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岳》 - 唐·杜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岳》 - 唐·杜甫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这首借咏泰山而抒发豪情之作,因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哲理,更为人乐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应试落第后,到齐赵一带(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游历。这首诗大约就在开元二十三年后几年间写的。诗人落第后,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郁勃着踔厉发奋之气。

诗题《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可又句句紧切“望”字。不写登岳,或登岳后的“望”,而写拟登前的“望”,为把泰山作为一个追慕对象来写创造了条件。

首句以问启篇,突兀峥嵘,异常警策。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之为岱宗。夫,语中助词,无实义,但却舒缓语气,起传神作用。一开篇则崛起“泰山是如何呢”的问题,是诗人走近泰山过程中一直萦回脑际的问题,也是见到泰山急于求解的问题。以问起始,颇能激起读者悬念。“齐鲁青未了”系远望所得。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泰山绵亘于齐鲁之间,其青翠苍茫没完没了。此言泰山之大,由其“青”的长远显示山势蜿蜒。继“岱宗夫如何”之后的第一个回答,给人以宏观印象,气势磅礴,色彩鲜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系近望所得。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身上了。山之北叫阴,山之南叫阳,同一时间,泰山之南已经天亮,泰山之北还是昏晚,因此说“阴阳割昏晓”。这是写泰山的高。由于山高,“昏晓”才如此明显。一个“割”字,本是极普通的动词,可是镶嵌于此,犹如明珠宝玉,顿见光彩夺目。“齐鲁青未了”从横的方面写山之长,“阴阳割昏晓”从纵的方面言山的高,二者结合,则泰山巍峨雄伟朗然在人眉睫之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系仰望所得。“曾”同“层”,层云为山上云彩重重。汹涌的层云涤荡着人的心胸。眦,眼眶。决眦,尽量睁大眼睛。诗人要把飞回山林的鸟儿尽收眼底,不仅说明诗人视泰山犹如可作为归宿之处,而且暗示时已傍晚,鸟飞归林之时了。决眦,诗人为泰山瑰丽景色所动,望层云,觅归鸟,驻足时间很久,审视心思很专,泰山在他心目中已形成了不仅形伟而且神逸的形象,这就有了登山纵览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的意思,是诗人的决心。想像登山后由岳上望,那将会看到山周围的山都变得矮小了。《孟子·尽心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前面写足了在山下望岳的感受,到此产生要登山的愿望,自然顺接,水到渠成。想像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以“众山小”言其立足点之高,视野之阔,非常契合。这首诗千古传诵,久咏不衰,和这结句关系极大。这两句既然是诗人的直陈胸臆,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隽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杜甫在挫折面前,不是灰心丧气,不是萎靡不振,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气足神完,心雄志壮,勇攀绝顶,去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鄙夷那些一时得势的庸夫俗子。杜甫后来终于登上了我国诗史上的泰岳,确是“一览众山小”,无疑也启示了人们勇往直前,去攀登各个领域里的“绝顶”。


《望岳》 - 唐·杜甫 - 可可诗词网

《望岳》 - 唐·杜甫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首杜甫青年时代写的诗。公元七三五年,杜甫二十四岁,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中第,于是他在齐、赵一带漫游。这首诗就写在他游山东的时期。

青年时代的杜甫,胸襟开阔,性格豪爽,并且自期颇高。“气劘(mo)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然而这次到洛阳应试,却没有中第。不过这也无妨,杜甫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了意气,他依旧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同上),过着放荡而又豪爽的生活。从这首《望岳》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胸来。

《望岳》的“岳”,当是指东岳泰山。望岳,是近岳而望,其实并没有登山。全首八句四十个字,没有落一个“望”字,然而句句却都是在写“望”,这就显出青年诗人的工力来了。

首联,是远望之色。“岱宗”,是泰山的尊称。泰山别称“岱”,在现在山东省泰安县境内,山高且陡,很多帝王都到这里来祭祀山川,它又是五岳之长,古代以为诸山所宗,所以叫“岱宗”,夫,语助词。“岱宗夫如何?”是作者自己设问,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齐鲁青未了”,是作者的自答。意思是说,泰山的高大啊,真是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青青的颜色。“未了”,是“不尽”的意思。齐、鲁本是春秋时代两个国名,都在山东省。齐在泰山以北,鲁在泰山以南。说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的青色,当然是一种夸张的笔法,主要是为要突出山的高大,因为唯其高大,才能所见者远。读者一看开头两句,就有一个泰山突兀在眼前的十分高大的总的印象。

次联,是近望之势。“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的意思。“神秀”,通俗一点讲,就是神奇和秀美。这句是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地给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的汇集和结晶。这自然是对于泰山的赞美之词。当然,大自然是不可能把一切神奇和秀美的景物都给了泰山的,但这样写,足见泰山神奇和秀美的东西是特别地多。“阴阳割昏晓”,是说泰山的高峰,耸入云霄,山南山北,几乎完全是两个世刃,把昏晓分割了一样。这一个“割”字,下得十分神奇。这样,泰山之高大,就给了人们一个具体而又清晰的印象,它莽苍苍地矗立在你的眼前!

