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震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王震之
王震之
王震之 王震之1916——1957祖籍河北定县人,生于湖南长沙。1927年入北平第四中学读书,创办刊物《校友》、《野篱》和《长矛》。高中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领导学生救国会,参加北平抗日后援会领导的救护队。1935年在同济大学读书时,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领导同济大学戏剧、音乐研究会,创作并演出独幕话剧《骨肉》。1937年参加晓光剧社,作品有揭露日本浪人走私活动的三幕话剧《关员》,以及剧本《人命贩子》、《兄弟们拉起手来》。抗战爆发后,参加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加入中国剧作者协会。同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在延安,先后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鲁艺戏剧系副主任,延安留守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文工团团长等职务。1938年参加集体创作三幕话剧《八百壮士》,创作独幕剧《保卫上海》,参加集体创作二幕歌剧《军民进行曲》。1939年出版三幕话剧《流寇队长》。1940年出版独幕话剧集,内收独幕剧《矿山》、《一心堂》、《弟兄们拉起手来》。此外,还创作剧本《大金箍》、《顺民》、《人命贩子》、《红灯》、《咆哮的河北》、《大丹河》、《松花江》、《松林恨》、《打虎沟》、《陈平山回家》、《冀东起义》、《潞庄战斗》等。其中以反对流寇主义为内容的《流寇队长》最为成功。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曲折,生动地表现了抗战初期我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是抗战初期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幕剧。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编译组长、剧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作品有电影剧本《白衣战士》、《内蒙人民的胜利》等。 ☚ 王啸平 乌·白辛 ☛ 王震之1916—1957电影编剧。湖南长沙市人。1935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曾秘密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并写出以抗日为主题的独幕话剧《骨肉》在学校演出。抗战爆发后,与马彦祥、凌鹤共同创作了话剧 《保卫芦沟桥》,初露头角。1938年4月到延安,曾先后担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文工团团长等职。先后创作了《咆哮的河北》、《八百壮士》(与崔嵬合作》、《流寇队长》、《松花江》、《保卫边区》等一批话剧、京剧剧本。抗战胜利后,调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不久,随延安联政干部大队赴东北。1946年10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编译组长、剧团团长。1949年7月调中央电影局。1951年4月被任命为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1953年调回 “东影”任编剧,相继创作了《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内蒙人民的胜利》等电影剧本。其中,《内蒙人民的胜利》 于195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编剧奖。 王震之 王震之1916—1957电影剧作家。长沙人。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1937年参加上海学生组织的晓光剧社。1938年赴延安。曾任鲁艺戏剧系副主任,写有多部话剧、京剧、活报剧剧本。1951年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1953年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写的故事片《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为建国初期的一部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有较明显的特色,曾荣获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编剧奖。另写有电影文学剧本《白衣战士》、《卫国保家》等。 ☚ 胡萍 白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