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蒹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泛指芦苇。苍苍:深青色。伊人:那个人。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ī):干。湄(méi):岸边,水 与草交接之处。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坻(chí):水中小 洲。采采:众多的样子。未已: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大意】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河水那 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 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水边 大草滩。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难攀。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 她在那河洲间。

河边芦苇繁又密,晶莹露珠结不已。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水边 那一头。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 她在那小洲地。

字数:53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页.

《蒹葭》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题解】

《蒹葭》属于秦风。《蒹葭》抒写了怀人之情。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细品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诗写的是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本诗好像是情诗,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而在这一苍凉幽香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在思慕追寻着“伊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在水一方”的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伊人”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又体现了作者思之可及、行之不易的矛盾。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而“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诗人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天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蒹葭》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诗歌。《诗经·国风·秦风》的第四首。这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主人公他(或她)在一个露珠尚存的秋天清晨,来到流水回环的地方寻找“伊人”,但可望而不可即,始终不得见面,于是惆怅不已。此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一唱三叹,急切怅惘之情跃然纸上。

《蒹葭》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三)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是荻,葭为芦苇。 伊人:意中人,所爱恋之人。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 溯游:顺着河流流向,在岸边往下走。 宛:好像。 凄凄:“萋萋”的假借,形容植物茂盛。 晞(xī):晒干。 湄(méi):水草交接的岸边。 跻(jī):自低而高往上走。 坻(chí):江河中比沚还小但地势高的陆地。 采采:形容植物众多。 已:消失。 涘(sì):水边岸涯。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江河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 对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是写爱情,伊人即作者在思念的恋人;有人说是描绘贤人隐居水滨,人慕而思见之诗;还有一种说法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我们仔细体味诗意,从诗人对伊人如此眷恋、寻访的心情如此急迫来看,此诗应当是一首爱情诗。

诗中人物直抒胸臆,这种以爱一个人、追求一个人,为无需隐秘的思想,为正大光明的行为,不同于近代以前、直至现时尚存残余的汉族男女对情爱羞于启齿的习俗。《诗经》中多有爱情诗,其中情感直率、坦荡、热烈、真挚而不忸怩作态、百般掩藏,说明直至春秋时,我们祖先在未婚时,怀有不同于汉晋唐宋明清时的恋爱婚姻观。

周公制礼,礼不下庶人,低层民众尚未受到礼的束缚,未婚男女在情爱上有他们的自由。即使在贵族中,也有这种自由。以重男女之防的鲁国来说,就曾有过这样的事。《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十五年九月,“季姬归于鄫”。《公羊传》解释此事说:“非使来朝,使来请己。”所谓“请己”,何休作《公羊解诂》说:“使来请娶己以为夫人,下书‘归’是也。”季姬,鲁僖公女。她在鲁边地防邑游玩时,碰上了未婚的鄫国国君。两人相爱,季姬向鄫君提议,要他以朝见的名义见鲁僖公,向僖公请婚娶季姬为夫人。僖公答应,在次年九月嫁往鄫国。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春秋中期,鲁、鄫两国的上层贵族,尚有人具有自由恋爱的思想,以此结成夫妇。《蒹葭》就是这个时代人们自由追求幸福的艺术再现。

此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季节、时辰和环境。清晨,诗人来到迂曲回转的河岸上,河边芦苇茂密苍青,晶莹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在寒意袭人的秋风中举目远眺。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时而伫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趑趄前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诗人望穿秋水,是在寻找眷恋怀想的意中人。诗人哀叹心上人与己相隔,可望而不可及。诗句表现了作者思见心切而又无从聚首的无奈心情。“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在心中无数次地呼唤过的那个人,然而现在她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水边小路溯流而上,道路漫长艰险;眼前秋水茫茫,仿佛看到伊人倩影晃动于水之中央。深陷恋情之中、心绪不宁、如醉如痴的形象,思见伊人而不得的焦灼神情,宛然纸上,栩栩可见。

