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草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草虫》


女子思念情人在发愁,相见时是那么欢乐。
喓喓草虫,(一) “聒聒”唦唦地叫,
趯趯阜螽。(二) 蚱蜢蹦蹦地跳。
未见君子,没有看见那人儿,
忧心忡忡。(三) 愁得心里真烦躁。
亦既见止,(四) 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五) 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降! (六) 我的心儿放下啦!

陟彼南山,爬上那边的南山,
言采其蕨。(七) 我来采摘那蕨菜。
未见君子,没有看见那人儿,
忧心惙惙。(八) 愁得心里无聊赖。
亦既见止,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说! (九) 我的心里快乐啦!

陟彼南山,爬上那边的南山,
言采其薇。我来采摘那薇菜。
未见君子,(十) 没有看见那人儿,
我心伤悲。我的心里真悲哀。
亦既见止,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夷! (十一) 我的心里高兴啦!


注 释
(一)陈奂:“《广雅》:‘喓喓,鸣也。’”
朱熹:“草虫,蝗属。”
(二)陈奂:“《广雅》:‘趯趯,跳也。’”
(三)毛亨:“忡忡,犹冲冲也。”
(四)陈奂:“《传》训止为辞,辞当作词。为全诗止字发凡也。”
(五)毛亨:“觏,遇。”
(六)毛亨:“降,下也。”
(七)郑玄:“言,我也。”
毛亨:“蕨,鳖也。”
郑玄:“蕨,……俗云其初生似龞脚,故名焉。”
(八)林柏桐《毛诗识小》:“惙惙,忧也。案《说文·心部》:‘惙,一曰意不定也。’”
(九)陈奂:“说、悦,古今字。”
(十)毛亨:“薇,菜也。”
(十一)马瑞辰:“心平则喜,义亦相成。而未若训悦训喜,义尤直捷。”

注 音
喓yao腰 趯ti惕 螽zhong终 觏gou够 降xiang祥 惙chuo啜 说yue悦

《草虫》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草虫》

 喓喓草虫,蝈蝈在喓喓地叫,


趯趯阜螽。蚂蚱在蹦蹦地跳。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


忧心忡忡。心里又忧又烦恼。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


亦既觏止,若是能遇到他,


我心则降。悬着的心啊才能放下。



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


言采其蕨。去把蕨菜采。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


忧心惙惙。心里真烦闷。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


亦既觏止,若是能遇到他,


我心则悦。悬着的心啊才高兴。



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


言采其薇。去把薇菜采。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


我心伤悲。心里真悲伤。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


亦既觏止,若是能遇到他,


我心则夷。悬着的心儿才舒畅。



[注释] ①喓喓草虫:喓(yao),虫鸣声;草虫,即蝈蝈。②趯(ti)趯阜螽:趯趯,虫蹦跳的样子;阜螽(zhong),即蚱蜢。③觏(gou):遇见。④惙(chuo)惙:忧虑不安之态。⑤夷:喜悦。《尔雅》:“夷,悦也。”



[赏析] 《草虫》是首表现思妇情怀的小诗。初看起来,似无过人之处,但如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内中蕴含缠绵跌宕的情思,具有丰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艺术表现力,首先在于情感上的曲折和跌宕。“忧心忡忡”是这位思妇情感的主调,诗人通过对此的再三咏叹来抒发她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但是,这种情感并不像高山瀑布一泻而下,而似九曲黄河迂回曲折。诗的一开头用草虫和阜螽起兴,那一声比一声紧促的草虫鸣叫提醒她:恼人的秋天又到来了。那欢腾蹦跳的蚱蜢更拨动了她思亲的情弦。但丈夫在遥远之处,这秋天的氛围使她忧,这孤独的环境使她愁,对丈夫的惦念、担心更使她“忡忡”和“惙惙”,伤悲不已。为了排遣忧思,她提起篮子登上南山去采薇、采蕨。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种徒劳的排解更激起她无限的愁思。她执著地思念着、遐想着,假如这时丈夫能突然出现在她面前,该有多好啊?我可以向他倾诉我的思恋,我也可以向他吐露离别的惦念和担心,只有这时我才会放心,才会高兴。整首诗的情感就这样由景生情,由担忧思念到排遣忘忧,由现实的忧愁苦思到幻想中的热切兴奋。它像九曲黄河,一会深层回流,一会滔天扬波; 一会千折百回,一会又直上白云。刘熙载论文时说:“语忌直,味忌露,意忌浅。”(《艺概》)文章如此,诗歌更如此。另外,就从忧思这个角度来说,诗人把这种情感也写得细腻而有层次,有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忧心忡忡”、“忧心惙惙”和“我心伤悲”都是写忧思,看似相似,实际上却展示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女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活动。秋天是“忧心忡忡”,“忡忡”是形容由于思恋眼热耳鸣、心跳不止之状。这种强烈的思恋情绪为秋风四起、秋虫唧唧所触发、而加深;“惙惙”是忧虑不安之态,这是由于春日登山、采蕨忘忧所引起的,因为忘忧的结果是忧思难忘又增新愁。“惙惙”比“忡忡”进了一层,由思而不见转入焦虑不安。随着时间由春到夏,女主人公由采蕨到采薇,她的忧思又进了一层,从“我心惙惙”到“我心伤悲”。如果说“忡忡”和“惙惙”是用心的跳动和心的不安来形容忧思的话,“我心伤悲”则直接点破并对上述情感加以概括。由于时间推移,音信杳然,女主人公内心深切的思恋已变为思而不得的焦虑,最后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疑虑。从表现忧思的不同层次来说,《草虫》很有特色。


