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以上这首五言绝句题作“舟夜书所见”,意思是,诗人在船上过夜,记下见到的景物。 诗人见到了什么呢?先是沉沉黑夜,然后在夜幕上亮起了一盏渔灯。这是他见到的第一画面。“月黑”与“见渔灯”,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如果是朗月高照,渔灯就无从见出了。同时,“月黑”二字也是全诗的张本,不仅衬出渔灯,而且还将衬出风浪给灯影带来的变化。 次句是补笔,是为首句中的“渔灯”所作的特写,说明渔灯只有一盏,而且暗得很,像是一点萤火一样。这一句以“一点萤”作比,极写灯光的幽暗。同时,“孤光”与“一点萤”在句中形成自对。传统上把这种对偶称做“当句对”。“当句对”借助形式上的对称,使诗歌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出来,较之平铺直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句作忽然荡开之笔。诗人的视线从灯亮处移开,转写微风吹起的细浪。“簇”是堆起的意思。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读了最后一句就会明白,原来是为了进一步写出灯光的变化。在行文变化上,第三句属于“开”,是为了开出新格局,然后在末句中“合”,以崭新的面貌收拢来。第三句在绝句中是转笔,最难写好。怎样把握住转化的契机,要由诗人的思想水平、生活体验、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总汇来决定。这一句的转折,由于诗人体察入微,写得是十分成功的:为了写出水中灯影的变化,必得写浪。无风不起浪,所以在第三句中不忘先写风。风太大,不说会吹灭渔灯,起码在掀起的风浪中是看不到灯影的变化的。所以诗人又细致地揭出吹起的是微风。微风像是画家高明的调色笔,在“月黑”的底色上,在灯光的倒影处,抹上了无数粼粼的细浪,从而展现出了一幅极为动人的新的画面。 这就是末句所描写的情景:“散作满河星”。不难想见,灯影由静止而晃动,由一点散作千万时,诗人是何等地兴奋。诗作也就在这最精彩处戛然作结。这一句的妙处,不在于“满河星”的比喻——这是人们所习见的,而在于散作满河星的动态变化,从一点化为成千上万的那种流动的美。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十分明鲜:黑夜——渔灯——风浪中灯影的变化。诗人是顺着时间的顺序来加以表现的,但又并非毫无取舍地铺叙。可以看出,他的侧重点在于捕捉住最有包孕的片刻,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转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其余无关的笔墨,一律都被舍弃,因而诗作在满盈诗情的同时,又显出了极为凝练的特点。 如果细加探求,这首诗其实是有破绽的。从末句所写灯光的碎影,可以想见风浪未起时渔灯也是有倒影的,说“孤光一点萤”,似乎并没有见到有倒影,这在情理上是很难说通的。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此诗选自《敬业堂诗集》,是作者早年名作。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这一幅诗中画的背景是广阔而深邃的,但有了一点渔火闪烁,画面就显得温暖了,景物就显得生动了。那一点渔火若混在万家灯火中,就丝毫不显眼,只有在此刻,在广漠漆黑的背景上,才显出打破无边黑暗的妙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照”,它成了画面的聚焦点。 江上渔火裹着茫茫夜气,飘飘水雾,显得十分朦胧,只能见到一个美丽的光圈,作者用“孤光”二字来形容,十分真切。在微风中,渔灯忽隐忽现,又使作者想到了那夏夜飘忽不定的萤火。突然,微风从水面拂过,带起层层波浪,那倒映的渔火,那一团光圈也化作了许多个光点,在水面上动荡,犹如满天星星跌入河中。俯仰之间,作者找到了另一种美妙的意境。 这首诗描写的中心是渔灯,用“萤火”、“星星”来比喻,贴切而自然。作者在描写这一点渔火时,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广阔的背景聚焦为一点渔火,然后再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由一点渔火扩展为万点星星,作者的情思也随着悠悠散开,情趣十分灵动。正如清末诗人张维屏评他的诗所说:“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能达。”此诗就臻于此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