第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结构基本相同,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在三章头句中分别出现的“苍苍”、“凄凄”、“采采”,描写了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而从第一章的白露“为霜”,到第二章的“未晞”,再到最后一章“未已”,表明寻访者伫立水边从凌晨直到日出以后,可见时间之久。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瑟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描写伊人所在地点,从“水中央”到“水中坻”,最后到“水中沚”,道路和方位的变换,突出了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把三章几组变换的词语加以比较、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通过这一唱三叹,思念之情显得更加缠绵。

这首诗刻意创造一种深远、朦胧、幽缈的情境,诗句之奇妙就在于它们把这种情境的空灵、迷离渲染得荡人心腑,动人心弦。就其意境之美而言,《蒹葭》不仅在《诗经》中少有,也可谓千古绝唱。“伊人”这个意象给人以扑朔迷离、幽渺难测之感,秋水茫茫,显露微光,伊人在彼岸若隐若现,若无还有,望之似近,即之则远。这种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思与空寂悲凉的环境和背景水乳交融,相附相生,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写意情景画。诗、画、情、意四者的完美融合,使《蒹葭》成为一件世所罕见、名副其实的神品。王国维《人间词话》赞《蒹葭》“最得风人深致”,其成功的奥妙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个评价、分析是非常中肯的。

《蒹葭》的诗句意味无穷,它的价值不限于出色地表达爱情。我们完全可以把“伊人”视为各种美好的人、事物和理想的象征,就此而言说此诗描写倾慕贤人者寻访一个隐居的卓越人物也未尝不可。“在水一方”则绝妙地表达了人们企慕、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理想却终不可得的无限惆怅之情。“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则是人们追求美好理想遇到种种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的写照。然而,正如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就是说虽然所渴求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但是美好的意象、人物、理想永远存留于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将永远矢志不移,这就是《蒹葭》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所在。


《蒹葭》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蒹葭苍苍,芦苇色苍苍,


白露为霜。白露凝成霜。


所谓伊人,据说这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那一方。


溯洄从之,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长。路险道又长。


溯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芦花白翻翻,


白露未晞。露珠尚未干。


所谓伊人,据说这个人,


在水之湄。在河那一滩。


溯洄从之,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跻。路险道又难。


溯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坻。仿佛在那水中间。



蒹葭采采,芦获密林林,


白露未已。露水滴不停。


所谓伊人,据说这个人,


在水之涘。在河那一汀。


溯洄从之,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右。路险道又泞。


溯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沚(11)。仿佛在那水中坪。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荻、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二章“萋萋”“采采”义同。②伊人:这人,指诗人追寻的人。③溯洄:《尔雅》:“逆流而上曰泝洄,顺流而下曰泝游。” ④晞(xi):干。⑤湄:水草交接之处。⑥跻(ji):升,登。⑦坻(chi):水中小沙洲,即小岛。⑧已:止。⑨涘(si):水边。⑩右:(古音yi)迂回曲折。(11)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 《秦风》多尚武精神和慷慨悲壮情调,在风诗中独具一格;《蒹葭》一诗所表现的内容、情思和意境,在粗犷质朴的《秦风》中又另成一种格调,引人注目。


这是一首情歌,描写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怅惘的心情。由于诗歌写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故先哲时贤对诗中的“伊人”和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而沿用西戎风俗(《诗序》,《郑笺》,魏源《诗古微》);有的以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以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有的以为此诗乃为怀人之作(胡承珙《毛诗后笺》)。今人则有从民俗学角度提出“人祭”的新说,以为此诗“写的是一种古老的陋俗——以女祭河”。是“河伯娶妇”在诗中的印证。上述诸说虽各有据,但多猜测之辞,似有故意求深之嫌,与诗意了不相干。凡论诗,既不能凿空,亦不宜过于坐实,否则反难令人信服。朱熹《诗集传》阐述诗义时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何所指也。”就诗论诗,不作意测。今人多以为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似较符合诗意。至于“伊人”是男是女,尚难坐实。但它并不妨碍我们对此诗的理解和欣赏。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状物写景,后六句抒情写人。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用“叙物以言情”的赋体来状物写景,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有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大有“盈盈 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可望不可及,梦寐难企及了。但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因为她仿佛就在那水中央的孤岛,更令人有咫尺天涯之感。黄中松曾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之难向人说;而‘在水 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而求之抑又远矣。”结句言近旨远,失望、惆怅而不甘之情寄于言外,与《周南·汉广》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对此诗的艺术成就推许备至。