三联,是细望之景。“荡胸生层云”是倒装之句。仔细一看,山中层云迭起,由此而不禁使人心胸为之开豁,为之激荡。也就是说,荡胸的原因是因为山中的层云迭生。说山中能生层云,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山的高大。山高,云在山腰缭绕,好象是从山中生出的一样;山大,才能包罗下一层一层的白云。所以,这句既写得气势壮阔,又写得十分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再细细望去,鸟儿归入山林,越飞越远,越飞越小,望的人连眼眶都要望裂了! “决眦(zi)入归鸟”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还要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更深远的含义?应该说,这句诗还告诉我们,山是十分幽深的。目光随着归鸟向山中望去,真是用尽眼力也望不到底哪!在那山林深处有些什么呢?大自然赋予它些什么“神秀”呢? 读者细细一想,似乎有一种神奇而高深莫测的感觉,产生了要进山去看一看的欲望。这就是诗歌产生的艺术魅力!

末联,写极望之情。这两句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极目远望。会当,应当、定要的意思。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要自己亲身去走一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奇妙胜境。当你登上泰山极顶的时候,极目远望,其它的一些山都不在话下了,对于泰山这位“老大哥”来说,它们都是“小弟弟”。这是多么壮观的气象!然而要攀登上这泰山极顶,又要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泰山半腰里不是有回马岭吗? 意志不坚定的人在山半腰就要打退堂鼓了。然而,在山顶上,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景色,这将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去攀登。不光是登山,干任何工作,不都一样有这个道理吗?所以,这句看来是想象中的山顶景色,可是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多么发人深省。杜甫在“望”过“岳”后,自己也爬上了山顶。他在另一首《又上后园山脚》的诗中写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经过了攀登的杜甫,此时此刻该是多么地惬意!

杜甫写的《望岳》诗,一共有三首,还有两首,分别咏南岳和西岳,但都没有这首诗写得那么激荡人心,风格豪爽、开朗、含蓄而又发人深省。难怪不少唐诗的选本都要选上它了。


《望岳》 - 唐·杜甫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望岳》 - 唐·杜甫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这首借咏泰山而抒发豪情之作,因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哲理,更为人乐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应试落第后,到齐赵一带(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游历。这首诗大约就在开元二十三年后几年间写的。诗人落第后,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郁勃着踔厉发奋之气。

诗题《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可又句句紧切“望”字。不写登岳,或登岳后的“望”,而写拟登前的“望”,为把泰山作为一个追慕对象来写创造了条件。

首句以问启篇,突兀峥嵘,异常警策。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之为岱宗。夫,语中助词,无实义,但却舒缓语气,起传神作用。一开篇则崛起“泰山是如何呢”的问题,是诗人走近泰山过程中一直萦回脑际的问题,也是见到泰山急于求解的问题。以问起始,颇能激起读者悬念。“齐鲁青未了”系远望所得。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泰山绵亘于齐鲁之间,其青翠苍茫没完没了。此言泰山之大,由其“青”的长远显示山势蜿蜒。继“岱宗夫如何”之后的第一个回答,给人以宏观印象,气势磅礴,色彩鲜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系近望所得。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身上了。山之北叫阴,山之南叫阳,同一时间,泰山之南已经天亮,泰山之北还是昏晚,因此说“阴阳割昏晓”。这是写泰山的高。由于山高,“昏晓”才如此明显。一个“割”字,本是极普通的动词,可是镶嵌于此,犹如明珠宝玉,顿见光彩夺目。“齐鲁青未了”从横的方面写山之长,“阴阳割昏晓”从纵的方面言山的高,二者结合,则泰山巍峨雄伟朗然在人眉睫之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系仰望所得。“曾”同“层”,层云为山上云彩重重。汹涌的层云涤荡着人的心胸。眦,眼眶。决眦,尽量睁大眼睛。诗人要把飞回山林的鸟儿尽收眼底,不仅说明诗人视泰山犹如可作为归宿之处,而且暗示时已傍晚,鸟飞归林之时了。决眦,诗人为泰山瑰丽景色所动,望层云,觅归鸟,驻足时间很久,审视心思很专,泰山在他心目中已形成了不仅形伟而且神逸的形象,这就有了登山纵览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的意思,是诗人的决心。想像登山后由岳上望,那将会看到山周围的山都变得矮小了。《孟子·尽心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前面写足了在山下望岳的感受,到此产生要登山的愿望,自然顺接,水到渠成。想像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以“众山小”言其立足点之高,视野之阔,非常契合。这首诗千古传诵,久咏不衰,和这结句关系极大。这两句既然是诗人的直陈胸臆,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隽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杜甫在挫折面前,不是灰心丧气,不是萎靡不振,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气足神完,心雄志壮,勇攀绝顶,去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鄙夷那些一时得势的庸夫俗子。杜甫后来终于登上了我国诗史上的泰岳,确是“一览众山小”,无疑也启示了人们勇往直前,去攀登各个领域里的“绝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