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仪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仪礼 原名《礼》。汉代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以其所讲不是礼的意义,而是具体仪式礼节,故称之为《仪礼》。记载古代礼制著作。有今古文之分。今文经即汉高堂生所传之经,共十七篇。相传鲁恭王得自孔子旧宅的为古文经,凡五十六篇,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但文字上略有出入,余三十九篇,即篇目亦无从考见,亡失已久,称之为《逸礼》。今通行本十七篇。 关于《仪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存有争论。旧题此书为周公撰。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元代敖继公等著名经学家都认为《仪礼》为周公作。但此说遭到乐史、徐绩、崔述等人的有力反驳。司马迁《史记》中认为《士礼》是孔子采集西周残留之礼而编成的。《汉书》中也有同样看法。清人邵懿辰力证《仪礼》非为周公作,而为孔子所定。皮锡瑞考众家言论,支持邵说,认为此书原本于周公而定于孔子。梁启超也以为《仪礼》盖为孔子或当时儒家人物依有关古代仪节材料而编定成文。今人对《仪礼》定于孔子一说仍极为重视,多有学者采此说。清人毛奇龄则考证认为此书既非周公所作又非孔子所定,盖出于战国时代。近人有根据书中丧葬制度,结合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成书当在战国前期至中叶间。对于此书的性质,一般认为主要记载周代的仪礼制度。 现存《仪礼》十七篇的次序,是东汉郑玄采用西汉刘向《别录》所定的次序。据郑玄《三礼目录》记载,西汉礼家戴德、戴圣传本篇次都与刘向所定篇次不同,且篇题与正文字句也有歧异之处。依今本篇次,《仪礼》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篇《士冠礼》,记载古代为确定年届二十的贵族子弟为成人而举行的加冠典礼的详细经过;第二篇《士昏礼》,记载古代贵族男女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结婚礼仪;第三篇《士相见礼》,记录贵族之间第一次交往,带着礼物登门求见和对方回拜的礼节;第四篇《乡饮酒礼》,记载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第五篇《乡射礼》,记载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第六篇《燕礼》,记载诸侯及其大臣们举行酒会并欣赏音乐的具体仪节;第七篇《大射礼》,记载由国君主持、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大会的详细仪节;第八篇《聘礼》,记载国君派遣大臣到他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具体礼节;第九篇《公食大夫礼》,记载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外国大臣的礼节;第十篇《觐礼》,记载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第十一篇《丧服》,记载人们对死去的亲属,依照远近亲疏不同,而在丧服和居丧时间长短上确定种种差别的制度。第十二篇《士丧礼》和第十三篇《既夕礼》,主要记载一般贵族从死到埋葬的一系列详细仪节;第十四篇《士虞礼》,记载一般贵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仪式礼节;第十五篇《特牲馈食礼》,记载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和第十七篇《有司彻》,都记载大夫们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仪礼》一书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各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而加增添。从魏晋以迄清末,礼制介入法制,各王朝的法典都以儒家礼制为立法依据,《仪礼》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极为深远。其中《丧服篇》有关“五服”制度的规定及亲亲、长长、尊尊、男女有别的伦理精神,对后世尤有重大影响。西汉人认《仪礼》为《礼经》,在《三礼》中位置最高。唐代科举取士,列之为“明经科”“九经”之一。唐太和中刻十二经,列之于其中。宋刘敞撰《七经小传》,以之为“七经”之一。《宋书·百官志上》列之为“十经”之一。宋代辑《十三经》,《仪礼》也在其中。宋刻巾箱九经白文,包括《仪礼》。明郝敬《九经解》、清康熙御纂“七经”、清纳兰成德《通志堂经解》、清惠栋《九经古义》都将《仪礼》列入儒家经典。《仪礼》一书的地位相当突出。书中记载的古代礼制材料,对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古代政治、宗教等方面问题,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仪礼》的注释和版本主要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有明嘉靖中闽刻、明万历间国子监刻、明崇祯年间古虞毛氏汲古阁刻等《十三经注疏》本;有清乾隆时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附考证》本;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石印阮校本,一九八○年北京中华书局校订阮刻影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清纳兰成德主修《通志堂经解》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桂恒书局刻郑玄注、陆德明音义本。宋李如圭撰《仪礼集释》三十卷,有武英殿聚珍版等本。宋魏了翁撰《仪礼要义》五十卷,有清刻本等。宋朱熹等撰《仪礼经传通解》,有清刻本、《经学揖要本》等。清张尔歧撰《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金陵书局刻本等。清徐乾学撰《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冠山堂刻本,光绪七年(1881年)江苏书局重刻本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敕撰《仪礼义疏》四十八卷,有清紫阳书院刻本等。清张惠言撰《仪礼图》六卷,有清嘉庆十年(1805年)扬州阮氏刻本,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胡学翚撰《仪礼正义》四十卷,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等。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 仪礼 儒教经典“三礼”之一。是儒教最早的 《礼经》,原来单称《礼》或 《士礼》。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就是以 《仪礼》 为五经之一。《仪礼》共十七篇,记载了古代贵族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方面的基本仪节。