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欺(15);欲勿予,即(16)(17)秦兵之(18)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19)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20)知之?”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燕(23)。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28)。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31)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32)请罪,则幸得脱(33)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34)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35)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36)之璧,可予不(37)?”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38)?”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39)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40),宁许(41)(42)负秦曲(43)。”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44)无人,臣愿奉(45)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46)(47)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48)入秦。

秦王坐章台(49)(50)相如。相如奉璧奏(51)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52)美人(53)及左右(54),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55)(56)曰:“璧有瑕(57),请指示王。”王授(58)璧。相如因(59)持璧却立(60),倚柱,怒发上冲冠(61),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62)至赵王,赵王悉(63)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64)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65)(66)不相欺,况(67)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68)强秦之欢(69),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70)五日,使(71)臣奉璧,拜送书(72)于庭(73)。何者?严(74)大国之威以修敬(75)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76),礼节甚倨(77),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78)取璧。大王必欲急(79)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80)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81),固请(82),召有司(83)案图(8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85)予赵。

相如度(86)秦王特(87)以诈(88)佯为(89)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90)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91)九宾(92)于廷,臣乃(93)敢上(94)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95)相如广成传舍(96)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97)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98),怀其璧,从径道(99)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100)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101)以来二十余君(102),未尝有坚明约束(103)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104)赵,故令人持璧归,间(105)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106)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107)汤镬(108)。唯(109)大王与群臣孰(110)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11)。左右或(112)欲引相如去(113),秦王因(114)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115)而厚遇(116)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17)?”卒(118)廷见(119)相如,毕礼而归之(120)

相如既(121)归,赵王以为贤大夫(122),使不辱于(123)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124)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125)秦伐赵,拔(126)石城(127)。明年(128)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129)告赵王,欲与王为好(130),会于西河(131)外渑池(132)。赵王畏秦,欲毋行(133)。廉颇蔺相如计(134)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135)曰:“王行,度道里(136)会遇之礼(137)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38)。”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139),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140),请奏瑟(141)。”赵王鼓瑟。秦御史(142)(143)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144)秦声(145),请奉(146)盆缻(147)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148)相如前进(149)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150),相如请得(151)以颈血溅大王(152)矣!”左右欲刃(153)相如,相如张目叱(154)之,左右皆靡(155)。于是秦王不怿(156),为一击缻。相如顾(157)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58)。”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159)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160),终不能加胜于赵(161)。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162),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63)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64),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165)贱人(166),吾羞,不忍(167)为之下!”宣言(168)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16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170)。已而(171)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172)车避匿(173)

于是舍人相与(174)(175)曰:“臣(176)所以去(177)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178)也。今君与廉颇同列(179),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180)。且(181)庸人尚(182)羞之(183),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184),请辞去。”蔺相如固(185)止之,曰:“公(186)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87)?”曰:“不若(188)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189),独(190)畏廉将军哉?顾(191)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19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193)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94),因宾客(195)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196),不知将军(197)(198)之至此也!”

(199)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00)

【注释】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前283年。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

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郓城西南。别本多作晋阳,误。晋阳在今山西,原属赵国,非从齐国攻取得来。

③拜:授予官职。

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⑤闻:闻名,出名。

⑥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⑦缪(miào)贤:宦者令的姓名。

⑧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⑨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含有玉的石块),献给楚厉王。厉王派玉工鉴别,说是石。厉王以为他诈骗,截去他左足。武王立,他又去献璞玉,玉工仍说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文王立,卞和抱着璞玉在山中号哭。文王知道后,派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曰“和氏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变彩特征,据今地质专家考实,其产地在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处的板仓坪、阴峪海地带。今月光石与其相吻合。

⑩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11)遗(wèi):送。

(12)以:用。

(13)易:交换。

(14)徒:白白地。

(15)见欺:被欺。见,被。

(16)即:则,就。

(17)患:忧虑,担心。

(18)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使报:出使答复。

(20)何以:即“以何”。

(21)对:下对上的回答。

(22)窃计:暗中打算。窃,谦词。

(23)亡走燕:逃到燕国去。亡,逃。走,跑。

(24)止:劝阻。

(25)语(yù):告诉。

(26)会境上:在赵燕两国的边境上相会。

(27)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幸,得宠。于,表被动。

(28)结于君:同您结交。于,介词,同,跟。

(29)乃:却。

(30)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31)束君归赵:捆绑您送回赵国。束,绑缚。

(32)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33)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34)赦:免罪。

(35)宜:应该。

(36)寡人:寡德的人,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37)不(fǒu):通“否”。

(38)奈何:怎么办。

(39)曲:理亏。

(40)均之二策:衡量比较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比较。之,这。

(41)宁许:宁可。

(42)以:表目的的连词。

(43)负秦曲:使秦担负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

(44)必:倘若,假如。表假设关系。

(45)奉:同“捧”。

(46)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

(47)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48)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9)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

(50)见:召见。

(51)奏:进献。

(52)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

(53)美人:指妃嫔。

(54)左右:指侍从人员。

(55)乃:副词,就。

(56)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57)瑕(xiá):玉上的小斑点,疵病。

(58)授:交,给。

(59)因:于是。

(60)却立:倒退几步站立。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

(61)怒发上冲冠:头发因怒竖起,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这是夸张的说法。

(62)发书:写信。

(63)悉:副词,全,都。

(64)负:凭借,依仗。

(65)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布衣,平民。

(66)尚:尚且。

(67)况:何况。

(68)逆:违背,触犯。

(69)欢:欢心。

(70)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

(71)使:派遣。

(72)书:国书。

(73)庭:通“廷”,朝廷。

(74)严:尊重,形容词用作动词。

(75)修敬:表示敬慕。修,修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的倨傲态度。

(76)列观(guàn):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

(77)倨(jù):傲慢。

(78)复:又。

(79)急:逼迫。

(80)睨(nì):斜视。

(81)辞谢:婉言道歉。

(82)固请:坚决请求。

(8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

(84)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85)都:城。

(86)度(duó):估计,推测。

(87)特:只,只是,不过。

(88)诈:诡计。

(89)佯(yáng)为:假装作。

(90)共传:公认。

(91)设:安排。

(92)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史记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同“傧”。傧相即赞礼官。

(93)乃:才。

(94)上:献上。

(95)舍:动词,安置,留宿。

(96)广成传(zhuàn)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97)决负约:必定违背信约。决,必定。

