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拟咏怀》 - 庾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拟咏怀》 - 庾信
庾信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梁朝宫廷文人庾肩吾之子。史称庾信早年博览群书,十五岁即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任梁简文帝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父子出入宫廷,深受宠信。侯景叛乱时,庾信任建康令,未战先奔,逃往江陵。梁元帝萧绎时,庾信奉命出使西魏。这时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杀萧绎。梁亡,庾信便被扣留在长安,不能南归。后来在西魏、北周都做过官。 《拟咏怀》是一组诗,共二十七首,是仿阮籍《咏怀》之作。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写他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本篇原列第三首,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官场怨之作。 开篇四句,诗人以率真的态度写了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以及带兵、出使均非所长的情况。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自己既没有作使臣应酬于敌国庙堂的办法,也没有带兵打仗的谋略,自己身居长安,又并不是象班超那样由于立功西域而封侯于万里之外。接着诗人用两句工整的对仗句,明写燕客思念辽水,秦人瞻望秦州,暗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诗人身为南朝的士族,羁留长安之后,阀阅观念更为浓厚,虽然在北朝“特蒙恩礼”,但他一直不忘故国旧家。这里所抒发的乡关之思,正是他因国破家亡、感伤身世的情感之流露,是仕途不得志的反映。“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是心甘情愿。写得悲愤苍凉,含蓄动人。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诗人以“鬓秋”喻年岁已老,十分形象生动。 全诗十句,开篇四句叙述自己才学情况,前两句是径言直说,后两句反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推出了自己是羁留长安的亡国之臣的新意,增强了诗的悲哀的氛围,耐人寻思,含蕴深厚。“燕客”等四句,运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燕客秦人思念家乡、娼妓质子强被聘留,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思念旧国故乡,不甘蛰居长安的思想,写得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 《拟咏怀》 - 庾信
庾信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是一组羁留北周、思念故国的抒情诗,共二十七首。内容广泛,非一时之作,是作者后期同类作品的结集。“咏怀”,用诗来抒写怀抱。西晋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拟”是模仿的意思。可是余冠英先生作了比较之后说:阮诗寄易代之感,庾诗述丧乱之哀,各有千秋,并非“拟”作。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查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所收这组诗,即为《咏怀》,并无“拟”字。这里选的一首是组诗的第七首。 开头两行写自己被西魏扣留,得不到梁朝的消息了。“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榆关:即边关,古代于边塞植榆树。这里指长安。当时南、北朝对立,梁与西魏交战,所以,长安对梁朝来说就是榆关了。绝经过:已经断绝,不可能经过了。这两行是说,我被扣留在长安,远离祖国,既听不到祖国的音讯,也见不到祖国的使者。西魏进攻梁朝,祖国到处战火纷飞。诗人心情的焦急,对祖国的挂念,尽在其中了。接着两行写被关押之处的环境氛围以及听到西魏攻进京城江陵杀死梁元帝萧绎消息后的痛苦心情。“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一听到这异国祝捷的胡笳、羌笛声,我不由得泪飞如雨,肝肠摧断了。胡笳、羌笛都是流行于塞北和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这两行妙在使用了拈连手法,胡笳的喜曲却催我落泪,羌笛的欢歌竟使我肠断,这样映衬,就将内心的苦闷、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得十分感人。 中间四行进一步写自己的哀伤。因为悲伤,我顿然消瘦,腰围更细了,以至于束腰的丝带用得更短了;“横波”指眼睛,因为国都的沦亡,我日夜哭泣,以至于损坏了眼睛。即使如此,我对祖国的离恨别绪却到底不能止息;“红颜”指少壮之年,就是忧能伤人、顿然衰老,我也毫不悔恨。“纤腰”、“束素”、“红颜”、“横波”这些词,古代一般用于描写女性体态外貌,这里用来自喻,就更含蓄、更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国都破灭的忧愁与怨恨。这四行写得十分形象,将国仇家恨表达得充分,也就更能感染读者。 最后两句表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对祖国的日夜萦怀。“枯木期填海”,自己期望返回祖国,参加复国运动,就象《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记的一样,炎帝少女溺死于东海,她恨心不已,化成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尽管毫无希望,但心志却坚定不移;又象那黄河岸边的高山一样,有一天会突然崩塌,阻断从上游冲下的咆哮洪水,尽管也毫无希望,但决不动摇。这就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执著而坚贞。这样就将对破灭的国都、奄奄一息的祖国的依恋深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痛楚而荡人心魂。 这首诗写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被扣留异国的怨苦哀愁,作者流露的国破家亡的悲凉寂寞之感,对唐代诗人杜甫以强烈感染,杜甫在庾信这类作品的影响下,在安史之乱中也写出了大批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感情深沉,朴素自然,清新幽美,用典准确。作者还十分讲究对仗,注意诗行形式的建筑美;一炼字锻词,注意到抑扬顿挫的调度,增添了全诗的音乐美。庾信确实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重要文学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