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梅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据惠洪《冷斋夜话》记王安石此诗的写作原由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这话的可靠性如何,难以遽断;王安石的诗文向无编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实可考、足以断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数无法确断其具体年限,从而也无法从写作年代来考索其行事、交往和作诗的情况,所以只能就诗论诗。 诗的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对梅花极表赞赏。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诗人所欣慕的就是这种崛犟的风骨。这不仅从字面可以看出,而且“有诗为证”。诗人另有《红梅》一绝,首两句说:“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奈”、“耐”字古通,“不奈”即“不耐”,不堪忍受之意。总之,诗人对红梅之惧寒而迟发,是并不恭维的。对比之下,此诗的“凌寒独自开”,其倾倒之意自见。因此,“凌寒”一句,应是这首咏梅诗的主心骨。 因梅花的洁白,因开在百卉俱谢的严寒季节,自古的咏梅诗都联系到雪。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何逊《咏早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阴铿《咏雪里梅》:“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唐宋以后,更举不胜举。但此诗并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是在意象上以梅拟雪。虽然繁花似雪,但诗人“为有暗香来”,已“遥知不是雪”。提出雪,是为了逗出梅花的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词显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南宋人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论此诗时道:“《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偶同”未必,李壁或以为说“偶同”,即能为王安石开脱剿袭之嫌,其实王安石反用前人之意,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首《古乐府》不过是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不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则以“凌寒”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故其中有所寄托。这样,诗人自己就进入了诗,所咏的是“有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纯客观的描写了。 王安石是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的。如前面所举的《红梅》后两句:“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也是翻用晏殊的《红梅》诗“若更迟开三两月,北人应作杏花看”的句意,不过后者是正用,前者是反用而已。诗的好坏原不在前人是否曾道过,贵在虽用前人诗句却能别开生面,推陈出新,铸造自己独特的意境。能做到这样,即使不是无意的“偶同”,而是有意的袭用,又有什么不好呢? 《梅花》![]()
陈 亮 疏枝横玉瘦, 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 东君①正主张。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词人,他胸怀大志,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和他的挚友辛弃疾一样,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很少作诗,集中仅存这首咏梅花的五律。历来评选宋诗者,也很少注意,但这首诗是咏梅的佳作,也确能代表作者的气质和性格,和《龙川词》中几首咏梅词相比,显得更有特色。 诗的头两句“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对梅花的形态,略加描绘。作者以疏枝横玉,写已开的梅花;以小萼缀珠,写未开的梅萼。“瘦”,以见梅花的清姿;“光”,以见梅萼的俊采。用语相当质朴。明代毛晋跋陈亮的《龙川词》说: 陈同甫词“不作一妖语媚语。”他的诗文也是这样,在《书作论法后》一文中他曾写道:“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典丽。”他的《咏梅》诗,正是以“意与理胜”见长的。 第三四两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梅花的标格。梅花开放,正当隆冬,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苏醒。向南的枝条,只要一朵冲寒先放,马上就带动全枝的次第争开。南枝开了,北枝也不甘示弱,不管是水边篱落、雪后园林,全不选择。“梅占百花魁”,它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竞艳。它是一种温馨高洁的花,冷艳幽香,赢得千古诗人的赞赏。第五六两句,写梅花的精神,“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数点梅花天地心”,见到梅花,人们便有春已归来的感觉。她不怕冰风的摧折,不怕寒雪的埋藏,这种傲雪凌霜的精神,正是梅花品格高贵之所在。 结尾两句“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是写梅花的命运。笛曲有“梅花落”,又称“梅花三弄”、“落梅花”。花谢花开自有时,在梅花原不介意,但诗人表示惜花之意,感到玉笛横吹“落梅花”,似乎在催花早谢,所以感叹说: 玉笛呵!你休得吹这三弄的哀曲吧,梅花自有自己的命运,东君正在为梅花作主张呢!“我劝东君多作主,永留清瘦雪霜姿。”这兴许是作者的愿望吧! 此诗令人想到这样的情况: 南宋的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都爱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的劲节自比。陈亮词:“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浪淘沙·梅》)以梅花的高洁自比。辛弃疾词:“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以梅花仪态自比。这些写法,都着重抒情,以情韵胜;而陈亮的这首咏梅诗,则着重说理,以义理胜。 《梅花》梅花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庾信早年在南朝梁作官,梁元帝时出使北朝西魏,接着西魏灭梁,因他文学上有成就而被留在西魏作官。然后又被北周所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标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仍对南方故国充满了强烈的思念之情。《梅花》写于北方,在寻梅不得的描叙之中,寄慨于南国冬暖而北国春寒,当年腊月梅花已经开尽,而今入春已晚,梅花却还未开放。诗歌通过白描和铺叙,以故时故国之暖,衬托了此时此地之寒。同时,诗人想象梅花应该开放,而实际却没有开放;他想象时令已到春季,天气不应该如此寒冷,但实际却十分寒冷,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因此后悔出门时没有作好思想准备,穿的衣服太单薄,白白挨冻了。诗歌写得清新、自然,没有雕饰,只是从梅树开花的早晚,来说天气的寒暖。在这南北、今昔、寒暖的对比之中,抒发了对南朝往事的怀念,也隐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某种不如意和失望情绪。沈德潜赞美此诗“咏梅,清高越俗”,是因为作者取梅之神而不只取形;批评“后人愈刻画,愈觉粘滞”,是因为“古人取神,后人取形也”(《古诗源》)。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当年,往年,指在南朝的时候;腊月半,农历十二月中旬;阑,将尽;梅花阑,梅花已开到末了,快落尽了。诗人踏雪寻梅,不从现时入笔,而从“当年”写起,是因为当年的情况,给诗人提供了生活经验,诗人正是从过去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作出此时寻梅的决定的。他说,当年在南方的时候,一到农历十二月中旬,我就感觉梅花已将开尽,快落完了。因此,我才“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北方的梅花虽然比南方开得晚,但是我仍然不相信,今年入春这么久了还不开放,所以就同大家一起,来到雪地里寻找梅花看。 然而,事实又怎样呢?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事实上没有看到梅花,主观上却又“不信”它不开,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动手去攀弄梅树的枝条,希望看出个究竟来。攀弄树枝,把梅树摇动了起来,那梅树上挂结的冰凌纷纷地掉落下来;树枝伸向高处,攀枝的手高举在衣袖之外,分外寒冷。攀枝寻梅而不得,没有找到梅花,却更加感觉到天气的寒冷了。 “悬冰落”、 “出手寒”,就是以对仗的形式,前映后衬地描写了诗人对春寒景象的观察和感觉的。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人说,早知道寻不到梅花,甚至连春天也还没有来,天气还那么冷,我就该多穿衣服;现在,我真后悔穿的衣服太单薄,白白挨冻了。现实是严酷的,想象被证明是错误的,踏雪寻梅不见花,春寒悔不多穿衣,诗人既怀恋旧时南国的梅花,又惋惜此时此地寻梅不得,似乎感到现实人生中的某种不如意和失望情绪。但诗歌写得轻快,明丽,活泼,有趣,从某种程度上宣泄和冲淡了这种不愉快情绪,甚至有化忧为喜的意味。正好象有人经历了一件小小不愉快的事情,事后又只把它当作是自嘲或说笑的材料,来向别人津津乐道似的。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凌(líng)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为:因为。暗香:淡淡的香气。 【大意】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远远地就知道不是雪,因为那 梅花隐约传来了淡淡的香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