凡是“士” 以上的贵族,待人接物、举手投足,都要遵循这些仪节,以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例如,《士婚礼》 就记载了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直到亲迎的一整套礼仪,包括送什么礼、作什么揖、饮什么酒、夫妻怎样对坐等等,事无巨细,一一有详细规定。《士相见礼》则连士初次相见的见面礼、宾主的客套语、交谈的话题、眼睛看的部位、告别的程序等等,都考虑得非常仔细。又例如,《丧服》记载贵族为死去的亲人服丧的礼仪,包括穿什么样的孝服,守多长时间的丧,都根据亲疏远近关系有不同规定,,这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王朝都有 “丁忧” 的礼制,规定官员凡遭父母之丧,必须去职回家,守丧三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这些繁文缛节,在今天看来,真令人头昏脑胀,但在古代,却是贵族身份的标志,绅士风度的表现,所以过去将这些繁琐的礼仪称为 “威仪三千”。有人认为 《仪礼》 是周公编定,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孔子采集西周古礼编辑而成。由于时代变迁,《仪礼》记载的许多具体礼仪,在汉以后就只成具文,加上其文字艰涩难懂,一般读者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基本精神,却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原则。 仪礼简称《礼》,又称《礼经》或《士礼》。儒家经典三礼之一。春秋战国时代荫制的汇编。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为孔子订定。现在通行的十七篇为汉刘向所定。近人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结合出土文物进行研究,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注疏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正义》,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 《仪礼》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古只称《礼》,对记言则曰《礼经》,合记言则曰《礼记》。自西晋初,以戴圣49篇称《礼记》,因称《礼经》为《仪礼》。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各本篇第先后都不同。今传17篇是郑玄注《别录》本。郑注参用今古文,唐贾公彦作《疏》,在诸经中讹脱最多。清代胡培翬撰《仪礼正义》40卷,包罗古今,兼列异同,基本上申明郑玄注,但也有订正郑注之处。195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汉简多篇。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儀禮 儀禮 yílǐ 亦稱“士禮”。儒家必修教材之一。爲西周、春秋時期婚、丧、祭、飲、射、朝、聘等禮儀之匯編。凡十七篇。傳爲孔子修訂,以教弟子。漢置“五經”博士,以《儀禮》爲經。東漢鄭玄爲《周禮》、《儀禮》、《禮記》作注,始有“三禮”之名。唐代俱立爲經,爲國子學、大學、四門學所誦習。1959年,甘肅武威出土《禮》漢簡多篇。 仪礼【同义】总目录 曲礼仪礼士礼 礼节 礼节仪(仪注;仪节;仪章;仪适) 节(节文) 礼数(不拘~) 另见:礼式 礼仪 仪式 交往 恭敬 越礼 ☚ 礼节 各种礼节 ☛ 仪礼简称“礼”。又称“礼经”、“士礼”。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17篇。《汉书·艺文志》: “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为孔子订定。近人有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结合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成书在战国时代,为战国儒家的著述,经汉儒编定。195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注释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义疏》、清明培翚《仪礼正义》等。 仪礼简称《礼》、《士礼》或《礼经》。文集。十七篇,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参照考古资料,认为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及意义。汉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仪礼》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壁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谓之古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今存十七篇以外之三十九篇,称《逸礼》,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亡佚。今文《仪礼》十七篇,汉代传有三种本子,一曰戴德本(大戴本)、一曰戴圣本(小戴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注·贾公彦疏所据本)。三本篇目次第各不相同,《十三经注疏》选郑注贾疏《仪礼义疏》本,故独得广泛流传。南宋魏了翁节录《仪礼》郑注贾疏精华著为《仪礼要义》、清人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可为参考。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亦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 仪礼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为春秋战国时代礼制的汇编。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是孔子订定。今传世本为西汉刘向别录本,由郑玄注、贾公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全书17篇、50卷。记载了先秦时代统治阶级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等方面的礼仪。从中可考证上古时代的婚姻家庭关系,血亲宗法观念和制度,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等。 ☚ 周礼 白虎通义 ☛ 仪礼 仪礼西周、春秋时贵族礼仪制度汇编。儒家经典之一。十七篇。古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周公,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它出于孔子。现在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是,孔子以前,礼仪颇繁,而孔子为了教学需要,对它们进行了订定,最后编为十七篇。