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868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中国明清时期的版画,随著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市民文学的繁荣,而趋于繁盛。商业手工业的巨大发展、城市市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市民文学中戏曲小说创作的活跃,都是书籍出版和版画插图艺术的推动因素。 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版画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并且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