(98)衣(yì)褐(hè):穿上粗麻布短衣。意思是装作平民。衣,动词,穿。

(99)径道:便道,小路。

(100)引:延请。

(101)缪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缪,同“穆”。

(102)二十余君: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103)坚明约束:坚守信约。坚、明,都作动词,坚守、恪守。约束,名词,盟约。

(104)负:辜负,对不起。

(105)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

(106)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使臣。

(107)就:动词,接近,承受。

(108)汤镬(huò):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犯人。汤,热水,开水。镬,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109)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

(110)孰:同“熟”,仔细。

(111)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惊呼的声音。嘻,动词,发出惊怪之声。

(112)或:有的。

(113)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廷加以处治)。引,牵,拉。

(114)因:就,于是。

(115)因:由此,趁势。

(116)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

(117)邪:通“耶”,表反问语气,吗。

(118)卒:终于。

(119)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

(120)归之:使之归,送相如回去。归,使动用法。

(121)既:已经。

(122)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123)于:介词,被。

(124)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125)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即赵惠文王十八年。

(126)拔:攻下,夺取。

(127)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128)明年:第二年。

(129)使使者:派遣使者。

(130)为好:和好,结好。

(131)西河:黄河以西,指今陕西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

(132)渑(miǎn)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故治与渑池水发源处南北相对,渑池在西河之南,就赵国的方位而称“外”。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前279)。

(133)欲毋(wú)行:想不去。毋,不要。

(134)计:商议。

(135)诀(jué):辞别,告别。

(136)道里:行程。

(137)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

(138)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奢望。绝,断绝,打消。秦望,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做人质,进行要挟。

(139)酣:酒喝得很畅快。

(140)好(hào)音:爱好音乐。

(141)奏瑟(sè):弹瑟。下文“鼓瑟”同。鼓,弹奏。瑟,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142)御史:战国时的史官,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143)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44)善为:擅长演奏。善,长于。为,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145)秦声:秦国乡土乐曲。

(146)奉:献。

(147)盆缻(fǒu):均为瓦器。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时,常击缻为节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148)于是:在这个时候。

(149)进:献。

(150)五步之内:言距离近。

(151)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表示态度强硬。得,能够。

(152)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

(153)刃:刀锋,此意为杀。

(154)叱:大声呵斥。

(155)靡:倒退,吓倒。

(156)怿(yì):高兴,喜悦。

(157)顾:回头。

(158)寿: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祝福。

(159)咸阳:秦国都,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160)竟酒:酒宴完毕。

(161)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胜,致胜。加,动词,致。

(162)既罢:会晤已经结束。

(163)右:上。秦汉以前,席位以左为尊,职位以右为尊。

(164)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因为能说会道立了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

(165)素:向来,本来。

(166)贱人:指相如出身微贱(指蔺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

(167)忍:忍受,甘心。

(168)宣言:对外扬言。

(169)会:碰面。

(170)争列:争位次的上下。

(171)已而:不久,过些时。

(172)引:牵,拉,引申为掉转。

(173)避匿(nì):躲避。匿,回避。

(174)相与:共同,一起。

(175)谏:下对上的劝告。

(176)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177)去:离开。

(178)高义:高尚的品德。

(179)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

(180)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

(181)且:连词,尚且,表让步假设。

(182)尚:还,也。

(183)羞之:以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之,代词,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

(184)不肖:不才。

(185)固:一再,坚决。

(186)公:敬称对方之词。

(187)孰与秦王: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孰与,意为“何如”。比……怎么样。孰,谁,哪一个。

(188)不若:不如。

(189)驽(nú):劣马,比喻庸碌无能。

(190)独:难道。

(191)顾:但是。

(192)不俱生:不共存,谓必有一死。

(19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即“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194)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责罚。荆,灌木名,古代常用其枝条做成刑杖。

(195)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因,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

(196)鄙贱之人:鄙陋卑贱的人,自责之词。

(197)将军:当时上卿职兼将相,故蔺相如也可称将军。

(198)宽:宽容。

(199)卒:终于。

(200)刎(wěn)颈之交:即生死之交。刎颈,割头。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袒露身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幸运得很,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起到那里止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上殿,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凭着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面面相觑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

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给秦国那块和氏璧。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愿意与赵王和好,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跟随着。廉颇送到边境上,同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来回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弹了弹瑟。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盆缻,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着双眼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人都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赵王就回到本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几句言辞立了点功,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忍受位居其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位次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

