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梦》

生活在梦里的人,是最幸福的。

愁苦而悲哀的人们,在他们底灵魂,受了刺伤,或是无所依托的时候,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梦幻,完全寄放在那缓缓地移行着的白云里;他们可以在自己抽吸着的烟底缥缈里,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图。

穷困而窘迫的人们,在他们被生活的压榨机压榨得透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们可以相信:那是自己底命运的凄凉,而梦想着那翻身转运的一天。

受着诽谤,忍着讥讽而仍埋头于自己梦想的事业的人们,是永远相信着:自己终有那么一天,会享受那成功的快乐啊。

失掉了爱情的温暖,而苦嚼着孤独的液汁的人们,虽然是常常把自己的酸泪,偷偷地洒滴在那自己时常去散步底黄昏的小径上,但是他们啊,也还是在殷切地期待着:会有那么一个夜晚,乘着半夜的清风,飘来一个美丽的仙女,在他们的枕边向自己怯怯私语呢!

而那些拚着自己的性命,干着扭转乾坤的伟业的人们,是更确信着:他们是会以自己的血,自己的汗,自己的白骨,自己的头颅,把那人类久已失掉了真正的笑,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从暴虐者底魔手下夺回,交还给世界的。

人们,各自把持着自己底梦幻,就是这样地生活着挣扎着啊!

而我,一个带着忧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虽也有着自己底不可动摇的梦幻,却没有那生活在自己的梦幻里的人们底那份幸福。我常常被自己底梦幻所戏弄。也正是为了这个梦幻,我更常常遭受到无端的灾祸。

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是永久也抬不起头来的。我想笑,而笑声里却带出了血丝;我想大声地痛快地哭,然而那眼睛眶里,却再也挤不出泪水来了!

谁将是我那痛苦的灵魂之安慰者呢?

没有谁!只有那狼藉地摆在我床边的一瓶瓶苦酒啊!

梦能牵引我到一个美妙的甜蜜的境地去吗?

不能!我说过,我连那一点点的幸福都被剥夺去了……

一九四二年,六月于渝

(1942年《文风》第4期)

赏析这是作者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篇抒情小品。作者通过对梦的作用的描写,抒发了生活理想不能实现并经常遭受灾祸的苦闷、激愤之情,同时也隐隐抨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初读《梦》,觉得它有抒情诗般的轻倩的美;再读,却觉得它含有丝丝苦味,而且像吃苦瓜,愈嚼愈觉得它那清新的苦味的绵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的梦。正是这种大大小小的接连不断的梦——生活的理想,使人们觉得生活是有滋味的。沉湎于自己精心编织的梦中,的确是幸福的。然而,世界是现实的,是由无情的现实组成的,它不是由美丽的梦幻组成的。梦虽美,而梦醒之后却是苦涩的。《梦》的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去唤醒别人的梦,而只说自己连梦的幸福也没有,常常是欲笑益悲,欲哭无泪。但当我们将作者的苦推移到那些会做梦的人的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对那些做梦的人报以苦笑的。因为那些美妙的梦境的背后是幻灭之苦。可见《梦》的底蕴并非写梦的欢乐,它不过是一杯“苦酒”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梦》写的是一种永久的人生苦恼。

本文的结构非常精美。它整饬严密而又起伏跌宕,有力地突出了主题。文章的前半部分,分别写各种类型的人们如何在梦幻中得到自由、幸福与快乐。作者对这些人们的描写,形成了平列的整齐的排比段,使文章显得格外匀调工巧。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由一般人的情况进入对“我”的情况的描述。这一部分在句段的安排上不像前半部分那样整齐,它适应感情潮水的涌泻,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设问句,并单独成行,接踵排列,造成一咏三叹、酣畅淋漓的气势。

文章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看,前半部分是纵笔,先放开写梦幻会给人们带来安慰,带来快乐和幸福。这是为表现具有特殊性的“我”的感情状态从反面所作的铺垫。后半部分是擒,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一篇短文写得如此整饬严谨,曲折跌宕,意脉清晰,绰约多姿,足见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梦》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梦》

