交融渗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