其次,这种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吐露感情方式的多样化上。从时空上看,它从秋写到春夏,从平原写到山冈;在手法上则是从景写到情,从现实写到幻想,从含蓄的暗示到直白的抒情,通过多渠道、多侧面来塑造一个幽怨而执著的思妇形象,如开篇的“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就是以景衬情。草虫,又叫蝈蝈,善鸣叫,叫声时紧时松,清脆而悠扬;阜螽即蚱蜢,善蹦跳。诗人通过这两种秋虫,一形一声,绘出了充满盎然生机的初秋景象,以此来反衬思妇的孤独和凄清,这叫“反衬法”。它的长处就像王夫之所说的那样“以乐景衬哀,以哀景衬乐,可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有幅名作叫《女乞丐》,画家并没有用狂风阴云、坚冰百丈来烘托其生活的困顿和饥寒,相反却让她衣衫褴褛地站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头上是灿烂的阳光。画家有意用大自然的盎然春意来反衬这位少女心中的凄苦,用灿烂的阳光来反衬她前途的暗淡。列宾所采用的也是这种“可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法。


如果说首章的开头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反衬之法,那么二、三两章的开头采用的却是含蓄的暗示:春天到了,女主人公登上南山去采蕨;夏天到了,她又登上南山去采薇。蕨和薇都是野菜,蕨又叫野蒜苗,春天刚长出时,叶可煮食。薇又叫野碗豆,夏季茎叶柔嫩,可煮食,亦可生食。那么,这个女主人公从春到夏一次次地登上南山,真的就为采蕨采薇吗?恐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她一方面借此劳作来排遣其终日的忧思,二是要登高远眺,看看能否见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其结果呢?这种“不思量,自难忘”的忧思不但无法排遣,而且“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章的开头明写的是采蕨采薇,实则暗抒思亲寻亲之情,它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诗经》中另 一首表现思妇的诗《卷耳》,那开头也是挖野菜,因为思夫情切,结果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最后干脆不采了,把菜篮放到大路边:“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它倒是可以作为《草虫》中采薇采蕨动机和结果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和补充。


最后,这种艺术魅力还来自诗中所采用的现实与幻想强烈的对比度。女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异常忧愁的,她为自己孤独凄清的生活而伤悲,也为远在天涯、杳无音信的丈夫而担心,尽管她想排遣、想忘却,去采薇、去采蕨,但却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种极度的忧思,极度的盼望所带来的极度的失望,使她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冥想,在沉湎的幻象中使自己空虚的心灵得到慰藉。三章之中反复弹奏这样一个主旋律:“亦既见止,亦既觏止”。“见”是看见,“觏”是遇见,女主人公久久思念的丈夫终于出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一切忧愁都烟消云散,她不禁兴奋地唱出“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这整一中寓变化的三句诗,把女主人公由担心到坦然,由惦念到宽慰,由忧愁到欢欣的心灵历程表露得细腻而生动。这种前后截然不同心情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度,更好地反映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清代学者方玉润很欣赏这种对比映衬之法,他说:“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忧思无己之心,此善言情作也。”又说:“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 一层法也。”(《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是说女主人公的欣喜是建立在虚幻的想象之上,这正说明想见之虚妄,内心忧思之深重。这种“透过一层之法”实际上就是更加强烈的对比之法。这种手法对后人的启发是相当大的。如南朝乐府中的《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焦灼难眠,怪夜太长,怪月太亮,极度的思念中产生了幻觉,好像情人在喊她,她也不由自主地向空中应了一声。从构思到手法,都受了《草虫》的启发。即使不是思妇的题材,也往往受其启发和影响而成为佳篇。如王维的《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为了表现空山的寂静,诗人有意让空谷中传来人声;为了表现深林的幽暗,他又把夕阳的余辉斜射到地面的青苔上。这种光与声的反衬,更显出林的寂和幽。由《诗经》作为源头的这种“透过一层之法”,其生命力是不可估量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