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城游北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篠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鸡肋集》)

注释①新城——今浙江省新登县。②沮洳(juru)——低湿之地,此指小股泉水。③螈(yuan)——蝾螈,形似壁虎的两栖动物。④介然——界划分明的样子。⑤石觜(zui)——突出的石头。⑥如——大约。

赏析这是一篇记游文字,其特点在写景,其长处在写景,其微感不尽人意处亦在写景。

既然是写景,于是就沿着游踪一一写来,一丝不乱,从总体看,首段骑马入山,次段步行游山,第三段山间夜宿,末段作记缘由。从各段看,依旧是步步前行,景随步移。如首段写骑马进山,则历述“骑行”之所见,“草木泉石渐幽”是概述山路风景,以下山景以松为主,草木泉石成为山间长松万树的衬景,在此衬景下,依次展现松的各种形态,以及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次段写步行游山,先是竹林蔽日,次是与山僧交谈,再次是山顶屋舍。真是人到笔随、历历分明。时间上昼、暮、夜、明依次推移,成为贯串游踪的一条线索。延读此记,似与作者同游新城北山。

既然是记游,于是就把所历所见作生动的描摹。作者工于绘景,除“渐深”、“渐幽”、“天高露清,山空月明”等直接描绘景物的语句外,特别爱好用比喻。他连用“如盖”、“如幢”、“如人”、“如虬”四个比喻,状写大松曲、直、立、卧之态,松间藤则如大螈,松上鸟则如鸲鹆,山僧古拙野旷则如麋鹿,游人蜷曲而行则如蜗鼠,梅棕也如鬼魅,前后九处比喻,使风景人物形态丰满,逼真生动。作者又特别爱好用声音对景物加以烘托,细泉滴入石井“锵然而鸣”,鸟啄木“磔然有声”,穿过密不见日的竹林后所闻的鸡鸣声,山风“飒然”吹动殿堂的铃铎之声以及竹丛“摩戛”发出的“切切”之声……,泉声空灵,啄声沉实,鸡鸣响亮,铃铎清脆,竹声轻细,声与景相谐相辅相衬,构成富于立体感的动人心神的自然胜境,使我们如亲见其景,亲历其境。全文写景工细而不显雕琢,传神而不露绮艳,处处显示着幽深、冷峻。故而近人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赞此文“摹写极工,晚刻处逼柳州”。

情景交融是古代山水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篇游记后半部感情色彩颇浓,游人在自然的景观中“心惊”“魄动”,种种感受强化了自然景观的奇伟,从而突出了新城北山的幽邃诡异之美;末段写游后数日仍“恍惚若有遇”的心神悸动不能自已的精神状态,更是余味无尽。相比之下,首段及次段大部,近乎纯记游、纯写景,未免使人感到写景刻画描摹有余而景中情韵则稍嫌不足,本文开头所言之稍感不尽人意处即此。


《新城游北山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1),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2),旁皆大松,曲者如盖(3),直者如幢(4),立者如人,卧者如虬(5)。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6),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7)。其上有鸟,黑如鸲鹆(8),赤冠长喙(9),俛而啄(10),磔然有声(11)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12),仅可步。系马石嘴(13),相扶携而上,篁篠仰不见日(14)。如四、五里(15),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16),与之语,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17)。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18),如蜗鼠缭绕(19),乃得出。门牖相值(20)。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21),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22),如适在人上(23)。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24),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25),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26),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27),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28)。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1)新城: 今浙江省桐庐县内。(2)石齿: 象牙齿一样的碎石路。(3)盖: 古代仪仗用的伞盖。(4)幢(chuang): 圆筒直柄伞状仪仗。(5)虬(qiu): 传说中的两角龙。(6)沮洳(ju ru):泥土被水浸润融和。这里指泉水。伏见(xian): 指细流时伏时现。(7)螈(yuan):荣螈。一种似壁虎而大的动物。(8)鸲鹆(qu yu): “八哥” 鸟。(9)喙(hui): 鸟嘴。(10)俛:同“俯”。(11)磔(zhe)然: 鸟鸣声。这里指鸟啄木声。(12)蹊: 小径。介然: 界限分明的样子。(13)觜:同“嘴”。(14)篁篠(xiao):泛指竹林。(15)如: 大约。(16)蹑(nie)履: 穿鞋子。 蹑:踩。 (17)𥈭:同“愕” ,惊讶的样子。 接: 靠近。(18)栏楯(shun):栏杆。(19)蜗: 蜗牛。鼠:老鼠。缭绕:形容走路盘旋。(20)门牖: 门窗。相值:相对。(21)铎:大型的铃。铃铎: 指挂在檐角上的铃。(22)光大: 又亮又大。(23)人上:在人的头顶上。(24)磨戛(jia):摩擦、碰击。(25)棕: 棕榈。(26)离立:并立。突鬓:鬓毛突出。(27)迟明: 黎明。(28)遇: 这里指看见。

