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歌一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歌一首》

歌一首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字少卿,苏武字子卿,两人同在汉朝中央政府做“侍中”的官(掌管“乘舆服物”),两人友谊很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时年40岁。因不肯投降,苏武被发配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牧羊。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以“骑都尉”的官职带兵五千击匈奴,杀伤匈奴兵甚多,因无接应,力竭而降。匈奴单于以女妻李陵,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曾三次会见苏武。他投降之初不敢见苏武,过了很久(10年以上),才奉匈奴单于之命来北海劝降苏武,遭到苏武坚决拒绝。李陵很羞愧,通过自己妻子(单于公主)赐给苏武牛羊数十头。公元前87年,李陵又至北海告诉苏武汉武帝逝世的消息。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实行和亲政策,苏武得以回国。史载苏武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回到长安,时年59岁。在匈奴起程应为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当时李陵设宴饯别。《汉书·苏武传》记载: “陵置酒贺武曰: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因起舞而歌,泣下数行,遂与武别。”

这首别歌就是李陵当时的即兴创作,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全诗共五句,句句押韵。前两句一韵,后三句一韵。前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经历万里征战,度过沙漠,作为君王一员将领,奋击匈奴。后三句叙述目前处境;由于被困狭谷,没有接应,弓箭刀枪都损坏了,士兵被消灭,我战败投降,名声也丧失了。(隤: “颓”的本字, “颓坏”之意)。现在我的老母已死,虽然想报母恩德,我将回到哪儿去呢?

这诗的前四句是实际情况。史载李陵作战是勇敢的。被俘后,还是想寻找机会立功,回到汉朝来。李陵投降之初,汉朝并未诛杀其家属。后因被俘汉军南逃生还者讹传李陵为匈奴训练军队,与汉为敌。汉武帝大怒,遂将李陵母亲、妻子、兄弟全都处死。而实际上替匈奴练兵者为李绪,非李陵。汉武帝处置不当,这是汉武帝的问题。但李陵在《别歌》结尾说: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把个人恩怨、个人利益放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为自己投降变节辩护,是完全错误的。

这首《别歌》是真正的汉诗,它句句押韵,是西汉流行的骚体风格。《别歌》艺术方法上最突出之处就是删除一切比兴手法,直抒胸臆。满含滚滚热泪写出自己有光辉的过去,有悲惨的失败,有羞辱的现在。虽然他力图为自己开脱,但仍然透露了内心的痛苦和彷徨。他羡慕苏武回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承认自己罪过“上通于天”,为自己永远无法创造一个光辉的将来而流泪。

古今变节者,有死心塌地认贼作父的无耻的叛徒汉奸,也有充满内心矛盾、可能回头的失足变节者。这首《别歌》有助于我们认识某类复杂的社会现象。


《歌一首》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歌一首》

歌一首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

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良兮何故弃国?

自决中野兮苍天与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

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西汉初期,吕氏一度专政,杀戮了不少刘氏子弟。这首诗即刘友被害前的写实抒怀作。刘友是汉高祖刘邦之子,被封为淮阳王。当赵隐王如意被害后,封刘友为赵幽王。汉惠帝时,诸吕将吕氏女强嫁给刘友,刘友不爱她,而重情于别的妃子。吕氏女因被冷落而记恨在心,在吕后面前进了谗言: “刘友说咱姓吕的怎配做王?说等你死了,他就狠狠打击吕氏!”吕后听罢大怒,速召刘友至京城。召来之后就令卫兵困起他,不准给他吃食。有的大臣偷送食物给他,该大臣就被逮捕。刘友饥饿难忍,悲愤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开头两句讲的是:诸吕掌握了大权,刘氏的势力衰微;他们压迫、威胁其他王侯,强行让我娶了吕氏女为妻。这里的“用事”指执政。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这两句讲:我的吕妃已然深深恨上我,用憎恶的言辞诬陷我。说坏话的女人会乱国误事,但握权的吕后却不曾觉悟。这里的“诬我以恶”即“以恶诬我”;“上”指吕后;“寤”,觉悟。“我无忠良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与直。”这两句是说:若是我有反叛之意的话,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封地?看来只有在田野里自杀才能向苍天道明是非曲直。这里“中野”指田野。“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诗意是:如此遭逢可悲可叹令人后悔莫及,真不如早早自裁免遭此罪!句中的“财”即“裁”,“自财”即“自裁”、 “自杀”。写到这里,既写了悲惨遭遇,也写了悔恨心情:被迫娶妻,无端受诬,身受软禁,饥饿缠身,呼天不应,呼地不灵。这一切,全是吕氏造成的,眼看自己将因饥饿致死,因而呼出: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说吕氏灭绝天良,即使自己死了,也要托老天爷报此深仇!

最后,刘友倒底是在幽禁中活活饿死了。死时,以普通百姓的葬礼埋了这汉朝开国皇帝之子。

刘友用当时流行的“骚体”写出了自己的厄遇,揭露了吕氏的霸道、残忍,强烈地表达了诗作者报仇雪恨的愿望。言志之诗,不假雕饰,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歌一首》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歌一首》

歌一首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莫,

常与死为伍。

相隔三千里,

当谁使告女。

这首诗的作者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生赵王如意。因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戚夫人成了吕雉的仇家。刘邦去世后,吕雉成为皇太后,她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让戚夫人整日舂米,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这首诗就是戚夫人在舂米时自编自唱的伴歌,倾诉了悲苦的生活,思子的情怀,以及愤怒的心声。

“子为王,母为虏。”倾诉的是:自己的儿子如意而今作为赵王,而自已却成了阶下囚,沦为奴隶,母子地位之差有天渊之别。被囚的奴隶,过的是何等生活呢? “终日舂薄莫。”从早到晚整日地舂米。这里的“薄”即“迫”, “莫”即“暮”。舂米的活儿,又累又苦;整日地干,身困体乏;抬眼徒四壁,举目皆无亲;心又烦,意又乱;加上吕后的时时威胁,这样的生活虽生犹死。所以她感到“常与死为伍”。无限的悲苦,无比的愤恨,向谁诉说呢?何等的凄惨,何等的怨怒,儿子知道么?母与子之间“相隔三千里”,四处又都是诸吕的人,母亲的境遇、心情“当谁使告女”?应能让谁去告知你呢?凄苦之情,绝望之念,在这里写得相当具体、十分深刻了。这句“当谁使告女”即“当使谁告女”, “女”即“汝”,你。

当戚夫人唱着这首歌春米的消息传到吕后那里时,吕后十分震怒。她立即下令杀了赵王如意,并对戚夫人下了毒手:砍掉她的四肢,剜去她的双眼,熏聋她的两耳,再将她药哑,扔进厕所。吕后管这样的戚夫人叫“人彘”。吕后之毒,亘古未有,无与伦比,遭万世唾骂。戚夫人的遭遇,目不忍睹,惨绝人寰!令闻者为之震惊,让后人无比同情。

这首诗,录实,朴素,动人,是汉诗中值得一读的感人之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