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谏院题名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谏院题名记》

宋·司马光2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3,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4。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5,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6,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7,犹汲汲于利也8。其间相去何远哉9!

天禧初10,真宗诏置谏官六员11,责其职事12。庆历中13,钱君始书其名于版14。光恐久而漫灭15,嘉祐八年16,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论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17。呜呼,可不惧哉!

1谏院:负责指陈政治得失的机关。题名:将谏官的名字写出并刻石立于谏院。本文是司马光主管谏院时为“谏院题名”而写的一篇文章。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封温国公。北宋政治家,著名史学家,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温国文正司马文公集》。3公卿:原指三公及九卿,后泛指高级官员。大夫:古代官员称大夫,隋唐以后高级官员称大夫。4“汉兴”句:汉朝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门负责指陈朝政缺失(秦时谏议大夫掌管议论)。5萃(cui):集。一官:指谏官。6志:通“誌”,记,引申为留意。7汲汲:急促,不休止,形容心情急切。8犹:如同。9其间:指追求个人名声与谏官的品质。去:距离。10天禧:宋真宗年号,1017-1021年。11诏:下诏,下命令。12“责其”句:意为负责谏诤的职务。13庆历:宋仁宗年号之一,1041-1048年。14钱君:可能是钱公逸,他于庆历四年在谏院任职,庆历六年负责谏院。其:指谏官们。15光:司马光自称。16嘉祐:宋仁宗年号之一,公元1056-1063年。17回:奸邪,不正当。

【析点】 这是一篇名文,虽以“记”定名,实则是一篇议论文,它以超过二分之一的篇幅论谏官责任的重大及应具备的品德,以不足二分之一的篇幅记这段议论的缘起及其意义。

前段,谏官责任之重分上下两层论:一是当今能谏的人少,古时人人可谏,当今只有少数谏官;二是应谏的事多,全天下的得失有待谏官指陈,总结此两层曰“其为任亦重矣”。谏官应有的品德从正反两面论:正面说,应分清巨细缓急,“利国家”“不为身谋”;从反面说,若追逐个人名利则距谏官的素质远甚。司马光这一番议论,周密而严正,特别是“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提法,至今仍有其价值。

后段叙写谏院题名的经过,简洁明白,不生枝蔓;叙写题名刻石的目的,虑远思今,语重心长,颇具警世作用,至今仍有其意义。

总观全篇,体现了政治家的眼光和识见,也体现了史学家严谨简洁的文章风格。


《谏院题名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呜呼,可不惧哉!

〔注〕 ① “天禧初”三句: 《宋史·真宗纪三》载天禧元年(1017)二月,“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 ② 钱君: 疑为钱明逸。钱明逸(1015—1071),字子飞,钱易之子,钱惟演之侄。庆历四年(1044)为右正言,谏院供职。六年擢知谏院(见《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钱明逸传》和《续通鉴长编》卷一五三、一五九)。

宋代设谏院,始于仁宗明道元年(1032),其长官为“知谏院事”。这之前,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的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谏院主管规谏讽谕,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司马光于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本文即作于嘉祐八年知谏院任上。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谏官的重大责任以及谏官应有的品德。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写有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身为“耳目之官”(指谏官)的高若讷,“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以至“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可见此文并非凭空而发,实乃有感而作,在当时自有其现实意义。

全文不足二百字,首段为议,次段为记。议的特点是周详无遗,记的特点是简洁利落。议和记两部分截然分开,看似游离,实则紧密相关,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主旨,即身为谏官之人,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我们先看首段议论部分。“古者谏无官”,用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说明“无不得谏者”。《淮南子·主术训》云: “尧置敢谏之鼓”。相传尧时曾设鼓于庭,使民击之以进谏。古时虽无谏官,但人人都可以进谏。到了汉代,才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缺失之职。行文至此,从“无(谏)官”到“置(谏)官”,说明了谏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来关于谏官“为任亦重矣”的议论,就是水到渠成之笔。既然责任重大,身为谏官,就有个怎样尽职的问题,作者是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述的: 就方法讲,“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就品德讲,当抱定不为自身谋名逐利的宗旨。“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谏官本无什么实权,看上去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又怎能取信于人呢!这两句话非常深警,堪称哲理名言。以上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却如此周详,面面俱到,十分难能。文字的简洁利落,在首段已经得到了体现,不过那是在议论中体现出来的,次段却体现在记叙中。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将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个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谓惜墨如金。

大凡作文,起笔和收笔都很重要,短文尤其如此。本文起笔突兀,收笔凛然,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记谏院题名,落笔首句却是“古者谏无官”,不读下文,谁知道作者从何说起呢!如此陡峭之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奸邪)”,面对后人“历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评判,谁不凛然生畏!诚如作者所言,“可不惧哉”!

字数:1441
曾枣庄,曾弢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谏院题名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呜呼! 可不惧哉!

【注释】 ①谏院:用言语规劝人叫谏,后专指臣子对皇帝的规劝。汉代开始设谏议大夫,隶属光禄勋; 唐代谏官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仁宗时才设置谏院,是谏官供职的官署。②天禧: 宋真宗的年号 (1017—1021)。谏官六员: 宋初谏官称为左、右司谏,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正言。真宗时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共有六名官员。③庆历: 宋仁宗年号 (1041—1048)。④嘉祐: 宋仁宗最末一个年号 (1056—1063)。

【译文】 古时候向君王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朝廷的公卿大夫,到下面的工匠商贾,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门的谏官。把关系到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民众的得失利弊,集中到一名官员身上让他向君王进言,他担负的责任是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该经常察记大事,舍弃细节,先谈紧急的要务,后言可以缓办的公事,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为个人谋私利。那些一心为个人争名的人,也就是一心为个人谋私利的人。这种人和对谏官的要求相差是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发命令设置六名谏官,明确地规定了他们专负进言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先生才把所有谏官的名字题写在版册上。我怕年深日久了字迹会消失,因而在嘉祐八年,又把谏官之名刻在石碑上。后代的人将挨个儿指着上面的名字评论他们说: “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公正。” 啊,能不使人害怕吗?

【鉴赏】 欧阳修在景祐三年 (1036) 写了 《与高司谏书》,痛斥了身为 “耳目之官” (指谏官) 的高若讷 “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以至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二十七载后的嘉祐八年 (1063),司马光在知谏院任上写出这篇杂记可谓有感而发,阐明了谏官责任的重大及应具的品德,确有其现实意义。全篇两段,仅一百六十余字,起笔突兀,引人注目; 收笔凛然,警策动人; 议论周详无遗,记叙简洁利落。首段从“无(谏) 官”到“置(谏) 官”,追述了谏官的来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接着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述谏官应怎样尽职尽责。次段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把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这三件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短短四十个字,时间跨度却有四十多年,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通篇议论风生、感情充沛、曲折多变、文意丰厚。

字数:1172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00-40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