形象刻画,描摹传神。这首诗塑造了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一位在台前亮相,一位隐退帷幕。对前者是刻意铺写,正面描摹,对后者多虚拟想象,反衬烘托。写“伊人”,既不知男女性别之身份,又不知固定确切的居处,似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又似乎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在那虚无缥缈、五里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神秘莫测。既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令人神往,却又不可及、不可求、不可得,使人失望而惋惜。写“伊人”,神韵飘逸、风致焉然。钟惺评曰:“异人异境,使人欲仙。”给人以一种朦胧美。


作者全力以赴塑造的是那位对“伊人”倾慕不已的台前人物。诗歌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心态、思想和性格特征。“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从清秋霜晨的等待及其时间的推移,揭示了主人公对“伊人”思念之诚挚真情。几次三番描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现了为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精神。既“溯洄”,又“溯游”,往复其间,坚贞不渝的情爱,热烈执著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写得神采飞动,历历如在目前。先言三个“在水”,再言三个“宛在水”,从“伊人”不可捉摸之中,透露了主人公失望、惆怅和痛苦难言之情。“兼葭苍苍”写失时,“所谓伊人”写失人,“溯洄从之”写失所。通过“三失”反复描摹,人物形象丰满,心态若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一意三叠,层层递进。《蒹葭》的艺术结构与其他民歌一样,采用复沓叠句的形式,反复抒写“可见不可及,可求不可得”的企慕深情。方玉润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指明了这首诗的章法特点。但它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以物象、时间为例,一章“白露为霜”,写出晨露凝霜的浓重,暗示气温较低,时间尚早,东方欲晓之时。二章“白露未晞”,气温略有回升,凝霜将化而未干,说明时间的推移,天已破晓。三章“白露未已”,露珠滴沥尚未停歇,日出在即。再从“伊人”的居处看,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随着方位的细微变动,即显示出地点由泛指、虚拟而逐渐具体明晰。三章虽变换数字,却使诗歌富于变化而无板滞之弊,具有回环往复之美。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以秋景起兴,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行动心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造景写情,意在笔先。诗情画意,臻于妙境。故前人盛赞此诗说:“名人画本,不能到也。”(《沈德潜《说诗晬语》)语言质朴,音节和谐,言近旨远,言尽意不尽。姚际恒说诗的结句:“宛在水中央”,在“在”字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在三百篇中韵味独特。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为其遗音绝响。

《蒹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泛指芦苇。苍苍:深青色。伊人:那个人。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萋萋:茂盛的样子。睎:干。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坻(chí):水中小洲,小岛。采采:众多的样子。未已: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大意】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水边大草滩。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难攀。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那河洲间。

河边芦苇繁又密,晶莹露珠结不已。我所思念心上人,正在那边大水堤。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那小洲地。

字数:53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页.