正二更,做一梦,团圆得有兴。

千般思,万般爱,搂抱着亲亲。

猛然间惊醒了,教我神魂不定。

梦中的人儿不见了,我还向梦中去寻。

嘱咐我梦中的人儿也,千万在梦儿中等一等。

——明·冯梦龙辑《挂枝儿》

本篇以梦中与情人团圆,把对自由爱情的热烈渴望,刻画得颇为生动、感人。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往往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相爱。然而,封建势力能够捆住人的手脚,却无法扼杀人们内心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她(他)们即使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由爱情的理想,连做梦也要梦寐以求。你看,这首民歌作者就是“正二更,做一梦,团圆得有兴。”她跟她的情人在梦中自由自在地尽情相爱:“千般思,万般爱,搂抱着亲亲。”这该是多么甜蜜、美好、自由、幸福啊!可惜好景不长,梦境终究是虚幻的,“猛然间惊醒了,教我神魂不定。”怎么办?难道能就此放弃对自由爱情幸福的追求么?不!她虽然已经从梦中“惊醒了”,明明知道刚才“团圆得有兴”的是梦,也明明知道: “梦中的人儿不见了,”可是她却偏偏要“我还向梦中去寻,嘱咐我梦中的人儿也,千万在梦儿中等一等。”如果说前面“做一梦”的梦,还只是实实在在的梦的话,那么,这后面所说的梦,实际上已变成她所执着追求的理想爱情的代名词了。理想的爱情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寻觅,而只能到梦境中去追求,这把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把人们对自由爱情要求的执着、强烈,表现得该是令人多么怵目惊心啊!

它的篇幅虽然不长,但人物的感情却被描绘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它经历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在梦中与情人“团圆得有兴”,一开始就把感情推上了高潮;接着,就“猛然间惊醒了”,感情的激流如突然跌进了万丈深渊;然而她绝不灰心丧气,却仍然孜孜以求,用她的话来说, “我还向梦中去寻”,这感情看似在深渊中回旋,而实则是在向更大的高潮搏击奋进!它所写的“梦”虽然是虚幻的,而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极为真挚、强烈的;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如前所述,则更是极为深刻、动人的。


《梦》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梦》

她回想起童年的生涯,真是如同一梦罢了!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军服,佩着一柄短短的军刀,骑在很高大的白马上,在海岸边缓辔徐行的时候,心里只充满了壮美的快感,几曾想到现在的自己,是这般的静寂,只拿着一枝笔儿,写她幻想中的情绪呢?

她男装到了十岁,十岁以前,她父亲常常带她去参与那军人娱乐的宴会。朋友们一见都夸奖说,“好英武的一个小军人!今年几岁了?”父亲先一面答应着,临走时才微笑说,“他是我的儿子,但也是我的女儿。”

她会打走队的鼓,会吹召集的喇叭,知道毛瑟枪里的机关,也会将很大的炮弹,旋进炮腔里。五六年父亲身畔无意中的训练,真将她做成很矫健的小军人了。

别的方面呢?平常女孩子所喜好的事,她却一点都不爱。这也难怪她,她的四周并没有别的女伴,偶然看见山下经过的几个小姑娘,穿着大红大绿的衣裳,裹着很小的脚,匆匆一面里,她无从知道她们平居的生活。而且她也不把这些印象放在心上。一把刀,一匹马,便堪过尽一生了!女孩子的事,是何等的琐碎烦腻呵!当探海的电灯射在浩浩无边的大海上,发出一片一片的寒光,灯影下,旗影下,两排儿沉豪英毅的军官,在剑佩锵锵的声里,整齐严肃的一同举起杯来,祝中国万岁的时候,这光景,是怎样的使人涌出慷慨的快乐的眼泪呢?

她这梦也应当到了醒觉的时候了!人生就是一梦么?

十岁回到故乡去,换上了女孩子的衣服,在姊妹群中,学到了女儿情性:五色的丝线,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计的;香的,美丽的花,是要插在头上的;镜子是妆束完时要照一照的;在众人中间坐着,是要说些很细腻很温柔的话的;眼泪是时常要落下来的。女孩子是总有点脾气,带点娇贵的样子的。

这也是很能造就的环境——但她父亲送给她一把佩刀,还长日挂在窗前。拔出鞘来,寒光射眼,她每每呆住了。白马呵,海岸呵,荷枪的军人呵……模糊中有无穷的怅惘。姊妹们在窗外唤她,她也不出去了。站了半天,只掉下几点无聊的眼泪。

她后悔么?也许是,但有谁知道呢!军人的生活,是怎样的造就了她的性情呵!黄昏时营幕里吹出来的笳声,不更是抑扬凄惋么?世界上软款温柔的境地,难道只有女孩儿可以占有么?海上的月夜,星夜,眺台独立倚枪翘首的时候;沉沉的天幕下,人静了,海也浓睡了,——“海天以外的家!”这时的情怀,是诗人的还是军人的呢?是两缕悲壮的丝交纠之点呵!

