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式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式微》式微式微,(一) 天黑啦,天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故,(二) 不为主子的事故, 胡为乎中露! (三) 我哪会呀冒风露! 式微式微,天黑啦,天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躬,不为主子的贵体, 胡为乎泥中! (四) 我哪会呀陷泥里。 注 释 (一)朱熹:“式,发语辞。”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微有幽隐薆昧之意。……幽犹黝也。黝训黑。黑色亦幽暗。” (二)陈奂:“微,非也。……言非君之故。” (三)朱熹:“中露,露中也。” (四)朱熹:“泥中,言有陷溺之难。”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邶风》 这是一首有着较强反抗意识的诗歌,篇章短小如同匕首。诗人运用联章的结构形式随心而唱:天黑啦(“式”是语助词,“微”是衰微昏暗),为什么还不能回家?若不是为了主子的差事和贵体(“微”,非; “故”,事; “躬”,身体),我们哪会泡在这雨露泥水里!诗句鲜明地传达出了服役者们怨愤的心声。诗中所叙的压榨是极其野蛮残酷的。 “胡为乎中露(露中)”,说明服役者从清晨一直干到深夜,从事的是超常的劳作; “胡为乎泥中”,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是在泥水之中,条件何等的恶劣。上述这两个方面,带给服役者的痛苦是非人所能忍受的。 “不平则鸣”。本诗所抒发的正是服役者们难以遏制的怨愤之情。这种感情是强烈的、喷薄而出的,因此诗歌的表现手法用赋而不用比兴,痛快淋漓地直抒其情其事,而不加任何的渲染描绘。这种感情又是激越不平的,因而诗歌不用板滞的四言体式,而是二、三、四、五言句式的杂然成章,从而造成跌宕明快的节律,使诗人的悲愤感情得以迅疾直率地表达而出。 清人方玉润曾评述本诗:“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鲁莽读过。”(《诗经原始》)这无限义理究竟是什么呢?《毛诗序》附会史实,说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黎侯失国,事载《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来朱熹又加以申述:“旧说以为黎侯失国,而寓于卫,其臣劝之日:衰微甚矣,何不归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则以胡为而辱于此哉!”(《诗集传》)于是,黎国臣子讽劝其君返国就成为本诗的中心主旨,而“式微”一词,也就成了后世诗文中常用的“思归”或“衰落”的典故了。 《式微》式微,天快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故①,要不是官家事儿多, 胡为乎中露②! 咱哪会顶风冒露呀! 式微,天要晚啦, 式微,天快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躬,要不为老爷养贵体, 胡为乎泥中! 咱哪会趟在泥水中呀! [注释] ①微君之故:微,非,不是;君,这里指贵族统治者;故,事,这里指劳役。②中露:露水之中。 [赏析] 这首歌写的是夜幕降临时发生的事。“式”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思。“微”,通“昧”,这里指天色昏暗,夜幕降临。那么,在这夜幕降临的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诗序》认为是写黎国臣工对黎侯的劝戒。黎侯失国而寓于卫,黎国的臣子劝其君说:国势衰微得像这昏昏的暮色,我们还是回国去吧,我要不是为国君之故,何苦在此地受辱呢? 这种“臣谏于上”的讽谏之说明显与诗意不符。朱熹是个很有见解的学者,他在《诗集传》中多处否定《诗序》的臆断,探求诗的本义,唯对此诗他虽有所疑却未能澄清本旨:“此无所考,姑从《序》说。”其实,如果摆脱“温柔敦厚”诗教的偏见,这首诗的主旨是不难得出的:这是一首役夫们的怨歌。他们起早摸黑,顶风冒露,在泥水中不停地劳作,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当权者的驱使? 还不是为着老爷们贵体的安康? 役夫们用这种辛辣的问答方式,发泄着自己心中的不平,讥讽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 这首民歌采用的是“对歌”的方式。“对歌”是从《诗经》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民歌演唱方式。汉乐府中有“相和歌”,即一唱一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可以说是这种演唱方式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表现方式不但可以使诗歌在形式上显得活泼多样,而且通过问答,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其结论也更加辛辣具有讽刺意味。“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对方有意的设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是役夫们直接而干脆的回答:官府的徭役太多,不然怎么这么晚了还在顶风冒露! 接着歌手们又运用《诗经》中常用的复沓章法,把这层意思重复、强调一遍。只不过在第二章中,由“胡为乎中露”进而“胡为乎泥中”,劳作显得更为艰苦,人也显得更为疲乏,同时,对统治者的指斥也更为辛辣,由“微君之故”变为“微君之躬”,“君之躬”是指老爷们的贵体,它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魏风》中的《伐檀》,诗人在摆出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后,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辛辣的讽刺手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兮”实际上就是在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它同“微君之躬”一样,把劳动者的愤怒用辛辣的讽刺方式表现出来。 这首歌在选材上也很有特色。为了更好地表现劳役的繁多和服役者的怨苦,歌者有意选择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刻作为背景,因为这个时刻正是牛羊下山、役者归来之时,也是最能惹起征夫感慨、思妇盼归之时,《王风》中的《君子于役》就是通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暮色景象,来表现一位妇女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从而控诉统治者无休止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式微》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来表现劳役的繁重和役夫们的怨苦。昏昏的暮色与役夫们灰暗的心绪交织在一起,更好地表现了主题。应当指出的是,这种薄暮思归的题材选择和处理,给后来的诗歌、词、赋树立了一个学习和模拟的典范。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蒋捷的《贺新郎》:“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至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出色地把黄昏薄暮之景与有家难归之愁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秋思之祖”的。清代的许谣光在他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中写到:“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其实,黄昏时刻最难消遣的岂止是思妇,也还有征夫;这种遗泽后人的表现手法也不止是《君子于役》,还有与之相类的《式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