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魏万之京》 - 唐·李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魏万之京》 - 唐·李颀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盛唐时期,诗人荟萃,群星灿灿。作家以诗会友,相互劝勉,在分离之际,总以诗馈遗,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赠别诗。李颀《送魏万之京》是为晚辈诗人魏万送行的。 首联直陈魏万将行。昨晚微霜初下,今晨游子吟唱离歌横渡黄河。诗句看似平淡,但诗人巧用景物点明节令,造成离别的典型环境。清晨起来,见微霜满地,木凋草枯,悲秋之情已动,况友人欲行,离别愁绪,已在不动声色之中。颔联设想魏万在途中的感触。跋涉在途中的魏万啊,离亲别友,孤身作客他乡,翻山越岭,游踪不定。还能聆听那南归大雁的凄唤哀鸣么?雁声能不触动他的思乡念亲之情么?照一般写法,友人离开后,应写自己如何思念。但作者却想象魏万上路后的情景,云山雁声都触动他的伤怀之情。非情感之深,怎替人设想得那样周详?这是反弹琵琶,出奇制胜。颈联仍是想象之辞,设想魏万渐近长安的情景。进了潼关,树叶变色,寒天逼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叶变色,诗人却故意说成树色使寒天逼近。这不只是对仗之需,是于平淡之中造新语、立新意的表现。寒气变树色,仅是自然现象的叙述,而树色催寒近,则写出了一个“想”字。触树色变化之景,生关心魏万冷暖之情,语意丰而情谊深。“御苑砧声向晚多”,此句是想象游子已到长安。砧声,捣衣声,古代捣衣多在秋晚,依旧扣住一个“秋”字。“砧声多”写出京城人多繁华,为下联写劝勉之辞张本。诗人最后希望魏万不要把繁华的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白白地使大好时光在那儿虚度。因诗人比魏万年长,故劝勉中多殷勤叮嘱、谆谆告诫之意。告诫之辞,多属诤言,只能用于知己好友。由此可见,这对忘年交,已是毫厘无猜,足见其情深谊厚了。 读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如同欣赏一幅古朴苍劲的名画。它同王勃的年少气盛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显得持重深沉,它同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的开朗豪爽、情纯似水的《赠王伦》相比,则显得古朴典雅。该诗选词用句于朴实之中见奇秀,对仗工整,音节响亮,畅达上口。 《送魏万之京》 - 唐·李颀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行诗,历来以炼句精当、寄慨深长为人称道。魏万,上元初年进士,后改名颢。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比李颀晚一辈,两人意气相投,成为忘年之交。从诗中内容看,此诗大约写于魏万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前。 开篇即落笔点题。游子魏万唱起告别的离歌,即将远赴京师;而好友分别的时候又正是微霜初降的寒秋,更添离愁别绪。首二句采用时序颠倒的笔法,先写今朝的离别,再写昨夜的“微霜”,倒戟而入,回旋生姿,读者不难想象,正是离别产生的悲凉,才使诗人怦然心跳于自然界季候的变化,客观之景浸渍于主观之情,二者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三、四两句,通过游子跋涉山水耳闻目睹的典型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旅愁。鸿雁每年南来北往,飘泊不定,就像浪迹天涯的旅人。本已愁肠寸断的游子哪堪再听到它那凄厉的悲鸣?云雾缭绕的青山,应是赏心悦目,令人向往的景色,可身在客中,行色匆匆,又有什么心绪去欣赏沿途风光?或许,“云山”所勾起的,仍是家山难望的乡愁与前途渺茫的怅惘。作者设身处地去体味对方的心情,感同身受、情韵绵绵。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五、六两句承接上联,推想友人渐近长安的情景,并将自己对长安的感触点染其间。“关城”即指长安附近,因长安是险要的“关中之地”,东南西北皆有重关;“御苑”在此处借代京城长安。长安附近的树叶已经泛黄,仿佛催促寒气逼近,傍晚时分,京城处处响起一片捣衣声。树色催寒为暮秋特有,向晚砧声以长安为甚。魏万是首次赴京,作为送别诗,介绍京兆绝胜似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却全然略去了长安的繁华富庶,仅仅突出树木萧瑟,捣衣声声这些极易引起落寞情怀的意象,不但将岁月如水,韶华不再的暗示隐寓其中,同时因长安是作者倾财破产之地,也流露出不堪回首,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最后,诗人语重心长地劝勉告诫友人:“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长安是达官贵人逍遥冶游、恣情行乐的所在,却并非一般士子可以消受的。魏万此去,意在功名,李颀以兄长的口吻叮嘱他,切不可耽于逸乐,蹉跎岁月,虚度大好年华。行墨之间蕴含着作者对魏万的殷殷期望,也道出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珍惜时间,不可忘情行乐的人生哲理。 《送魏万之京》 - 唐·李颀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行诗,历来以炼句精当、寄慨深长为人称道。魏万,上元初年进士,后改名颢。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比李颀晚一辈,两人意气相投,成为忘年之交。从诗中内容看,此诗大约写于魏万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前。 开篇即落笔点题。游子魏万唱起告别的离歌,即将远赴京师;而好友分别的时候又正是微霜初降的寒秋,更添离愁别绪。首二句采用时序颠倒的笔法,先写今朝的离别,再写昨夜的“微霜”,倒戟而入,回旋生姿,读者不难想象,正是离别产生的悲凉,才使诗人怦然心跳于自然界季候的变化,客观之景浸渍于主观之情,二者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三、四两句,通过游子跋涉山水耳闻目睹的典型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旅愁。鸿雁每年南来北往,飘泊不定,就像浪迹天涯的旅人。本已愁肠寸断的游子哪堪再听到它那凄厉的悲鸣?云雾缭绕的青山,应是赏心悦目,令人向往的景色,可身在客中,行色匆匆,又有什么心绪去欣赏沿途风光?或许,“云山”所勾起的,仍是家山难望的乡愁与前途渺茫的怅惘。作者设身处地去体味对方的心情,感同身受、情韵绵绵。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五、六两句承接上联,推想友人渐近长安的情景,并将自己对长安的感触点染其间。“关城”即指长安附近,因长安是险要的“关中之地”,东南西北皆有重关;“御苑”在此处借代京城长安。长安附近的树叶已经泛黄,仿佛催促寒气逼近,傍晚时分,京城处处响起一片捣衣声。树色催寒为暮秋特有,向晚砧声以长安为甚。魏万是首次赴京,作为送别诗,介绍京兆绝胜似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却全然略去了长安的繁华富庶,仅仅突出树木萧瑟,捣衣声声这些极易引起落寞情怀的意象,不但将岁月如水,韶华不再的暗示隐寓其中,同时因长安是作者倾财破产之地,也流露出不堪回首,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最后,诗人语重心长地劝勉告诫友人:“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长安是达官贵人逍遥冶游、恣情行乐的所在,却并非一般士子可以消受的。魏万此去,意在功名,李颀以兄长的口吻叮嘱他,切不可耽于逸乐,蹉跎岁月,虚度大好年华。行墨之间蕴含着作者对魏万的殷殷期望,也道出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珍惜时间,不可忘情行乐的人生哲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