除了几点无聊的英雄泪,还有甚么?她安于自己的境地了!生命如果是圈儿般的循环,或者便从“将来”又走向“过去”的道上去,但这也是无聊呵!

十年深刻的印象,遗留于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只是矫强的性质了——她依旧是喜欢看那整齐的步伐,听那悲壮的军笳。但与其说她是喜欢看,欢喜听;不如说她是怕看,怕听吧。

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童年,只是一个深刻的梦么?

一○,一,一九二一。

(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4号)

赏析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品,虽然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写的,其实文章中的“她”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描写童年生涯,没有铺陈具体的经历和行状,而是紧紧抓住童年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性加以突出描绘。如她热爱军人生活;喜欢军官们举杯祝中国万岁的严肃而热烈的场面;迷恋黄昏时分抑扬凄惋的军笳声、大海之夜沉静寂寥的气氛等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一个军人化的个性鲜明的女孩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古人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本文就是用“以少总多”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情貌。作者对童年时代性情爱好的描写绝不是表面化简单化的。她有意识地描写了造就性格的环境,既为童年提供了活动的场景,又表明了习性形成的原因。这样写来使人物性格更为丰满,还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本文通篇用了对照衬托的手法,使现在与过去的性情,军旅的生活环境与故乡姊妹群的生活环境都形成了对照,这样就更鲜明地衬托出童年生活的令人向往,衬托出对童年生活的怀恋。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戎装骑马的童年生活与现在执笔抒写幻想中情绪生活的对照,后面几段是童年在海边军旅中的生活环境及军人化的童年生活,与回到故乡后姊妹群的生活环境及具有女儿性情的童年生活的对照。文章结尾说:“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这又是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作者运用对照时,并不是在对照的两个方面平均用力,而是以过去为主、童年为主,以现在为从、成年为从,后者对前者只起反衬作用。因此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本文有着浓烈的抒情色彩。作者特意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自己作为局外人站出来,便于直接对“她”的过去和现在的情绪作品评、剖析,使文章显得更有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文章开头说:“她回想起童年的生涯,真是如同一梦罢了!”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便轻轻地罩上了“人生如梦”、岁月如流水的淡淡哀愁。接着写她童年的军人化生活,“充满了壮美的快感”。后面写她进入姊妹群的新环境后还常常对着父亲送给她的佩刀,想着那白马、海岸、荷枪的军人……“模糊中有无穷的怅惘”。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她对于童年生活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思恋和怀念。作者对“她”的情绪反映得极其细致精微,作者说:“她后悔么?也许是,但有谁知道呢?”又说:“她安于自己的境地了!……从‘将来’又走向‘过去’的道上去,但这也是无聊呵!”这清楚地表明她现在已经安于自己的境地,可是又念念不忘童年生活,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状态,作者表现得是非常真实的、细腻的。


《梦》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梦》

工作一天,像一只出了气的皮球,四肢平平地躺在床上,这是我最快乐的时节了。可是就在这时,妻又开始了她的唠叨。话还没有出口先轻轻喟叹了一声,“唉,米又没有了,只够明天一天的,明天的菜钱也不够了。森的奶粉也吃不了几天了;明明知道要涨价,可是钱不便当,上个月没能早买下一听:咳,越穷越样样事情吃亏。还有……”

“够了,够了,让我安静地睡一会不行么?尽哭穷有什么用?”我暴躁了起来。

妻服从地不再讲了,但我知道她一定又在暗暗落泪。我又后悔态度太过分起来,实际上,妻比我受的痛苦更多,身子眼看着一天天瘦弱下去了。

每月的全部收入只足买一担多米用的,又如何禁止妻的哭穷和唠叨?我也曾自己约束不再对妻那么暴躁,可到时总忍耐不住。今天又深为这事后悔起来,同时,生活的难题搅扰得我再也不能入睡。友人从重庆来信说,那里一切东西都较便宜,这末说来,真不该抢着出川了。