这时,相如的门客都对他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只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怕他躲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像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字数:1145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9-36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 “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 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以刎颈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幾,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 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 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 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 “可救不?”对曰: “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 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 “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 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夫去 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 “内之!”许历曰: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 “请受令!”许历曰: “请就𫔥质之诛!”赵奢曰: “胥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 “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 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王曰: “何以?”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 之谋,曰: “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 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 “客退矣!”客曰: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 “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 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 破燕军,杀剧辛〔51〕。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52〕 于武遂城,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53〕,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54〕。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55〕,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56〕,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57〕 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蔥,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58〕。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注〕 ① 赵惠文王十六年: 公元前283年。 ② 阳晋: 齐邑,故址在今山东郓城西。 ③ 宦者令: 宫中宦官的首领。舍人: 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 ④ 楚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琢玉的匠人都说是石头,王以为诳,先后断去其左右脚。文王立,卞和抱璞哭于山中,王使琢玉的匠人剖璞,得宝玉,因命为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篇》。 ⑤ 章台: 秦离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渭水南岸。 ⑥ “严大国”句: 敬畏大国的威严而表明尊敬的心情。 ⑦ 列观: 一般的台观,不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里指章台。 ⑧ 有司: 职有专司的官吏。案图: 依照地图。 ⑨ 设九宾于廷: 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上殿。 ⑩ 广成传: 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⑪ 径道: 小路。 ⑫缪公: 缪,同“穆”。穆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⑬ 坚明约束: 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 ⑭ 镬: 大锅。 ⑮ 嘻: 这里指苦笑声。 ⑯ 上大夫: 古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大夫,分上、中、下三等。⑰ 石城: 赵邑名,故城在今河南林县西南。 ⑱ 渑池: 古城名,一作黾池,因南有黾池得名,在今河南渑池西。 ⑲ 盆缻: 盛酒的瓦器,秦人敲击作为唱歌的节拍。 ⑳ 右: 这里指上位。 ㉑ “公之视”句: 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 ㉒ 负荆: 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打,古代表示认错服罪。 ㉓ 幾: 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㉔ 防陵: 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南。安阳: 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东南。 ㉕ 平邑: 赵邑名,在今河南南乐东北平邑村。 ㉖ 阏与: 战国时韩邑,后属赵;故城在今山西和顺西北。 ㉗ 平原君: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因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西北),故称为平原君。 ㉘ 乐乘: 赵将,曾因功封为武襄君。 ㉙ 武安: 赵邑,故城在今河北武安。 ㉚ 鼓噪: 击鼓呐喊。勒兵: 治军。此指操练人马。 ㉛ 坚壁: 坚守营垒。 ㉜ 去: 离开。 ㉝ 卷甲而趋之: 脱下铠甲轻装奔袭敌人。 ㉞ 胥后令邯郸: 等待邯郸随后来的命令。胥,同“须”,等待。赵奢既赞赏许历的进谏,又不便改变其军令,故用缓词,说等待日后凯旋邯郸,由赵王发落。 ㉟ 解而走: 被打散逃跑。 ㊱ 马服君: 以马服山为赵奢封号。马服山在今邯郸西北。 ㊲ 国尉: 官名,职位仅次于将军。 ㊳ 长平: 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㊴ 胶柱而鼓瑟: 柱为琴瑟上支弦的小木。鼓瑟成调,先须转柱调弦,若胶柱则不能定音,就弹不成曲调了。比喻赵括死读兵书,不会活用。 ㊵ 栗腹: 时为燕相。曾鼓动燕王乘危伐赵,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 ㊶ 鄗(hào 浩): 赵邑,在今河北柏乡北。 ㊷ 尉文: 邑名,在赵国西北境,今地不详。 ㊸ 繁阳: 魏邑,在今河南内黄东北。 ㊹ 武遂: 燕邑,在今河北徐水。方城: 燕邑,在今河北固安南。 ㊺ 寿春: 楚地,即今安徽寿县。㊻ 代: 古国名,战国时其地属赵国。雁门: 赵郡名,在今山西西北一带。 ㊼ 百金之士: 曾荣获百金赏赐的勇士。 ㊽ 襜(dān 丹)褴: 当时少数民族所建国名,在代国的北面。㊾ 赵悼襄王元年: 公元前244年。 ㊿ 庞煖: 赵将,素与剧辛交好。剧辛为燕伐赵,被他所杀。 〔51〕 剧辛: 赵人,后仕燕为将。 〔52〕 扈辄: 赵将。 〔53〕 宜安: 赵邑,在今河北藁城西南。 〔54〕 桓齮(yǐ 椅): 秦将,曾杀扈辄。 〔55〕 番(pān 潘)吾: 赵邑,在今河北平山南。 〔56〕 赵王迁七年: 公元前229年。 〔57〕 司马尚: 赵将,时与李牧同御王翦。李牧死,被罢黜废免。 〔58〕 “知死”三句: 知道自己将死而泰然处之,必定是大勇之人。死并非难事,难的是从容地对待死。

本篇合传与附传兼备,以写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附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通过这五人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若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

全文主要写了四个有名的故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及“长平之战”。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藉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一事不见于《战国策》,司马迁当另有所据。整段文字写来紧凑有力,情景细腻逼真。喜怒见于色,须眉见于形,可谓理明而辞畅。短短的数语,就将紧张、危险的场面,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禁使人由其文而想见其人,设想其事。其中尤以持璧睨柱一段最为精彩。接下来写秦王斋戒后相如徒手晋见,及今读之,犹不禁让人为之捏一把冷汗。但作者行文却从容不迫,由相如的一席话立刻将紧张的局势化为轻松,干戈化为玉帛,最后“毕礼而归之”。写来入情入理,不着痕迹;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时觉有一段激越悠扬的乐音回荡在心灵深处。“渑池之会”的情景则如戏,如电影。这一段文字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那紧张危险、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历如在目前;那舌剑唇枪、互不相让的口战,仿佛就在耳旁。在这里,描写的已不是宴饮的好会,而是两国人才、智慧、勇气的决斗,是一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笔生动而富于戏剧性地刻画了蔺相如灵活机智,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行文紧张刺激,历历如见。在“廉蔺交欢”中,廉颇才开始正式登场。在这里,作者的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在当时,廉颇以百战功勋,国家重臣,齿德兼隆的身分,向蔺相如这位后起之秀负荆请罪,可知作者突出表现的是廉颇之勇气,用笔实胜过对蔺相如之宽容的刻画,廉颇性格中真率、憨直的一面也跃然纸上。“长平之战”着重于成败之由、得失之故。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君主能否知人善任,关系到一个国家兴亡。宋代洪迈说: “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容斋随笔》卷二)长平之战的教训是惨痛的,但赵国君主仍不引以为戒,依然偏听偏信,终使廉颇报国无门,客死异邦;李牧蒙受冤屈,惨遭刑戮。赵王自断手足,自毁长城,其国不灭,难矣!

司马迁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他写蔺相如,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重要情节表现蔺相如的智勇。这三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之间的矛盾。第一个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促成了蔺相如得以表现他的大智大勇,使赵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自己的地位也由一个普通门客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样,秦赵两国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构成了将相之间矛盾的前因,随秦赵矛盾的暂时缓和,廉蔺之间的矛盾突出了。但主要矛盾的始终存在,蔺相如的高瞻远瞩及廉颇的刚直敦厚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终于得以消解。司马迁就在这两个矛盾的展开中完成了他理想中典型的儒家将相的形象塑造。其次,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性格,这种区别也只有在对比中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如蔺相如对强秦的英勇无畏与对廉颇的谦让退避;廉颇对蔺相如的前倨与后恭;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与秦王的色厉内荏;赵奢用兵之明与赵括纸上谈兵;众人对赵括的明察与赵王对赵括的不察……这些对比,就像画家用了鲜明的色彩一样,使人的感观出现强烈的反差,作者所要表现的形象就强烈地留在读者的脑海里了。