原名称《礼》,西汉称《礼经》,在《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中位置最高。《十三经》列《周礼》于《仪礼》之前,是东汉以后的次序。东晋时始称《仪礼》,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乃以《周礼》、《礼记》与此书并列为《三礼》,而正式标以《仪礼》之名。《仪礼》有今古文之分,《汉书·艺文志》载:“《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前者为古文(汉以前的文字),后者为今文(汉代的文字)。“七十”者,“十七”之倒置,古文较今文所多之三十九篇,篇目亦无从考见,亡失已久,故谓之“逸礼”。《礼记正义序》引郑玄《六艺论》曰:“后得孔子壁中古文《礼》,凡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其十七篇外,则‘逸礼’是也。” ☚ 春秋 左传 ☛ 仪礼 仪礼书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三礼”之一。原名 《礼》或《士礼》,也称《礼经》或《礼记》。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中,《礼经》(即《仪礼》)位列第一,131篇《记》 (后来的 《礼记》就包括在其中)居其次,而《周官经》(即《周礼》) 则附列于后。从这一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仪礼》在“三礼” 中位置居首。《仪礼》共分为17篇,50卷。它的成书年代,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是孔子整订。《史记》、《汉书》均认为出自孔子采辑当时各国的礼仪制度加以整理而成。近人根据书中所载的丧葬制度,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期之间。由于古书是用竹简编纂,容易错简,再加上口耳相传,师徒授受,《仪礼》在西汉时即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传世。各本的篇第次序均不同,一般认为戴德本较为合理。戴德本《仪礼》篇序为: 《士冠礼》第一,内容为举行冠礼的礼仪程式。《士昏礼》第二,内容是男女成婚的“六礼”。《士相见礼》第三,内容是初次相见、登门、回拜的仪节。《士丧礼》第四、《既夕礼》第五、《士虞礼》第六,均是讲丧葬礼仪。《特牲馈食礼》第七,祭祀祖先的礼仪。《少牢馈食礼》第八、《有司彻》第九,卿大夫祭祀祖庙之礼。《乡饮酒礼》第十,尊贤养老饮食仪式上的仪节。《乡射礼》第十一,诸侯大夫参加射赛时的程式仪节。《燕礼》第十二,诸侯大夫的饮宴之礼。《大射礼》第十三,君主亲临主持射赛的礼节。《聘礼》第十四,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节。《公食大夫礼》第十五,国君招待外国使臣的礼节。《觐礼》第十六,诸侯秋朝天子的礼节。《丧服》第十七,内容是根据对死者在亲疏上的远近关系,确定丧服等级和服期长短。由此可见,《仪礼》是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专门著作,涉及冠、婚、丧、祭、饮、射、燕、聘等内容。《仪礼》 的注本及研究著作有: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已收入《十三经注疏》,清张惠言 《仪礼图》、凌廷堪《礼经释例》、胡培翚《仪礼正义》。 ☚ 周礼 礼记 ☛ 《仪礼》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典籍。简称《礼》,又称《礼经》。计17篇。记载冠、婚、丧、祭、朝、聘、射、乡诸礼仪。对研究中国古代亲族关系,宗教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成书于先秦时代,汉代仅存17篇,列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鸾3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较好的注本有汉郑玄的《仪礼注》、唐贾公彦的《仪礼义疏》和清胡培翚的《仪礼正义》。 仪礼 仪礼原称“礼”或“士礼”,相对于《礼记》又称《礼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的汇编。旧说为周公所作,或以孔子编定。近人或据出土文物判断为汉人作品。《汉书·艺文志》载:“《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又言:“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苍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此“十七篇”,即今存《仪礼》;其“三十九篇”或称《古文逸礼》,今已不存。十七篇计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礼》。全面反映了周代贵族冠、昏、丧、祭、饮、射、朝、聘各项生活礼节。汉代原有戴德、戴圣、刘向《别录》三种本子,今存《别录》本,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 冉伯牛 仪礼注 ☛ 仪礼yi liThe Bo ok of Etiquette 《仪礼》yi liCeremonies and Rites→周公 (Zhou Gong) 仪礼儒家经典之一。记述古代关于婚丧燕饮礼节仪式的规定。亦称《礼》、《士礼》。17篇。古文学派以为系周公所作,唐贾公彦《仪礼疏》持此说。今文学派以为系孔子所定,清皮锡瑞《三礼通论》操此说。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为战国初期至中期人所编。《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有“《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七十篇为十七篇之误。《礼古经》得之于孔壁,为古文经典,因无师说,未得流传,仅保存于秘馆。《经》为高堂生所传的今文经典。西汉末年,刘歆曾将二书加以对校,发现《礼古经》中包括有《经》17篇,而文字多有出入。《经》17篇在汉代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三种副本。今本《仪礼》即刘向别录本。今本《仪礼》的最早注释是东汉郑玄的《仪礼注》。郑玄的注文古奥,后来又有解说郑注的著作,如唐贾公彦《仪礼义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1959年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今本篇目为: 一、《士冠礼》,二、《士昏礼》,三、《士相贝礼》,四、《御饮酒》,五、《御射礼》,六、《燕礼》,七、《大射礼》,八、《聘礼》,九、《公食大夫礼》,十、《觐礼》,十一、《丧服》,十二、《士丧礼》,十三、《既夕礼》,十四、《士虞礼》,十五、《特牲馈食礼》,十六、《少牢馈食礼》,十七、《有司彻礼》。内容包括古代社会婚冠、御射、朝聘、丧祭各种仪式的揖让进退三节,为研究礼仪风俗历史的重要资料。 仪礼十七卷。汉戴德、戴圣皆有传本。现通行为刘向校书所定《别录》本。记古代礼仪制度。凡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十七类。为儒家经典之一。以汉郑玄注、唐贾公颜疏本为善,收入 《十三经注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