〔鉴赏〕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是一篇意境幽深的散文。作者写景状物技法之高超,为世人称道。他写活了一个“静”字,写神了一个“幽”字。这篇游记确实写出了“北山” 的幽静美。《新城游北山记》为晁补之赢得了声誉,它象飘逸清幽的诗魂在历代读者脑海中缭绕。今将作者描述“北山”幽静美的技法剖析如下,愿与广大读者共同领略其间的奥秘。

一、大处落笔,重点突出,以动写静,层次井然。为写好“北山”的幽静,首段作了有力的铺垫。“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渐幽”二字十分传神。作者从大处落笔,生动地描述了“北山” 的形象。“草木泉石渐幽” 之语可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媲美。诚然,进山愈深。“幽” 之愈浓,回味愈久,其乐无穷。从美学的观点来看,不同的场所和景物,可给人迥然各异的美的享受。诸如:热烈美、庄重美、飘逸美、悲凉美、幽静美等。这些美的内涵不同,但各有各的妙处。就幽静美来说,它可荡涤人们心底的污垢,净化人们的灵魂。幽静可使人忘却,幽静可助人深思。思之愈深,可使人把功名利禄看得愈淡。段首点出了一个“幽”字,犹如洞箫长鸣,一下子将读者带到一个僻静的境界之中。登“北山” ,沿途景物,所见良多。但作者重点写松。“北山” 乃人迹罕至之处。深山老林,奇松众多。“曲” 、“直” 、“立” 、“卧” 四字,极言“北山”老松之奇。或“如盖”,或“如幢” ,或“如人” ,或“如虬” ,千姿百态,松韵毕现。文章由松写起,继而写了松下、松间、松上的景物。看那松间的泉水,由于泉水流经石间,又有“大松”掩映,因而“沮洳伏见” 。这明灭可见的山泉多象闪闪发光的一串珍珠。“堕石井,锵然而鸣”一语,可谓不写“静”字,“静”字全出。这是“北山”独有的。看那松间的古藤,长约“数十尺” ,“蜿蜒如大螈” 。它慢慢地、轻轻地在奇松怪木之间爬行着,显示着生命不息、永远进击的力量。那松上栖息的八哥,其形、其声,也够迷人的。“磔然有声” ,极言“北山”万籁俱寂,僻静异常。试想:连八哥啄食之声都听得真切,此处该是何等寂静啊! 作者写了泉涌,藤长,鸟鸣,貌似写动,其实写静。作者写动,旨在写静。因为山泉淙淙、古藤攀生、八哥啄食,在喧闹之处,其声是听不到的。写了“动” ,烘托出了“静” 。由此可看出作者的美学素养。