另外,司马迁也是塑造典型的大师。他笔下的每一个传记都有一个生命,他所有的素材都为之而组织。他尽可能去创造、去维护、去发扬这一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可谓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他总是选取最好的镜头,捕捉最完美的瞬间。在同一景色里,他会为他们拍合影,但更多的是特写。他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重心,由于这重心而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完整。在这种意味上,他又是一个卓越的肖像画家,也是一个优异的雕刻家。同时,他也像一个大音乐家一样,在他的作品里奏着独有的旋律。而这旋律,使他的文章有着无比的韵味。在他精心谱写的旋律的起承转合处,可以强烈地体会到司马迁对结构是何等地惨淡经营而又挥洒自如,匠心独运。在本文所写的众人中,廉颇为赵国宿将,而死于最后。故行文以廉颇为经,以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为纬,对这些人的记述详备,而对廉颇反而简略。于此最见司马迁意匠之妙。在叙次诸人时,又以廉颇缨络其间,前后一线相承,不致散漫。李牧最晚出,而死于廉颇之后,故司马迁先安排李牧与廉颇事迹相关之处,再详细叙李牧之事,中间再次点出廉颇,尽得参差之法。在这里,司马迁为增加文字结构之美,已把廉颇作为一种重复的事项,让他的出现就像一种旋律,又像建筑长廊中的列柱似的,构成一种连绵回环的气势。在文章的末尾,太史公的评又留有独特的余韵,令人读后掩卷深思。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司马迁不仅构筑了结构宏大的《史记》纪传体例,而且在结构的每一细节上他更是精雕细刻,极尽巧匠之能事。

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事,还是对话,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其叙事语言奇而韵。所谓奇,就是自秦文的矫健而变为疏荡淡远;所谓韵,就是经楚辞的洗礼,使疏荡处不流于偏枯躁急。其对话语言极为贴切与传神,起到叙事语言所无法替代与企及的功效。整篇文字笔酣墨饱,神完气足,令人把玩不已!

字数:8769
安平秋,李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 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①。赵惠文王十六年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③之,取阳晋④,拜⑤为上卿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⑧缪贤舍人⑨。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⑩。秦昭王(11)闻之,使人遗(12)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14)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计(19)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20),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21)计欲亡走(22)燕。臣舍人相如止(23)臣曰:‘君何以(24)知(25)燕王?’臣语(26)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7),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28)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9),故燕王欲结于君(30)。今君乃(31)亡赵走燕(32),燕畏赵,其势(33)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34)请罪,则幸(35)得脱(36)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37)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38)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9)?”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40)?”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41)赵不许,曲(42)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43)之(44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5)。”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46)无人,臣愿奉(47)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48)完(49)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50)入秦。

秦王坐章台(51)见相如。相如奉璧奏(52)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53),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54)赵城,乃前(55)曰:“璧有瑕,请指示王(56)。”王授璧。相如因(57)持璧却(58)立,倚柱,怒发上冲冠(59),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60)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61)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62)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63)以一璧之故逆(64)强秦之欢(65),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66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67)。何者?严(68)大国(69)之威以修敬(70)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71),礼节甚倨(72),得璧,传之美人,以(73)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74),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75)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76)柱,欲以击柱(7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78)谢(79)。固请,召有司(81)案(82)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83)以诈(84)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85)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86九)宾(87)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88)相如广成传舍(8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90),怀其璧,从径道(91)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92)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93)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94)约束(95)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96)而负(97)赵,故令人持璧归,间(98)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99)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1]以秦之[2]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3],臣请就汤镬[3]。唯[5]大王与群臣孰[6]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7]。左右或欲引[8]相如去,秦王因曰:“今[9]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10]而厚遇因[11]之,使归赵[1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3]?卒[14]廷[15]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16]贤大夫,使不辱于[17]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18]。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19]。

其后[20]秦伐赵,拔石城[21]。明年[22]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23],会于西河[24]外渑池[25]。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25]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26]。”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27]。

秦王饮酒酣[28],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29]。”赵王鼓[30]瑟。秦御史[31]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32]秦王,以相娱乐[33]。”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34]缶,因[35]跪请秦王[36]。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37]矣!”左右欲刃[38]相如,相如张目[39]叱之,左右皆靡[40]。于是秦王不怿[41],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42]。”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43]为赵王寿。”秦王竟酒[44],终不能加胜[45]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46]。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47]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48],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49]贱人[50],吾羞,不忍[51]为之下!” [52]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53]。相如每朝时,常[54]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55],已而[56]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57]车避匿。

于是[58]舍人相与[59]谏曰:“臣[60]所以[61]去[62]亲戚[63]而事[64]君者,徒慕君之高义[65]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66]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67]。且[68]庸人[69]尚羞[70]之,况于将相[71]乎!臣等不肖[72],请辞去。”蔺相如固[73]止[74]之,曰:“公之[75]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6]?”曰:“不若[77]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78],独[79]畏廉将军哉?顾[80]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81]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82]两虎共[83]斗,其势不俱生[8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85]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86],因宾客[87]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88]贱[89]之人,不知将军宽之[90]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91]。

[注 释]

