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次北固山下》 - 唐·王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次北固山下》 - 唐·王湾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不管异文多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都是相同的。 这首诗写王湾客行至镇江北固山下时,看到潮平江阔、风正帆悬的景象,触发了对家乡洛阳的情思,充满了画意诗情。尤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享有盛誉,脍炙人口。 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把这两句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和中唐、晚唐的诗作了比较,指出不同时代孕育不同气象的诗歌,并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其实,这一联之高妙,还不只是在“形容景物”上,而在于巧述时令变化,给人以哲理性的暗示。“海日生残夜”,乃海日生于残夜,意谓残夜之时就孕育了海上喷薄而出的太阳。日和夜是相对立、相排斥的。如今说日孕之于夜中,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江春入旧年”,寒冬将尽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有人以为这一年的立春在腊月,在旧年里就已经立春了。这说法固然也可成立,但理解为江南春早,在旧年未尽时就已暖气潜动、草木萌发更有实感,且使人如见春色,如感春意。冬尽春来,这是自然顺序,如今春“入”冬而至,既主动,又急切,使人感到生命急速的律动,要摆脱一切束缚,冲决种种阻力,早临人间。“海日”句写一天之始,“江春”句写一年之初。这两句既可分别表达一种意念,又可复合为写景:春晨;写意:新事物来自旧事物。新陈代谢,新的取代了陈的地位,但新是从陈中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导致的转化,新并非凭空而来,无缘而至。 “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深究其义,实为一致。可是都不同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具体描写,而以抽绎事理的方式表述,使形象镀上理性的光泽。加之这两句又尽变化之能事,“海日”是具象,“江春”则抽象。“残夜”,明言天将晓;“旧年”则笼统称之。言“海日”说从残夜中“生”,述“江春”称向旧年中“入”。“生”和“入”方向相反,给人的感受判然不同。如果写成“海日进残夜,江春入旧年”或“海日生残夜,江春出旧年”,则对句流为“合掌”,且动意大减,生气顿失。“生”,有孕育的深意;“入”,有闯进的动感,相对成文,映照生趣,使之无愧于千古名句。 王湾现存诗仅十首,尤以此首擅名。此首中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景闻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更以理趣动人,使人从时间的流逝中,看到新生事物总是不可抗拒地出现,从而高扯起生活的风帆,驶向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次北固山下》 - 唐·王湾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的精妙和选材的恰切。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一个“次”字,来发抒远行之客怀念故乡的感情。 作者王湾,洛阳人,生活在唐玄宗先天开元年间。是当时一个很有盛名的诗人,可惜他的诗留下来的不多(全唐诗所录仅十首),而这首《次北固山下》却历来脍炙人口,每每为唐诗选家所激赏。 一开始我们说,这首诗是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次”字来写的,乍听起来,也许觉得奇怪。细细揣摹的话,这话是一点不假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自然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胜景,青山、绿水,显示着春天已经到来,蓬蓬勃勃的一片生机,是与第六句“江春入旧年”互相照应的。这是说,行客走的路从青青的北固山中蜿蜒而出又远离北固山而去,一直伸向遥远的远方,那乘风驾驶着的小船仿佛已驶到绿水的前面去了。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不要忘记,我们的作者是“次”在北固山下,在自己的小舟里,极目远望的。那么远望的景物收入眼底的应该很多,为什么独独就写“客船”和“行舟”呢,那就是因为作者并未上“客路”,也没有让自己的舟“行”,而是停留在那里,大概是有什么事儿耽搁了。所以说,这两句不仅是一幅江南春天的风景画,而且也暗示着作者的一种焦急、盼望的感情在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作者望中之景。潮水平稳,没有大波大澜,两岸反显得宽阔;而前面呢,和风吹拂,帆儿高悬,水天也显得空阔宽舒。帆儿并不是片片,而仅仅是“一”,这“一帆”,还是前面所说的“行”在“绿水前”的“舟”。大江之中,一帆高悬,气象十分壮阔。