二、一路写来,文势跌宕,其景幽幽,其情悠悠,以僧人、游子情态的异常,说明了“西山”深处境界之静僻。“系马石觜” ,可见山石之怪异。“相扶携而上” ,足见山势之峥嵘。无怪乎说这里“草木泉石渐幽” ,因为此山确实难以攀登。诚然,人迹罕至乃是“北山”僻静的重要因素。“北山”的景物顺其自然存在着,其处所之幽静,很少受到外人的干扰和破坏。看那一片偌大的竹林吧! 挺拔、清幽,“仰不见”天日,耳不闻鸟鸣,这是何等清幽的境界啊! 一片竹色、一山竹韵,若有宠辱之事常会在此忘却的。竹清人心静,山高景色幽。作者写出了步行登山时所见的景物。应该说,他为全文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境界。接着,笔锋一转,文章又为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如四、五里,乃闻鸡声。”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 “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之远。” 是的,写文章不能太直太露,一览无遗的东西是没味道的。在农夫茅舍中,家鸡常是年迈力衰的老妇的爱物。鸡鸣常使人想到田园之乐。在深山野林之处,听到了鸡鸣,该会有荒村野店出现吧! 不,竟是“僧布袍蹑履来迎” 。这样写,就收到了“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袁枚《随园诗话》)这里,写出了波澜! 接着,作者写到深山老僧见到游人的情态。按常规,有客自远方来,本应笑脸相迎, 热情异常的。 山僧竟然“𥈭而顾, 如麋鹿不可接。”老僧这种惊慌失措的样子,实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山僧如此,游子亦然。游子看到这样的僧房,“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这种房舍建筑格局很奇特,依山而立、筑舍取势。当然,这种僧房有别于平原上的古刹僧院。这种奇特建筑亦扰乱了游人的心理平衡。此时,山风一吹,殿堂诸铃响声不绝,又给游人的听觉加重了新的刺激。无怪乎“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初入这僻静的“北山” ,有误进仙境福地之感。其景幽幽、其情悠悠,从字里行间中,我们隐约看出作者不可言传的心绪。应该说,这段描写是写北山之静的最佳文字。作者一路写来,曲折多变。先写登山之难,后写竹林之清,继写山僧惊讶,后写游人恍惚。这样写,紧紧扣着一个“幽”字。作者多角度、多层次表现“北山”之巅的僻静。北山若处交通要道、八方通衢之地,即使山势再险,总有人攀登的。蜀道够险峻了,自古来,总是游者如流的。问题在于北山处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它好象是一座未被人们认识的处女山。因此,游者对这里的一切景物有着超乎寻常的新奇感觉。作者之所以如此写北山的僻静,其源盖出于此。

三、天上人间,对比鲜明;景情交融、境意渗透,写活了一个“静”字,写神了一个“幽”字。游人登山之时,时值旧历九月。就四季时日而论,那是一个最为清幽的月份。由夏季的炎热转变到秋季的清凉,人们的自我感觉是很分明的。作者写夜宿山中的情景,着重写了秋夜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描绘了北山境界的清幽。要知道,北山的白日,都是那么清幽,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其境地的清幽更是不言而喻了。作者是这样写北山天空的: “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这里明写了天清、月朗,暗写了山高、露重。作者选取了足以表现清幽的静物,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北山深夜的清幽。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对山中秋夜的景物进行了描写。他选取了竹、梅、棕等一些高雅的景物作为观察的对象,继而描绘出它们的形象。修竹的挺拔、梅花的深沉、棕榈的庄重是人们最为喜爱的形象。然而,在僻静的北山秋夜,在冷清幽静的氛围中,修竹的低吟浅唱变成了“切切不已” 。此时,游子眼里的视觉形象发生了变化,竹、梅、棕给人竟是“森然”之感。在游子眼里,梅、棕犹如“离立” 的“鬼魅” 。在游人眼里,梅、棕枝叶扶疏的优雅之态也变作“突鬓之状” ,以至于使“二三子又相顾魄动”,夜不能寐。这里,作者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游人身居秋夜北山的心理变化。我们要研究的,不是游人的胆小懦弱,而是北山秋夜的境界清幽。此时,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在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中,再现了一个艺术生命,使得景情交融,境意渗透,给读者以独特的美感享受。

北山的秋夜景物是有个性的,北山的幽静美是迷人的。它幽静得使人心澄目净,它幽静得使人宠辱皆忘。它的幽静使人欣欣然,又使人怯怯然。记游性的散文贵在毕现游地的景物形象。由此而论,《新城游北山记》确实达到了这一佳境。

字数:3811
邓星雨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57-106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