①……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译为“……是……”。②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的第七个君主,名何。③破:石头开裂,引申为破开,再引申为打败。④阳晋:地名,在今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⑤拜:授与官职,⑥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⑦闻:闻名。⑧宦者令:宦官的头目。⑨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中常养着一些食客为自己效劳。⑩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一块宝玉,用来雕琢成的璧叫和氏璧。(11)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公元前306年一251年。(12)遗(wèi):送给。(13)易:换。(14)可予(yǔ)不(fǒu):可以给他吗。予,同“与”,给予。不,同“否”。(15)徒见欺:白白地被骗。见,被。徒,徒然。(16)即:则,可译为“又”。(17)患:担心。(18)之:取消“秦兵来”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患”的宾语。(19)计:主意,对策。(20)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即“可使报秦之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21)窃:谦词。私自,私下。(22)亡走:逃跑。(23)止:使动词,使……停止,制止。(2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25)知:了解。(26)语(yù):告诉。后面省略宾语“之(代相如)。” (27)会境上:“会于境上”的省略。“于境上”译时需移至动词“会”前。(28)夫(fú):发语词,引发下面的议论。(29)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爱。于,被。(30)结于君:状语后置,同您结交。于,同。(31)乃:却。(32)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33)其势:作状语,可译为“看那情势”。其,那。势,情势。(34)肉袒(tǎn)伏斧质:脱去上衣,趴在铁砧上。肉袒,赤裸上身。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铁砧。(35)幸:庶几,兴许。(36)脱,解脱,免除刑罚。(37)幸:表敬副词,有幸,幸亏。(38)宜:应该。这里可译为语气和缓的“看来”。“召见”后省略宾语“之(代相如)”。(39)不:同“否”。(40)奈何:如何,怎么办。(41)而:连词,如果。(42)曲:理亏,错误。(43)均:衡量,比较。(44)之:此。(45)负秦曲: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负。使动用法,使……担当。(46)必:用在假设推论的句子中是“假如一定”、“如果确实”的意思。(47)奉:同“捧”。(48)请:副词,且,将。(49)完: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完整。(50)西:名词作状语,往西。(51)坐章台:“坐于章台”的省略。章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旧城西南角。(52)奏:进献。(53)以示美人及左右:“以之示美人及左右”的省略。示,给……看。美人,宫中女官,指嫔(pín)妃等。(54)偿:酬报。(55)前:名词用如动词,上前。(56)请指示王:请让我指给大王您看。指,用手指。示,给……看。(57)因:顺势,趁手。(58)却:动词,后退。(59)怒发上冲冠;头发竖起来顶起了帽子,夸张地形容愤怒的样子。(60)悉:全。(61)负:仗恃。(62)布衣:指平民百性。古时老百姓只能穿布衣。(63)且:表议论的进层,相当于“再说”。(64)逆:违背,触犯。(65)欢:欢心,友好感情。(66)斋戒:古代人在祭祀或举行大礼以前,先要洗澡,换衣,住洁净的地方,不吃荤、酒,不同外界来往,专心专意,以为这样虔诚可通神明,叫斋戒。(67)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68)严:形容词用如动词,尊重。(69)大国:贵国。大,敬词。(70)修敬:表示敬意。修,整饬,这里指显示。(71)见臣列观(guàn):“见臣于列观”的省略。列观,一般的宫殿楼台,不是接见使节的正殿,列,众,引申为一般的。观,楼台。(72)倨(jù):傲慢,怠慢。(73)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74)邑:小城市,泛指城镇。(75)急:使动词,使……急。(76)睨(nì):斜视。(77)欲以击柱:“欲以之击柱 ”的省略。之,代“璧”。(78)辞:名词作状语,用委婉的话。(79)谢:道歉。(80)固请:恳求。“固请”后省“勿撞”。(8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关官吏为有司。(82)案:同“按”,察看。(83)特:只,不过。(84)以诈:用欺骗手段。(85)共传:共同传诵,公认。(86)设:设置,这里指“举行”。(87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国君在迎接国宾时按名位等级所设的九种不同礼节。相如是赵王的特使,应受最高级别的礼遇,以维护赵国的尊严。(88)舍:名词用如动词,安置住宿。(89)传(zhuàn)舍:招待宾客的馆舍。[90]衣(yì)褐:穿上粗布衣服,即“化装成老百姓”。衣,动词,穿。褐,粗布。(91)径道:便道,小路。(92)引:接引,延请。(93)缪(mù)公:就是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缪,同“穆”。(94)坚明: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坚守,使……明确,可译为恪守。(95)约束:名词,盟约。(96)见欺于王:见……于……:表被动的句式。见,被。(97)负:对不起。(98)间:从小路走,潜行。(99一)介:一个。含有藐小微贱的意味。[1]今:如果。[2]之:取消“秦强”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以”的宾语。[3]当诛:判死罪。当,判罪。[4]就汤镬(huò):受汤镬之刑。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人。就,动词.接近,引申为接受。汤,开水。镬,:煮食物的大锅。[5]唯:句首助词,表希望语气。[6]孰,同“熟”,仔细。[7]相视而嘻:面面相觑,发出一阵嘻嘻声。嘻,象声词用如动词。[8]引:拉,拽。[9]今:如果。[10]因:乘便。[11]厚遇:优厚地招待。[12]使归赵:“使之归赵 ”的省略。之,指相如。[13]邪(yé):同“耶”,吗。[14]卒:终于。[15]廷:名词作状语,在正殿。[16]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认为。之,他。[17]于:被,受。[18]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19]亦……亦;并列复句中的关联词。可译为“……也……”或“既……,也……”。[20]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即赵惠文王十八年。其,这,指“完璧归赵”一事。[21]石城:地名,在今河南林县西南。[22]明年:第二年。[23]为好:修复友好关系。为,恢复。好,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友好关系。[24]西河外渑(miǎn)池: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一段为西河,在秦晋之间。渑池,地名,今河南省渑池县,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25]诀;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这里指辞别。[26]秦望:指秦可能有扣留赵王作人质而要挟赵国的打算。[27]会渑池:“会于渑池”的省略。[28]酣:饮酒尽兴。[29]瑟:乐器名,形状像琴。[30]鼓:动词,弹奏。[31]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称“御史”。[32]缶(fǒu):盛酒的陶器。秦人歌唱时,常击缶为节拍,所以相如说击缶是“秦声”。[33]以相娱乐:“以之相娱乐”的省略,以之,借此。[34]前进:上前进献。前,动词,上前。进,献。[35]因:就势。[36]请秦王:“秦王”后省略“击缶”。[37]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意思就是要和秦王拚命。以,拿。[38]刃:刀刃,这里以刃代刀(以部分代全体),活用如动词,指用刀砍。[39]张目:睁大眼睛。[40]靡(mǐ):退却。[41]怿(yì):高兴,喜悦。[42]为……寿:祝酒。古时向尊长进酒时祝他长寿,所以叫“为寿”。[43]咸阳:秦国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44]竟酒:到酒席完毕。竟 ,毕。酒,这里指酒席。[45]加胜:胜过,压倒,占上风。[46]右:上。秦汉以前,位次的排列以右为尊。[47]野:名词作状语,在旷野。[48]以口舌为劳:凭言辞立下的功劳。口舌,借指言辞、口才。[49]素:平常,本来。[50]贱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51]忍:甘心。[52]宣言:扬言,传言。[53]与会:“与会之”的省略。[54]常:长,老是。[55]争列:意思是蔺相如不想在上朝时,因自己位置排在廉颇前面而使廉颇难堪。列,位次的先后。[56]已而:不久。[57]引:退,调转头。[58]是:这时。[59]相与:一齐。[60]臣:秦汉以前对自己的谦称。[61]所以:……的原因。[62]去:离开。[63]亲戚:上古特指父母。[64]事:动词,侍奉。[65]义:品德。[66]宣:传播。[67]殊甚:太过分。殊,太。甚,过分。[68]且:连词,即使。[69]庸人:普通人。[70]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认为……是可羞的。[71]将相:指蔺相如,当时上卿兼任将相,也称将军。[72]不肖:不才,不好。[73]固:坚决。[74]止:使动用法,使……止,阻止,这里指挽留。[75]之:舒缓语气的助词,可不译。[76]廉将军孰与秦王:意为“廉将军与秦王孰(厉害)”。孰,谁。[77] “不若”前省“廉将军”,后省“秦王”。[78]驽(nǔ):劣马。比喻愚劣无能。[79]独:难道。[80]顾:但,只不过。[81]于:对。[82]今:如。[83]共:同,在一起。[84]俱生:共存。[85]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即“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先,意谓性动词,以……为先。后,意谓性动词,以……为后。[86]负荆:就是背着荆条,表示认错,请求责罚。荆,灌木名,古代常用它的枝条作刑杖。[87]因宾客:由门客作引导。因,由,通过。[88]鄙:浅陋。[89]贱:卑下。[90]之:乃,竟然。[91]刎(wěn)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头。交,交情,引申为挚友。

