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仪礼正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仪礼正义

 《仪礼》注释本。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成书于清道光中后期。
 胡培翚,字载屏,一字竹村。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安徽绩溪人。曾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罢官归里后立东山书院,又主讲钟山、惜阴、云间等书院。承家传之学,精于《三礼》。认为《仪礼》是周公作,有残缺而无伪托,遂积四十余年之力,撰《仪礼正义》,其书未成而卒,由门人杨大堉补成。
 胡氏《正义》以东汉郑玄《仪礼注》为主要依据。他于经文下先录郑注文,其次是对经注文作校勘,最后作疏解。在校勘上,他本以宁详无略的宗旨,悉录宋严州单注本,参以《十三经注疏》诸本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等,进行经注文校勘,并详载各本经注文异同。胡氏认为,郑注而后,唐贾公彦之疏盛行于世,但贾氏疏误解经文和郑注文处极多。胡氏注疏,吸收了贾氏疏的某些见解,也吸收了前代朱熹、敖继公、邢昺等人的一些注释,而且,他还大量吸取清代经学家如王应麟、张惠言、胡承琪、张尔歧、阮元、段玉裁等的注释成果。他的疏中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郑玄未注释的经文字句及有关名物制度进行补充解释。二是对郑玄注进行引申发挥,使其意义明了清晰。三是对诸儒注释作搜集,将与郑注旨义相异,但也能解通经文的注解附于疏中,与郑注并存。四是对郑注有违经文原义和仪礼古制等处详加辩证,分别是非,以求正解。《仪礼正义》因其成书较晚,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较多,胡氏又备考古礼以作其疏,使此书成为注疏《仪礼》经文和郑注文水平最高的著作之一。
 《仪礼正义》的版本主要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凡二十册。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次年,上海蜚英馆石印《皇清经解续编》本。木犀香馆刻本,二十册。《经学辑要》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凡三册。

《仪礼正义》

训诂著作。40卷。清代胡培翬著。为清代研究《仪礼》集大成之作。以疏证郑玄注解为主旨,其条例为:(a)补注。补郑注所未备。(b)申注。申明郑注之义。(c)附注。清代学者与郑注不同的说解,义可旁通的附而存之,以广异闻。(d)订注。郑注若有违失,详为辨正,别是明非。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四部备要》本。

仪礼正义

四十卷。清胡培翚(1782—1849)撰。培翚字载屏,一字竹村,安徽绩溪县 (今安徽省东南部)人。嘉庆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道光中假照案发,司员疏于检查监督者数十人,只有培翚及蔡绍江没有贪赃黩职,然而,仍然因为随同画诺而降级回家。主讲钟山云间书院,于泾川一再至,并且把引翼后进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培翚诚笃友谊,郝懿行、胡承珙遗书,全部依赖培翚次第付梓。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享年六十八岁。是书前面有罗惇衍作的序文,序称:绩溪户部胡先生,夙承家学(培翚祖匡衷有《仪礼释官》),邃精“三礼”。由于《仪礼》经为周公所作,有残阙而无伪托,郑注以后,只有唐代贾公彦疏盛行,而或解释经文而违背经的原旨,申述注而违背注的原意。因而,先生参稽众说,覃精积思四十余年,著成《正义》若干卷。先生自述其例有四: 曰补注,补郑君注所未备; 曰申注,申郑君注义; 曰附注,近儒所说,虽异郑说,义可旁通,附而存之; 曰订注,郑君注义,偶有违失,详为辨正。是书以“正义”为名的原因,是遵循以疏解注之例,因而,对于郑注全部加以收录,而对贾疏则有所删存。《清史》本传称是书上推周公、孔子、子夏垂教之旨,发明郑贾得失,旁逮鸿儒经生之所议,张皇幽渺,阐扬圣绪,诧为二千余岁绝学。这话对其赞扬虽然有些过当,然而,是书搜采之博、鉴核之精,论说之持平,诂解之求是,实为治《仪礼》家所罕见。是书所引,除诸经注疏外,还有诸史志之言《丧礼》者。其它如《白虎通经典释文》、《通典》、《通考》礼书诸书,如马王诸注及魏晋南北朝人注,凡是有所涉及者,无不加以搜录。宋元以来,诸儒著述涉及到本经者,譬如朱子《经传集解》(《丧礼》黄干修)、张淳《仪礼释误》、李如圭《仪礼集释》及《仪礼释宫》、杨复《仪礼图》、元代吴澄《仪礼逸经传》、敖继公《仪礼集说》、汪克宽《经礼补逸》、明代郝敬《仪礼节解》,清代顾炎武、毛奇龄、张尔岐、万斯大、方苞、吴廷莘、任启运、江永、沈彤、盛世佐、秦蕙田、徐乾学、卢文绍、任大椿、程瑶田、戴震、王士让、藏琳、金榜、段玉裁、阮元、张惠言、惠栋、褚寅亮、王念孙、钱坫、焦循、凌曙、胡承珙、徐养原、王聘珍、金曰追、吴卓信、郑珍等之书,对于是者加以阐明,对于非者加以辨正,对于可疑者加以保存。自贾疏以后,还没有如是书之博大精深者,此书确实为治礼家之杰作。此书有木犀香馆家刻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