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袴 袴俗作“裤”,是一种下身服式。古代裤子有无裆的与有裆的两种。无裆的裤子,上古文献多作“袴”或“绔”,是一种仅以两只裤管套于膝部,用腰带系在腰间的“套裤式”服装。有裆的裤子古人称“裈”。《释名·释衣服》: “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要(腰)中也。”相当于今天的裤。刘辰翁《临江仙》词云,“草间塞口袴间啼。提携都不是,何似未生时。”又《瑞鹤仙》词:“太平易作,听父老,歌襦袴。” ☚ 画罗衣 犊鼻裈 ☛ 袴读音k·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苦故切,去,暮韵。 上一条: 絝 下一条: 噜 ![]()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芾裳裙袴 > 絝 > 袴 袴 kù 同“絝”。《說文·系部》:“絝,脛衣也。”段玉裁注:“今皆作袴。”《禮記·内則》:“衣不帛襦袴。”《舊唐書·輿服志》:“天子紫褶帛袴,乘馬則服之。”元·薩都刺《織女圖》詩:“催租縣吏夜打門,荊釵布裙共短袴。” 袴kù❶ 同“绔”。胫衣。《礼记·内则》:“衣不帛襦~。”《史记·赵世家》:“夫人置儿~中。” 袴kuD146 裤子 裤子裤(男~;毛~;褌裤;裩裤;棉~;套~;球~) 袴(袴子;裩袴) 绔下身 ☚ 裤子 裤的各部 ☛ 袴kùK053 袴kù下体之服,包括有裆之裤及无裆之套裤。后世袴的形制繁多,除有裆、无裆之外。有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的袴管狭窄便于骑马的小口袴,有袴管宽大的大口袴,有用带系缚袴管的缚袴。亦有单袴、夹袴、复袴等。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礼记·内则》:“(童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 袴 袴是古代最原始的裤子。古代裤子不分男女,长裤称“袴”,短裤称“裈”。裤子产生要比衣、裙晚些,直到商代才出现穿着裤子的俑人形象。裤子最早的形式相当于今天的套裤、开裆裤的样子,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裤子下了这样的定义:“袴,胫衣也。”胫,则是指小腿。在汉代以后才有了连裆的裤子,在汉代以前裤子是次要的服装,通常是穿在袍和裙里面的,因此面料也不太讲究,《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衣不帛襦袴。”意思是说裤子属于内衣,不能用丝绸等高档的材料来制作。由于裤子是非正式服装,所以有时就干脆不穿,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女尸亦不穿裤子。据史料记载,从汉代以后,裤子才慢慢成为穿着在外面的正式服装,并随其它服装一起发展、演变。到了辛亥革命以后,西式裤子才渐渐在中国被普遍穿用,从此裤子才有了男女之分,通常为男裤前开门,而女裤侧开门,并在两侧做有口袋。 ☚ 穷裤 绕襟袍 ☛ 袴 袴ku胫衣。据扬雄《方言》,关西人称袴。刘熙《释名·释衣服》: “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无裆,仅两条裤腿。《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 “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服虔注曰: “穷袴,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此为袴无裆之一证。 ☚ 胡服 裈 ☛ 袴 袴又叫“胫衣”,古时专指无裆的套裤。“袴”古体作“绔”,它的称谓又因形制用途不同而异。《急就篇》颜师古注:“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例顿,小者谓之校衫。袴之两股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先秦至西汉,妇女所穿之裤即袴。汉昭帝时,上官皇后下令宫人“皆为穷绔”,则是一种“绲裆袴”,自此妇女穿有裆裤才逐渐成俗。显贵以纨做袴,称为“纨袴”,这一词后来成为浪荡公子的代名词。 ☚ 绮襦 袭 ☛ 袴kù同“裤” [kù] same as“裤” [k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