[译 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因为勇敢善战而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曾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那块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玉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要(把玉壁)给秦王(吧),秦国的城池只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要不给(吧),又担心秦国的军队来(攻打)。对策定不下来,要找一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王的人,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根据什么了解他能出使呢?”(缪贤)回答道:“我曾经犯过罪,暗地里打算逃奔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劝阻我道:‘您凭什么了解燕王(会收留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赵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晤,燕王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交个朋友。’凭这点(我)知道他(会收留我的),所以想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那时您又受到赵王的宠爱,所以燕王想同您结识。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看那情势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自己打着赤膊伏在斧砧上(向赵王)请罪,那或许侥幸能得到赵王的赦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您也终于宽恕了我。我私下里认为这个人是位勇士,(又)有智谋,我看可以派遣。”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道:“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我的玉璧,可以给他不?”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要是)拿走了我的玉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呢?”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换玉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玉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权衡这两种办法,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而让他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秦国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去出使。(如果)城池给了赵国,那么玉璧就留在秦国;(如果)城池没给(赵国),我将让玉璧完好地归还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带着和氏璧往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便殿)章台宫召见相如。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嫔妃和左右的侍臣们观赏,嫔妃和侍从们都欢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偿付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这块)玉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秦王把璧递给了相如,相如就势拿过玉璧,退后几步站定,(他)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都根根直立(似乎要)把帽子顶了起来。对秦王说:“大王您希望得到这块璧,派人送信到赵王那里,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仗恃它强大,用假话来换取玉璧,(答应)偿付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议定不打算把玉璧给秦国。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能互相欺骗,何况是堂堂的大国呢?再说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有伤强大的秦国(和我国)的友情,(也是)不值得的。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并)让我捧着玉璧,(亲自)在正殿上行过叩拜大礼后,才送出国书。为什么这样做呢?为的是尊重贵国的威严,表示(敝国的)敬意呀。现在我到了(贵国),大王您只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上又很傲慢,拿到玉璧后,(随便地)传给嫔妃们看,以此戏弄我。我看您没有把城池偿付给赵国的诚意,所以我又把玉璧要了回来。大王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现在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相如手拿玉璧,(眼睛)斜视着柱子,要用璧去撞柱子。秦王恐怕他撞碎了玉璧,只好婉言道歉,一再请求他(不要生气),(连忙)召来主管版图的官员查看地图,指点着(说)从这到那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

相如揣摩秦王不过是用诡计假装给赵国城池,实际上是不可能到手的,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至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正殿上举行“九宾”的大典,我才敢献璧。”秦王估量这事毕竟不能靠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并)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相如心想秦王即使斋戒了,必定违背诺言不肯偿付城池的。于是让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玉璧,从小路逃走,把玉璧送回到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就在正殿上举行了“九宾”的大礼,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了(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恪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以致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已经从小道回到了赵国。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只要)您派一个小小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会(再)把璧送来。如果凭着秦国的强大,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大王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要判死罪的,那就让我受烹刑吧!希望大王您与大臣们仔细商议商议这件事吧!”

秦王同群臣大眼瞪小眼,“嘻嘻”苦笑。左右的人有的想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见事已如此)于是说:“现在(即使)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玉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交情。不如趁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正殿接见了相如,完成了礼仪后送他回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大夫,出使诸侯大国能不受欺辱,任命相如做上大夫。

(后来)秦国既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终究没有把玉璧给秦国。

(在)那以后,秦国(曾)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同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举行会谈。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弱小又胆怯。”赵王于是决定去,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上,同赵王告别说:“(这次)您出行,(我)估计从启程赴会一直到会见的礼节完毕,(再加上)回来,(总共)不会超过三十天。三十天不回来,就请求立太子为王,好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同秦王在渑池相会。

(在会见宴会上),秦王饮酒喝得正高兴,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弹了瑟,秦国的御史走上前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同赵王一起宴饮,吩咐赵王弹瑟。”蔺相如(见了)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乡土音乐。请允许我献(一只)陶盆给秦王(敲击),借此来互相娱乐。”秦王很生气,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献上(一只)陶盆,就势跪着请秦王(敲)。秦王不肯敲。相如说:“(如果不敲),在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请求能够把我脖子里的热血溅到大王您的身上了!”左右侍从想用刀砍相如,相如圆睁怒眼,大声地喝斥他们,侍从们都吓得直往后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下陶盆。相如回过头把赵国的御史召来(让他)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了陶盆。”秦王的群臣又起哄道:“请把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酒。”蔺相如也(回敬)道:“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给赵王祝酒。”

秦王直到酒筵完毕,也没能占到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大规模地(在边境上)部署了军队来防备秦军,(因此)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会见)结束后,(赵王)回国,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与他上卿的官职,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打城池,野战杀敌的大功,可是蔺相如不过凭着一张嘴立下的功劳,职位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是出身卑贱的人,我觉得脸上不好看,不甘心在他之下。”公开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要侮辱他。”相如听到了,不肯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总是推托有病,不愿同廉颇去争座次的先后。不久,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相如就掉转马车躲藏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相如的门客一齐向他提出意见,说:“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来服侍您,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啊。如今您同廉颇地位相当,廉将军公开地说(您些)不堪入耳的话,可是您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即使是一般的人尚且认为这种表现是可羞的,何况对于您这个出将入相的人呢!我们无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再三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比起秦王来谁(厉害)呢?”(大家)说:“(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啊!”相如说:“在秦王那样的威压下,我蔺相如还敢在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没能耐,难道就怕廉将军吗?只不过我想,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两人在啊。如果两虎在一起争斗,那势必不能共存。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啊!”

