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fù)得:按照预先定下的题目写诗。离离:繁多、茂盛的样子。枯: 草木凋谢。荣:草木茂盛。晴翠:这里指阳光下的绿草。王孙:原指贵族 子弟,这里泛指远行的人。萋萋:茂盛的样子。 【大意】广袤的荒原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年年岁岁,那潇潇的春雨染绿了它 们,凛冽的秋风又吹得它们满身枯黄。燎原的野火有时将野草烧得焦 枯,然而到来年春天,在和煦(xù)的春风中,青草依旧是满眼的浓绿,几 乎遮没了荒原上的道路;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宛若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向 那荒废的古城边。在这样美好的时日,却要送别朋友,怎不令我伤感? 就连那茂盛的芳草,仿佛也满含着离别的忧愁。 《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 野草茂密的样子。②王孙: 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③萋萋: 草茂盛的样子。 【赏析】 白居易是位早熟的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才16岁。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前冠有“赋得”二字,古代称作“赋得体”。所谓 “赋得”,是指限定某一诗题来作诗,作这种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间欢聚或送别时,指定一个题目,人各赋诗,以发抒情怀; 一种是应考之作,是由考官指定诗题,士子按题作诗,也例在题前加“赋得”二字。无论哪种情况,限题作诗,总是一种束缚,所以古来难有佳作,而白居易这首诗,既能紧扣诗题,又写得感情深挚,富有个性,可以说是古代“赋得体”诗中的绝唱。 这首诗命题为“古原草送别”,所以诗中必须把咏草和送别关联起来,也就是说必须寄别情于咏草,借咏草而抒别情。草与别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楚辞·招隐士》 中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萋萋春草之景,寄托对游人不归的悠悠之情,意境深远,余味无穷,看来这首诗的命题或缘于此,但又独创新意,别具情怀。 全诗八句,有六句完全咏草。在一望无边的古原上,铺满茂密的青草,它们一年一度枯而又荣。虽在秋天时经过野火的焚烧,茎叶俱遭摧残,但每逢春风吹来的时候,却又再次抽芽长叶,密密丛丛地铺满原野,现出无限生机,这是何等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神啊!诗人这里虽在咏草,但却有意从枯而又荣的角度着笔,歌咏它的性格,赞叹它的精神,这就必然会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从而含有对人生富有启迪的哲理了。 诗的五、六句继续写草,但进一步落到古原送别上。“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古道、荒城,本属一片荒凉景象,而行人即将上路,沿古道,经荒城远别而去,又怎能不倍增离人之惆怅?但诗人却又独出心裁,别具肺腑,特地用充满生气的芳草来慰藉行人,以壮行色。清香弥漫的春草,生长在古道两旁,蔓延远长,将一路伴随着行人远去;沐浴于阳光之下的绿毯般的嫩草,装点着荒城,秀色可掬。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不正可销行人之愁绪,慰离人旅途之寂寥么?诗人不说古道、荒城上长着青草,而特意用了 “侵”、“接”两个词,这不但形容了青草滋生的茂盛,同时还把春草拟人化了,似乎他们有意如此,点缀起荒城、古道,以慰行人一路之寂寞。全诗以“又送王孙(贵族后代,这里指出门远游的人)去,萋萋满别情”作结,说举目芳草萋萋,行人即将远去,终是别情难舍,恰如这满原春草。值得玩味的是,这里说 “又送王孙去”,前边说“春风吹又生”,这两处 “又” 字实际是相互呼应的。草可枯而又荣,人也可别而复聚,虽然末两句别情浓重,但仍然充满的是乐观精神。这与一般的低徊缠绵的离别诗完全不同,正显示出少年诗人的顽强豁达的性格和过人的艺术才华。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载诗人16岁到长安时,曾拿了此诗去拜谒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人的名字,便戏谑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读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后,就止不住拍案叫绝,慌忙改口说:“有诗如此,居亦不难。”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已被人所称道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 ‘离离原上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宋尤袤《全唐诗话》:“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乃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白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余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刘商柳诗:‘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乐天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意畅。”今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起句实赋草字,三四承上枯荣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与南浦春来,同一魂销黯黯。作咏物诗者,宜知所取格矣。”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首送别诗。“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就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此诗可能是作者应考的习作。 它出色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厚情意, 热情地赞美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年少气壮的豪迈精神,表现了他希望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构思精巧,格律工整,结构严谨;眼前景,离别情,二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诗味隽永。“野火”、“春风” 一联,清新而雄远,自然而深沉,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尤为时人与后来者激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