越想越清醒,午夜后二句钟了,还一点也没有睡意。

朦朦胧胧好像又回了重庆,又好像原来就在重庆,我做了某一个国营工厂的职员,官职不大,可也不太小,生活因此改善了很多。最大的一点是妻不再终天在我耳朵底下絮叨人家怎样怎样了,因为如今我们也和人家一样,不必再妒嫉,也不必再羡慕。

就职的第一天,我即拨到家中两个工人,一个专管烧饭和做一些零星事务,另一个种菜,喂猪。就在这一天,我给妻买了两只小猪。——种菜养猪是那工厂的一种风俗。

应用的家具我也调整了一下,也可说全部换得焕然一新了,连灶都重新打过。反正公家有的是工人。一年多来我的书籍都堆在墙脚下,所以第一我先做了一个书架。妻又吵着要不锈钢锅,只好叫他们将这两件尽快同时送来。

“鸡吃菜怎么办呢?”妻又吵了。其实她知道怎样办,我也知道她的意思想怎么办,因为有同事的前例可援。于是我照办了,取了许多镂空的废白铁叶来,围成了颇为美观的菜畦篱墙。

不到一月的工夫,一切齐备,妻满脸笑容,不再那末愁眉苦脸,也不再那末长吁短叹了。由此我益信孔夫子的道理,做人要先修身齐家,而后始可治国平天下。

什么国的一个参观团来了。内中有一位团员是我多年前的老友,当然我应尽地主之谊,招待一番。虽是私人友谊,却也有关国际“观瞻”,得招待的像模像样才成。我交涉妥当,由公家出这一笔费用。

事情做得十分圆满,不但那位国际友人满口道谢而去,一月后他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且将我们中国形容得怎样伟大,怎样不得了。

他说他很幸运地在中国遇到了多年的老友,这位老友正干着在中国目前被大家公认为最清苦的公务人员,从这位友人以及这位友人的生活,他窥到了抗战以及内战期间中国各方面的情形及民众的生活。不用说,这友人就是指的我了。总括起来,他报告了十五点:

一、中国政府最关心民众生活,仅就社会人士公认为最清苦之公务人员而论,其战时待遇较平时尤为优厚,英美诸国之情形则更瞠乎后矣。予曾亲至一中级公务员家庭中参观,并在其家中作半日客,目睹其生活状况,详询各方面情形。公务员除一切日用品多取给于公家外,政府机关并供每人仆役二名。各公务员几每家均于屋侧隙地种植菜蔬,饲养鸡鸭及羊猪,农业生产因以增加。予初见此种情形,甚感惊诧,经详细探询,始悉此为战时遗规,类似此等机关,待遇大致相同。然则,即非属生产机构之他种组织,想相差亦绝不至过巨。

二、中国虽抗战八年,内战又几近二年,但人力迄未稍感缺乏,故兵源亦不虞乏匮。此事不特上举事例可为佐证,予且亲见稍高级公务员多备有重庆特有专利用过剩劳工之三人或四人大轿,供其本人代步,以及其夫人公子往剧院之用。此外,街头擦皮鞋等他国常为十龄左右童子所操劳役,中国亦多为成年人之工作。各工厂中以工人过多,每人工作亦至清闲,甚至无工可作。故各职员日用之器皿,大而一桌一椅,小而至于火钳水桶,亦无不由工人制造供给。虽各工厂中并无此项规定,甚且悬为禁例。但习俗相沿,已成为不成文法,而具文之规例反无人一顾。至于京沪苏杭摊贩遍地,尤为人力过剩之现象。

三、中国物资仍极充足,且亦有过剩之虞。虽战争中最需要之钢铁亦复如是。予曾见上述公务员家庭中之锅、盆、水桶、以及火剪炉条等,均系用品质极佳之进口货白铁或纯钢制成,其夫人则有小轻金属名章,其公子则有小飞机玩具。吾人曾指摘战时重庆市政腐败,水电缺乏,予亦可以予之人格保证,此为绝对不确之事。予尝亲询居于彼处八载之吾邦人士,俱云常见白昼电灯与炎日争辉,马路两侧自来水潺潺而流。吾疑正如肥人之放血,此均为过剩现象。然则此等指摘,倘非别有用心,又能作何解释!此则不可不注意者。