廉颇听到这事,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由(蔺相如的)门客领(他)到相如府上去赔礼道歉,说:“(我这个)目光短浅卑下的人,没想到将军宽宏大量到这种程度啊!”

(他们)终于彼此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挚友。

[鉴 赏]

本文是《史记》中在矛盾冲突中描写人物反映历史事件的名篇。文章通过“完璧归赵”、 “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桩典型的事件,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出身卑微,机智勇敢。在对秦王的斗争中,他勇担重任,智胜强秦;而对待与自己争列的廉颇却能不计私怨,再三忍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呢,以勇气闻于诸侯,忠心耿耿,坦率真诚,勇于改过。

文章在人物的塑造上为后学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值得记取的是要把人物放到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写。疾风知劲草,磨难识英豪,狂风大浪里方显得出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本色。蔺相如本一介舍人,却在强秦索璧,君臣无奈之际,脱颖而出,分析形势,权衡曲直,自告奋勇,奉璧出使。他那超群的见识、惊人的智慧、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有如一道灿烂的星光,划破了夜空。到秦国以后,蔺相如及时识破秦王的狡诈,略施小计,完璧归赵之后,廷叱秦王,当面揭露其背信弃义的惯伎,坦然“请就汤镬”,他的大智大勇和浩然正气又怎能不让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读至此而心向往之?对外如此,对内何如?作者又把他放到与廉颇的激烈矛盾冲突之中。为了“争列”,老廉颇以战功自居,说蔺相如“本贱人”,“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公开扬言要当众侮辱相如。而相如却为了避免与廉将军发生冲突,一再忍让,这位在虎狼之秦敢于廷叱八面威风的秦王的英雄人物,竟然被自己的左右误认为是胆小怕事,任人欺辱的庸人。正是在矛盾冲突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蔺相如才道出了自己的胸襟,点明退让的根由,展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霎时间,在人们的面前一座道德的高峰矗起,在仰望之余,崇敬之情怎不油然而生。

字数:11000

[作者及作品简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请参看《陈涉世家》“作者及作品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还记述有赵奢和李牧的事迹,本文未选入。

司马迁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4) 缪贤舍人(5)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闻之,使人遗(8)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9);欲勿予,即(10)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11),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 “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3),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14)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15)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16)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7)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18),宁许以负秦曲(19)。”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20),臣愿奉(21)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23)见相如,相如奉璧奏(24)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25)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26),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27)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8),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29),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30)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1),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32)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3)。何者?严(34)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35),礼节甚倨(36);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37)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38)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39),固请(40),召有司案图(4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42)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43)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44)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45)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46)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47)怀其璧,从径道(48)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49) 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50)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1)。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52)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3)。唯(54)大王与群臣孰(55)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5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57),秦王因(58)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59),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0)?”卒(61)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62),拜相如为上大夫(63)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64)秦伐赵,拔石城(65)。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66)外渑池(67)。赵王畏秦,欲毋行(68)。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69)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70),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71),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72)。”赵王鼓瑟。秦御史(73)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74),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75)矣! ”左右欲刃(76)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77)。于是秦王不怿(78),为一击缻。相如顾(79)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曰,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80)。”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81)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82),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83)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84),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85),吾羞,不忍为之下(86)!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87)。已而(88)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89)者,徒慕君之高义(90)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91),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2)?”曰: “不若(93)也。”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94),独畏廉将军哉? 顾(95)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96),因宾客(97)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98) 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99)

