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查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查拳 “潭、查、花、洪”,向称北拳四大家,指潭腿、查拳、花拳、洪门四派拳术,在北方极为流行。查拳的起手式是“对拳”,双足并拢,双手握拳相对;招数“后叉步撩掌”出手极是快捷,左脚向后踏出,上身转成坐盘式,右手按、左手撩;“仆腿穿掌”身子一矮,右腿屈膝蹲下,左掌穿出,卸力反攻。其他的招数还有:弓步架打、弓步劈打、垫步踹腿、弓步双推掌、踏步击掌、后插步摆掌、白鹤亮翅、马档推掌等。 查拳 查拳拳种之一。亦称“叉拳”、“插拳”。徐震《国技论略》:“查拳亦名叉拳,‘叉’、‘查’二字音近。”唐豪、马西民《记十八武术专家》:“王福田,为插拳门专家。”亦有认为应作“揸拳”者,因此拳多用“揸”法,讲究出手即‘揸’,其枪诀中有“一揸二拿三扎花”。其源传说有二:一为唐时(或言明末、清末)西域回民查密尔东来传拳于鲁西冠县一带。后世以其姓为拳名;二为少林派衍化而来(见许禹生《国术史》)。近据《中国查拳》作者考证,查密尔传拳与史实不符,认为清雍正年间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当地尊称沙密尔。“密尔”,为回族中遗留的波斯语,意即“长官”。查密尔疑是沙密尔的讹传)所创,约形成于清中,初盛于山东。后有查拳名家杨鸿修设教于济南,黄丙(明)星传播于河南,于振声、马金镖、马永胜等南下传拳于上海、南京、苏州一带。旧中央国术馆曾列查拳课程,现代流传全国。 查拳 ☚ 华拳 潭腿 ☛ 查拳 查拳中国拳术之一。是中国回族人民最喜爱的拳种,盛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图17 查拳 ☚ 炮捶 高家拳 ☛ 查拳 查拳中国武术拳种之一。是回族人民喜爱的拳种,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查拳重视弹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个动作。第1、2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路又有一刚一柔的技术要求。10路查拳分别称为母子、行手、飞脚、升平、关杀、埋伏、梅花、连环、龙摆尾、串拳。技术风格为动作紧凑、姿势舒展、动迅静定,节奏鲜明,劲力顺达。讲求短拳长用,注重精气神的配合。查拳还分长短单双练器械,以及对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查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对查拳进行过系统地整理,出版有《中国查拳》一书。 ☚ 少林拳 南拳 ☛ 查拳亦称“叉拳”或“插拳”。武术拳法之一。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南等地的回族群众之中。其源传说有二:一说由明代一位姓查的回族老人所传;另一说由西域回回密尔所传。后辈以查姓命名。今山东聊城、冠县回民区系有名的查拳之乡。其拳与西洋、西夏、关东、心意六合等拳法并列为回民的教门拳。1929年,中央国术馆刻印《查拳图说》,以作教材。 查拳武术拳种。相传明末源于冠洲。流行全国。有10路弹腿和10路套路。动作紧凑,姿势舒展,动迅静定,节奏鲜明,劲力顺达。属典型长拳类。参见“长拳”。 查拳 查拳武术拳种,也称身法势拳。唐代安史之乱时,回族将领滑宗岐随军东征平叛,因病留居冠州(今冠县),为报答乡亲们的调养之恩,将师兄查元义请来传授“身法势”拳,由此流行;一说由明末回民查尚义自西域带来传于冠州,故名。查拳是回族人民最喜爱的拳种,故又称之为“教门拳”。初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各省,后遍布全国。查拳重潭腿,学此拳者一般同时结合潭腿的训练,有10个套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每路各由30—60个动作组成。还有长短器械与对练套路。基础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该拳特点:动作舒展紧凑,节奏协调鲜明,发力自然顺达,练法上讲求短拳长用,重视精、气、神的互相配合。 ☚ 相扑 俊英体育社 ☛ 查拳回回拳术名。亦称“叉拳”、“插拳”、“揸拳”。其源传说有3:一为唐时(或明末清初时)西域回回人(或“回鹘”人)查密尔东来传拳于鲁西冠县一带,后世遂以其姓为拳名。二为明末抗倭名将查尚义所创。三由少林派拳术演化而来。一说此拳乃创编者在明代山东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吸收戚继光(著有《记效新书》)、唐顺之(著有《武编》)2人所总结武术之精华,结合回回武术之特点编制而成。初盛行于山东,后传入河南、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旧中国国术馆将其列入课程,遂流行于全国。其特点是节奏鲜明,动迅静定;动作紧凑,拳路清晰;势整力顺,眼疾手快。近代查拳大师回族常振芳著有《查拳二、三路》。今回族武术家张文广主编有《中国查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1985年12月出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