四、吾国此次战争不幸乃“为商人而战”。中国则非是,获食胜利之果者为一般公教人员。予抵京沪一带适为胜利后之第四个月,该地等之德日侨俘已完全集中,向所居房屋数千幢,主人已易为坚持抗战八年之公教人员。彼时各地物价已普遍下跌:布匹每匹约千元,黄金每两约二万元左右。彼邦名财政家宋子文氏于上台时即言,“今后所患者为物价下跌,非为上涨。”国人均佩其目光卓绝。今日吾国某报乃竟刊载,上海生活指数较战前高涨二万八千五百余倍,并历叙中国法币发行数字为: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略前夕,为十四亿元,一九四五年底,经八年抗战之后,增加为一万亿元。一九四六年增至四万亿元,今岁四月又增至七万亿元。吾敢誓言,此全为毫无根据之荒谬臆造,绝非事实。予相信宋氏之谠论,尤深信事实,而此事为予所目睹也。予方恐物价狂跌过甚贻人民生活以殷忧耳。

五、……

我正向下读着,锅铲敲破锅的声音将我惊醒。抬头看了看,妻正在床头的炉灶上炒米饭,满屋浓烟弥漫,如处云中。工人没有,书架也没有,屋外面没有什么隙地,也不是分配来的敌伪产业,而是一家人局促在一间三层楼上。我的书仍然堆积在墙脚下,底下的已霉烂了。妻正撕了一本,一手搓着眼,一手向灶里填。

“那书你……”

怒火从心中冒起。但一开口便被烟呛得咳嗽起来。下半句话没有说出来,随着又觉得还是不说的好了。代替的是呼了一口气。

妻已懂得我的意思,凄怨的眼光向我扫了一下:

“破锅湿柴,饭又怎么炒!要这些劳什子干么?没有书还害不得这末苦呢!拉黄包车的都比我们好。”

我擦了擦眼睛苦笑了笑,因为我又想起了那个梦,又想起了那位国际友人的文章,只可惜末后几段没能看到。

妻瞪着两只眼睛注视我,大概她怀疑我笑的原因,也许是怀疑我今天脾气为什么这末好了。

(1947年《人世间》副刊第6期)





赏析4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与腐朽达到极点,大小官僚,肆意劫掠,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导致整个社会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于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少有的讽刺文学勃兴局面,讽刺诗、讽刺剧、讽刺小说、讽刺小品竞相出现。本文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一篇精妙的讽刺小品。它构思巧妙、联想丰富、摹叙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世态的恶浊和知识分子的窘况。

在总体布局上,它巧妙地采取了梦境和现实相对照的手法。现实中的“我”是个落魄知识分子,终日为穷愁所苦,以致脾气暴躁,家庭不睦;而在梦中,“我”成了某个国营工厂的不太小的职员,于是处境顿然改观,食用皆取自公家,且有工人服侍,妻不再愁容满面、长吁短叹,友人来访由公家出资……然而,“锅铲敲破锅的声音将我惊醒”,回顾一望,“妻正在床头的炉灶上炒米饭,满屋浓烟弥漫,如处云中”,方知是“黄粱一梦”。两相对照,更衬托出“我”的处境的凄凉惨淡,看似荒诞,然而正烛照出生活的真实。

小品文从文体意义上讲是富于个性,富于自我的,但从内容上讲,又应是富于社会性的。本文在揭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穷愁潦倒时,并未局限于一己之身,而是展开了广泛的对比联想,使之具有深刻的世态讽刺意义。在梦境中,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国际友人”的一篇报道,摄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现象和“怪现状”:一方面说公务员待遇“优厚”,一方面却是“每家均于屋侧隙地种植菜蔬,饲养鸡鸭及羊猪”;一方面是民众日益贫困,一方面却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工人无工可做,忙于给职员作私活,优质进口钢铁用于打造私人用品;一方面明明是物价千万倍上涨,一方面国民党财政大员却扬言“今后所患者为物价下跌,非为上涨”……从而在矛盾对比中,揭露了所谓“中国政府最关心民众生活”的假象。

本文对“我”的暴躁性格、郁怒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心理以及世态风习的摹写真实生动,结尾尤为波俏。看到“我”的心绪由怒而笑——苦笑的急剧转换和妻的一时无从琢磨,读者于会心的微笑中,不禁又会生出一种苦涩凄凉之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