〔注释〕(1)赵惠文王十六年: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名何,赵武灵王的儿子。(2)阳晋: 地名,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3)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级的官。(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5)舍人: 门下的客人。(6)和氏璧: 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相传卞和在山里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不认识是玉,以为卞和欺君,就砍断他的左脚。武王即位以后,他又献给武王,武王也以为他欺君,又砍断他的右脚。等到文王即位,他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 我不是因为断了双脚而悲哀,我悲哀的是宝玉被人认做石头,忠贞的人被人认做说谎者。文王使人把璞玉外层的石质凿去,果然是块宝玉。这块宝玉后称为 “和氏璧” 。(7)秦昭王: 就是秦昭襄王。(8)遗(wei): 送给。(9)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见: 被,受。(10)即: 则,就。(11)可使报秦者: 可以为使臣去答复秦国的。(12)窃计欲亡走燕: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13)境上: 指赵国边境上。(14)幸: 得宠。(15)束:绑缚。(16)肉袒伏斧质: 赤身伏在斧质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 也写作“锧” ,铁砧。(17)曲: 理亏。(18)均之二策: 比较这两个对策。(19)宁许以负秦曲: 宁可答应将璧给秦国,使它负理亏的责任。(20)王必无人:大王果真没有人的话。(21)奉: 捧。(22)完璧归赵: 把璧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23)章台: 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24)奏: 献给。(25)美人: 指秦王的妃子和宫女。左右:指左右侍从人员。(26)瑕(xia):玉石上的斑点。(27)却: 退。(28)怒发上冲冠: 愤怒得头发直竖,好象冲动了帽子。形容暴怒的样子。(29)负其强: 凭借着它的强大。负: 凭借,倚仗。(30)布衣之交:普通人交朋友。(31)逆强秦之欢: 触怒强秦的感情。逆: 拂逆,伤害。(32)斋戒: 古时候举行祭祀,主祭的人先要斋戒,住在清净的房子里,不同外人往来,诚心诚意准备敬神。(33)拜送书于庭: (赵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国书。拜: 叩头。庭: 同“廷” ,国君听政的朝堂。(34)严:尊重。(35)列观(guan ): 一般的宫殿(不是正殿),指章台。观: 建筑物的一种。(36)倨(ju): 傲慢。(37)急: 逼迫。(38)睨(ni): 斜视。(39)辞谢: 婉言道歉。(40)固请: 坚决请求。(41)召有司案图: 召唤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有司: 官吏的通称。(42)都:城。(43)特: 只。(44)天下所共传宝: 大家公认的宝物。(45)九宾:也称“九仪” ,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傧相依次传呼接引上殿。(46)舍相如广成传舍: 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前一个“舍”字作“安置”讲,动词。传舍: 招待宾客的馆舍。广成传舍: 宾馆名。(47)从者衣褐: 随从的人穿着粗布便衣(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衣:这里是动词,穿。(48)径道: 便道。(49)缪公: 即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 同 “穆” 。(50)坚明约束: 坚守信约。(51)间(jian):便道。(52)一介之使: 一个使者。一介: 一个。(53)就汤镬(huo):受汤镬之刑。汤镬: 古代酷刑之一,用滚汤烹煮被认为犯死罪的人。镬:无足的大鼎。(54)唯: 表示 “希望” 的语气助词。(55)孰: 这里同“熟” ,仔细。(56)嘻: 表示又惊又怒的感情的声音。这里作动词用。(57)引相如去: 拉相如去(处死)。(58)因: 就,于是。(59)因而厚遇之: 就此好好地招待他。(60)邪: 同 “耶” ,表示疑问。(61)卒: 终于。(62)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诸侯之国,能不受欺辱。(63)上大夫:比卿低一级的官。(64)其后: 指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65)拔: 攻取。石城: 在现在河南省林县西南。(66)西河: 在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67)渑(mian)池: 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境。(68)欲毋行:想不去。(69)诀(jue): 告别。(7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估计从在路上行走一直到会见的礼节完毕。(71)酣(han): 饮酒到高兴的时候。(72)奏瑟(se): 弹瑟。下文的“鼓瑟”意思相同。瑟:乐器名,似琴。(73)御史: 战国时,史官称“御史” 。(74)请奉盆缻(fou)秦王: 请献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盆缻)。缻:同“缶” ,盛酒浆的瓦器。秦人唱歌时,击缶为节奏。(75)以颈血溅大王:把头颈里的血溅在你的身上。(76)刃: 用刀刺,这里作动词用。(77)靡(mi): 退却。(78 )怿(yi):高兴,喜悦。(79)顾: 回头。(80)为秦王寿: 献给秦王做贺礼。(81)咸阳:秦国的都城,旧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82)竟酒:酒筵完毕。竟:完毕。(83)右: 上。古时以右为上。(84)徒以口舌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85)素贱人:本来是出身卑贱的人。指相如出身于宦者令的舍人。(86)不忍为之下:不愿自己的职位在他以下。(87)争列:争地位的先后。(88)已而: 过了些时候。(89)去: 离开。君:这里指蔺相如。(90)高义:崇高的品德。(91)不肖:不才。(92)孰与:“哪个”(厉害)。(93)不若: 比不上。(94)驽: 无能。(95)顾:但。(96)肉袒负荆: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认错赔罪。荆:荆条,打人的鞭子。(97)因宾客:借着宾客作引导。宾客:指门下的客人。(98)将军: 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称相如为将军。(99)刎(wen)颈之交: 誓死不变的朋友。刎: 割。

〔鉴赏〕《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 “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除廉、蔺事迹外,还记述了赵奢、赵括、李牧等的事迹。这里所节选的是原文中最主要的部分。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全文由三大段构成,它们分别记叙了三个有名的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文章从简介廉、蔺二人的身世入手。因为廉颇的事迹主要在后面,所以极概括地叙述了他战功之后,笔锋即转到蔺相如身上去。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一般说赵国外交上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过问。可是赵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难住了,大家都没有主意,在这矛盾尖锐的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的。蔺相如入秦后,经历了两个回合的生死大搏斗。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勇气。赵国跟秦国是平等的国家,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秦王应该以平等国的礼节接待。蔺相如出使秦国是为了秦国要求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那么璧送到之后,秦国就应该交出十五城。可是自负强大的秦王既不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得璧之后,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蔺相如怀着诚意而往,却遭此侮辱和欺骗。他激于完璧归赵的责任感,便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 ,重新取回了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尖锐地揭露秦王“以空言求璧” 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璧的秦王只好软了下来,一反倨傲的态度,蔺相如因此而占了上风。由于蔺相如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以后发制人的战术战胜了秦王,从被动转为主动,所以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他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秦王在斋戒五日后,设“九宾” 的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而蔺相如却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一当秦王发觉受骗,蔺相如即要被杀。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临危不惧的勇气。为了先发制人,压倒对方,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见秦王,就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再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最后又委婉恳切地劝告: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一席舌战强敌的议论,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弄得秦国君臣“相视而嘻” ,被动之至,茫然不知所措。而蔺相如终于取得了 “完璧归赵” 的胜利。蔺相如回到赵国,“璧”、“城”之争似乎平息,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遂出兵“伐赵”。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也是“渑池之会”的先声。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担当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要秦王击缻,甚至要在“五步之内” ,“以颈血溅大王” 。秦王左右想要杀他,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使秦王不得不听蔺相如指挥,“为一击缻”。终于折服了秦王,挫败了他想羞辱赵国的意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完成使命,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外交上的胜利。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所以,蔺相如在秦国步步逼进、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渑池之会”就是这样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渑池之会” 的胜利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可是渑池会后,在新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矛盾。蔺相如被“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心生不服,甚至要侮辱他。而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多次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原先居功自傲的廉颇一旦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马上“负荆” “谢罪” ,而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蔺交欢”既表明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晋朝人说: “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世说新语·品藻》)这首先说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摒弃不写或简单带过。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 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本文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安排了各有中心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本身各具首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前后呼应,合成一个整体。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先有“完璧归赵” ,再有“渑池之会” ,最后是“廉蔺交欢” ,文章沿着廉、蔺二人生平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而逐步展开。从矛盾冲突来看,故事里贯穿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是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后者是次要的处从属地位的矛盾。前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暂时解决是派生后一矛盾的前因,后一矛盾的解决又服从于前一矛盾。“完璧归赵” 与 “渑池之会” 主要写秦赵斗争,这时廉、蔺的矛盾处潜伏状态,属量变阶段。但当两次对秦斗争获胜,秦赵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之间的矛盾却明显而突出了。最后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两人在先后认识到必须以国为重,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思想基础上解决了矛盾,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的需要而解决的。这种依照事物的逻辑联系和矛盾的运动规律而发展情节,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字数:7917
陆坚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302-3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历史传记。司马迁作。见《史记》。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等历史事件,及赵奢父子和李牧等人事迹。刻画了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顾全大局、胸襟开阔的生动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老将廉颇勇敢忠贞、善于用兵、勇于改过的性格特征。全文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明写暗写,互相补充,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