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祈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祈父》
[注释] ①祈父:同“圻父”,职掌封畿兵马的长官,即司马。②底(zhi):止。③亶:(dan):诚,信。
[赏析] 《祈父》这首诗是西周王朝的武士所作。王家的禁旅责备司马的征调失常。禁旅是固国卫城,保护王室的。祈父即司马,是职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这些王的“爪牙”之士,是不应该随意征调的。因为“六军”的作战之士出自“六乡”之法,是不取王之“爪牙”之士的。周宣王三十九年曾“战于千亩”这个地方,结果王师败给了姜戎。因为人用不足,乃出禁卫以从征。“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久戍乎? 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这首诗的首章即呼“祈父! 予王之爪牙”,统兵官大司马,我们这些人是王家的闲守之卫,“胡转予于恤? 靡所止居!”恤,忧患的意思。靡,无。即为什么竟调遣我们到那忧愁的地方去呢? 天天忙着打仗,以至没有安居的处所! 第二章再呼“祈父! 予王之爪士”,这里的“爪士”马瑞辰阐释甚明:“爪士犹言虎士。周官虎贲氏属有虎士八百人,即此。《说苑·杂事篇》曰:虎豹爱爪,故虎士亦云爪士。虎贲为宿卫之臣,故以移于战争为怨耳。”(《毛诗传笺通释》)而司马则让这些武士离开王都到困苦的战地去,而且是“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转,是迁移不停的意思。)这样无尽无休,没有止息地使爪士们陷于忧虑、困敝之中,便不禁使他们怨积胸膛了。
第三章,三呼“祈父! 亶不聪。”已由不满而至憎恨,乃至咒骂:你这个领兵官实在太昏庸,真是太不聪慧! 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有父母耆老而无兄弟者,都予以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时,也令独子回家归养。这些事实当时人人尽知,难道你却有耳不闻吗?“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马瑞辰语),也就是失去供养。现在移我到这忧愁困苦的地方,家中的老母亲也得不到奉养,这怎么能尽人子之责呢? “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语)。这一呼再呼以至三呼司马官,这带有深深怨憎之情的呼告之词,由不满意随意征调,进而责其不聪,斥其昏庸,感情逐步加深。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朱熹说此诗“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其实,《诗序》直说《祈父》“刺宣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宣王连年征战,军政不休,管军政的司马当然不能辞其咎,但宣王任用失人,还是应负主要责任的。
《祈父》这首诗三章全用赋的手法,前二章还并用反诘语气,揭示武士们怨恨不满之情,表明对司马、王家的指斥愤激之意,具有很强的力度。 《祈父》祈父:(一) 司马: 予王之爪牙。(二) 我,国王的爪牙。 胡转予于恤? (三) 为啥摆弄我发愁? 靡所止居。不能够安下。 祈父: 司马: 予王之爪士。(四) 我,国王的卫士。 胡转予于恤? 为啥摆弄我发愁? 靡所底止。(五) 不能够自持。 祈父: 司马: 亶不聪。(六) 真装佯。 胡转予于恤? 为啥摆弄我发愁? 有母之尸饔。(七) 有母亲呀不能养。 注 释 (一)毛亨:“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 郑玄:“司马掌禄士,故司士属焉。” 孔颖达:“古者,祈、圻、畿同字,得通用。” (二)孔颖达:“时爪牙之士,呼司马之官曰:祈父,我乃王之爪牙之士,所职有常,不应迁易。汝何为移我于所忧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 (三)毛亨:“恤,忧也。” 胡承珙:“谓兵兴不已,频转忧困。” (四)马瑞辰:“爪士,犹言虎士。……《说苑·杂事篇》虎豹爱爪,故虎士亦云爪士。……《淮南子·脩务篇》高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士与卒,散文则通。” (五)方玉润:“底,主也。” (六)陈奂:“此亶训诚,诚作虚义解。《兔爰》《传》:‘聪,闻也。’亶不聪者,诚不闻也。” (七)马瑞辰:“按《白虎通义》曰:尸之为言失也,陈也。失气亡神,形体独陈。其所以失气亡形者,正承上失也之训。……是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谓奉养不能具也。” 注 音 恤xu续 亶dan胆 饔yong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