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简史Jisuanjifazhanjianshi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意曼领导的小组于1946年研制成功,取名为ENIAC。它由一万八千多个电子管组成,占地达一百七十平方米,重量有三十余吨, 耗电量一百四十千瓦, 确实可以称为庞然大物,而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五千次。从1946年至1957年的十余年间, 大量研制生产的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由于第一代计算机大量使用电子管,导致了体积大,耗能多、造价高、稳定性差等缺点。
50年代后期, 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全部采用晶体管结构的计算机出现了,这就是第二代计算机。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体积小、功耗少、故障率低、造价低等优点,因此电子管计算机很快被淘汰。随着第二代计算机的问世,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ALGOL语言、FORTRAN语言与COBOL语言等也相继出现。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几十万次以至上百万次。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由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了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等各方面。第二代计算机的生存年代大致是1957年至1964年。
第三代计算机于1965年开始研制,它的特征是主要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所谓集成电路是将各种功能的电子元件及它们之间的电路制作在半导体或绝缘基片上,整体具有一定逻辑功能的电子器件。与晶体管理电路比较,集成电路体积大为减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因而第三代计算机很快取代了第二代计算机。伴随着第三代计算机的出现, 计算机间的通讯迅速发展, 操作系统得到应用和普及, 会话型语言如BASIC等得到广泛使用。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
所谓第四代计算机是指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一般把一块基片上集成上千个晶体管元件的集成电路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于70年代初开始研究,至今仍在高速发展。与之相关联,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应用也日益深入、完善、软件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工业部门。
我国的计算机工业于50年代中期起步, 58年制造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两千次, 6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运算速度已达每秒五万次,70年研制成功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十几万次, 1983年研制成功亿次巨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