这两句,连同下一句“海日生残夜”,读了之后,我们不禁想起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是描写江南春景,一个是描写边塞的风光,但同样都显出壮阔的美,写得气象万千,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得更是警辟。据说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此联特别欣赏,亲手将它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楷模。这两句是说,大海上的太阳在残夜未尽时就已经从地平线上涌出,而江上的春天好象是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旧年之中似的,又来得特别早。这前一句还可以说是作者之所见,这后一句就是作者之所感了。江南的春天的确是来得早的,春寒尚且料峭,可是枝头的嫩芽,却已在寒风之中偷偷地露了脸,这难道不令人欣喜吗?可是作者之“所感”是什么呢?我们还应该紧扣到题目上的一个“次”字去,作者看到早上的太阳的升起,当然感到在客路上已经又过了一天,这是日复一日,尚且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而看到春天的到来,又想到自己外出,又过了一年了,旧年过去,新年来到,年复一年,这生活什么时候是尽头? 由是引出尾联,便显得极其自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希望在春光中北飞的鸿雁把自己的一封家书先带回去吧!其思念家乡的心情的迫切,也就可知了。张说在他的《蜀道后期》中也曾经有过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也是同样的意思。他在蜀中归洛阳的途程中受阻滞了,也叫秋风不要等待他,把他的信息先捎到洛阳去吧! 可见这种手法在当时很多人都会运用的。 这样看完,我们都的确会佩服作者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山水画,又在这画中融注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感情表现得细微,隐藏得很幽深,不仔细寻找,是不会得知其中“三昧”的。 《次北固山下》 - 唐·王湾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不管异文多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都是相同的。 这首诗写王湾客行至镇江北固山下时,看到潮平江阔、风正帆悬的景象,触发了对家乡洛阳的情思,充满了画意诗情。尤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享有盛誉,脍炙人口。 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把这两句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和中唐、晚唐的诗作了比较,指出不同时代孕育不同气象的诗歌,并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其实,这一联之高妙,还不只是在“形容景物”上,而在于巧述时令变化,给人以哲理性的暗示。“海日生残夜”,乃海日生于残夜,意谓残夜之时就孕育了海上喷薄而出的太阳。日和夜是相对立、相排斥的。如今说日孕之于夜中,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江春入旧年”,寒冬将尽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有人以为这一年的立春在腊月,在旧年里就已经立春了。这说法固然也可成立,但理解为江南春早,在旧年未尽时就已暖气潜动、草木萌发更有实感,且使人如见春色,如感春意。冬尽春来,这是自然顺序,如今春“入”冬而至,既主动,又急切,使人感到生命急速的律动,要摆脱一切束缚,冲决种种阻力,早临人间。“海日”句写一天之始,“江春”句写一年之初。这两句既可分别表达一种意念,又可复合为写景:春晨;写意:新事物来自旧事物。新陈代谢,新的取代了陈的地位,但新是从陈中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导致的转化,新并非凭空而来,无缘而至。 “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深究其义,实为一致。可是都不同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具体描写,而以抽绎事理的方式表述,使形象镀上理性的光泽。加之这两句又尽变化之能事,“海日”是具象,“江春”则抽象。“残夜”,明言天将晓;“旧年”则笼统称之。言“海日”说从残夜中“生”,述“江春”称向旧年中“入”。“生”和“入”方向相反,给人的感受判然不同。如果写成“海日进残夜,江春入旧年”或“海日生残夜,江春出旧年”,则对句流为“合掌”,且动意大减,生气顿失。“生”,有孕育的深意;“入”,有闯进的动感,相对成文,映照生趣,使之无愧于千古名句。 王湾现存诗仅十首,尤以此首擅名。此首中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景闻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更以理趣动人,使人从时间的流逝中,看到新生事物总是不可抗拒地出现,从而高扯起生活的风帆,驶向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