诗经《蒹葭》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
蒹葭苍苍,(一) 芦苇长得长长,
白露为霜。露儿变成了霜。
所谓伊人,我想念的人儿,
在水一方。她在水的那方。
溯洄从之,(二) 我想逆流去寻访,
道阻且长。路儿险阻路儿长。
溯游从之,(三) 我想顺流去寻访。
宛在水中央。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凄凄,(四) 芦苇长得高高,
白露未晞。(五) 露儿还没有干。
所谓伊人,我想念的人儿,
在水之湄。(六) 她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我想逆流去探看,
道阻且跻。(七) 路儿险阻攀登难。
溯游从之,我想顺流去探看,
宛在水中坻。(八) 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蒹葭采采,(九) 芦苇长得稠稠,
白露未已。露儿还没有收。
所谓伊人,我想念的人儿,
在水之涘。(十) 她在水的那头。
溯洄从之,我想逆流去追求,
道阻且右。(十一) 路儿险阻弯儿兜。
溯游从之,我想顺流去追求,
宛在水中沚。(十二) 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注 释
(一)朱熹:“蒹,似萑而细,高数尺,又谓之薕。葭,芦也。”
陈奂:“《广雅》:‘苍苍,茂也。’”
(二)毛亨:“逆流而上曰溯洄。”
(三)毛亨:“顺流而涉曰溯游。”
(四)陈奂:“凄凄读为萋萋。故传与上章苍苍,同训为盛。”
(五)毛亨:“晞,干也。”
(六)孔颖达:“《释水》云:‘水草交为湄。’谓水草交际之处,水之岸也。”
(七)毛亨:“跻,升也。”
(八)毛亨:“坻,小渚也。”
(九)陈奂:“《蜉蝣》《传》:‘采采,众多也。’是采采亦为盛。”
(十)毛亨:“涘,厓也。”
(十一)严粲:“今乃出其右,是迂回难至也。”
(十二)毛亨:“小渚曰沚。”

注 音
蒹jian兼 葭jia加 溯su素 洄hui回 坻chi池 沚zhi止

《蒹葭》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象征色彩颇浓的怀人诗。它以优美、空灵的意境,在三百篇中风韵独具。全诗通过一意三叠的重唱,抒发了对所思之人的追慕深情,和可望不可求的惆怅心绪。

诗歌即景起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抒情主人公来到芦苇茂盛的河边,只见露水成霜,草木凝白。萧瑟冷落的景况渲染了苍凉的气氛,浓郁地烘托了主人公怅惘的情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思念的那个人儿,正在河水的另一方。这里,诗作避实为虚,从“隐”和“隔”的审美角度,让所怀之人隔着茫茫烟水、凄凄芦苇,若隐若现,似无还有。从而使前二句所绘的凄清幽缈之景,与这二句所写的朦胧缥渺之人,融合无间,相附相生,构成了本诗迷离惝恍、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

“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陈启源《毛诗稽古篇·附录》)本诗后半篇抒写了这种“可见不可求”的“慕悦益至”之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上游纡曲的河岸去追踪,道路险阻漫长,难以到达;顺着下游直水岸边去找寻,那人儿仿佛又在水的中央,无法接近。透过这位追求者“溯洄”、 “溯游”的艰难跋涉,人们感受到的是真诚的思、热烈的爱和执着的求。然而那位既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却始终是恍惚迷离不可捉摸。那缈茫无际的秋水间,沙洲上(“坻”、 “沚”,水中小沙滩),真有一位“伊人”在吗?也许这根本就是抒情主人公凝神远望时,浮现于眼前的一个美丽幻影。一切是那样的优美高洁、飘渺深远。抒情主人公在秋水迷濛中的登攀寻觅,似乎已超越了人间的小我之爱,进而具有着一种憧憬美好理想的象征意味。

《蒹葭》一诗不仅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来抒发感情,而且还运用了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使情意的表达一唱三叹,更加深永缠绵。同时,文词语句的组合,则在整齐中又有变化。白露由“为霜”而“未晞(未干)”“未已”,说明时间已由清晨破晓的露重霜浓,推移到了曦日将出未出的霜化露稀;道路由“阻且长”而“阻且跻(地势高起)” “阻且右(地形弯曲)”,表明主人公逆流而上时,地势升高地形窄曲,行进愈益困难。总之,多种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本诗境界深远,意蕴无穷,引发了无数读者的遐思叹赏,也赢得了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