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小说。三卷十七节,残。不题撰人。现存宋元刻本两种。为宋人“说经”底本。是书为现存最早的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以通俗的形式讲述了三藏一行往西天取经求法的故事,有杜撰,与玄奘门徒慧立等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其他史料出入很大,对以后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是书中诗歌极似佛家的偈赞,话文也与佛经极为接近,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继承了变文。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十七章,缺首章与第八章之前半部分。日本高山寺旧藏,归三浦将军所有,是巾箱本。另本藏德富苏峰处,为大字本,较巾箱本所缺尤多。书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字样,此为临安书肆,应为宋椠本。鲁迅先生认为或系元刊,因为此书铺至元代亦可能尚存在也。此说固可通,不论宋刊元刊,这个话本的时代应该是较早的,是宋人的话本。它的体制比较古:

1。分章(即分节)标题称“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天王宫第三”等等,是佛经体例。

2。文字简洁,散文部分是略带文言笔调的白话文。正如佛经体例,当时亦即为白话文,但非纯粹口语,文言也是通俗文言。

3。称为“诗话”,因为中间夹有诗句之故。全书只夹七言诗句,不夹入词。甚至作为唐人俗讲话本看,亦无不可。

此书性质介于说佛与小说之间。今宋人说佛门话本不传于世,此本或即说佛门之话本,较小说家所说为长,是一中篇小说。

唐玄奘法师至印度求取佛经,回国后展开佛经翻译事业,此为中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他亲身经历西域、印度许多国家,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亚洲交通史、历史地理研究者的重要史料之一。他的一生史实有慧立、彦琮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叙甚详。至于佛教徒所装点附益的种种故事和民间传说最早就见于这本取经诗话。以后更变化成为《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小说。

此书所以重要,因为是小说《西游记》的滥觞。

此书叙玄奘去西天取经,遇猴行者,护送到西天。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但是他打扮着做一个白衣秀才,见和尚施礼,对话,并以诗对答。他神通广大,能作法术,抵敌妖法,如化新妇为青草之类,又能使老虎肚中生出猕猴。在《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章内,说猴行者少年时曾在此作贼,偷吃蟠桃树上蟠桃,吃一颗享年三千岁。此时为了唐僧,他又取蟠桃。蟠桃三颗落入池中,猴行者取金镮杖向盘石上敲三下,即在池中出来一个孩儿,三千岁,他不用。又敲五下,出来一个孩儿,面如满月,五千岁。行者说,不用你。又敲几下,一孩儿出来,问曰:“你年多少?”曰,“七千岁。”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惊,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未言是和尚吃,还是行者吃?)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此为《西游记》偷桃及吃人参果所本。)

书中并未大力宣传佛经,只是写取经路上冒险的奇异经历。玄奘经过狮子林、大蛇岭、九龙池、鬼子母国、女人国……历尽魔难,取回佛经,富传奇性。此书尚有深沙神,即沙和尚,但无猪八戒。书末最后一章述王长者故事,乃唐僧回国后的故事(此为《西游记》所无)。王长者后妻孟氏与其婢春柳,趁王长者出行,定计思杀其前妻之子痴郎(那)。先使其入钴钅莽中,用火烧之,不死。其次又用铁钩钩断其舌根,此儿又无恙,会言语。又使其入库中,闭门欲使其饿死,又不死。最后使其登楼推堕水中。王长者回,法师等七人赴长者斋,法师说今日不欲他食,思得大鱼。长者遂为买鱼,得大鱼。法师自以刀剖开,长者之儿从鱼中出。长者抱儿惊喜倍常。

此书故事性浓厚,实际上非宣扬佛教,而内容与佛经中故事颇为类似,实为中印文学结合的成果,可以定为说佛俗讲之话本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宋无名氏作。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17章,现存13章。共1万余字。该书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字样,据此推测为宋人的话本。每章必定有诗,故名其为“诗话”。内容主要讲述唐僧玄奘往西天取经,路遇猴行者相助,西行途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真经胜利归来。猴行者神通广大,途中遇到的香山寺、猴子林、大蛇岭等险阻,都靠猴行者的法力战胜。最后到达天国,取经文5400卷归来,功德圆满。同去取经的7人升天,猴行者被封为铜筋铁骨大圣,故事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作者富于幻想,有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鼓励人们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恶势力妥协。

本书的故事,为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提供了原始资料,只是书中的猴行者不是一个千年石猴的化身,而是一位机敏多谋,神通广大的白衣秀士。本书可算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端,因此,在我国的小说发展史上有相当的价值。(陈 郁)校注本。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唐初著名的佛学大师,旅行家和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出身于奉佛世族,隋末出家,童蒙之年即笃诚佛事,勤勉好学,遍访名师。于钻研和考察佛学过程中,深感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界派别林立,各自为政,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为有教义根据,以谋佛教的统一,便决心赴印度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历经17年,于占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该书是他回国后第二年完成的。书中记载了西域138个古国和城邦,每国一般系以地望里程,疆域面积,都城大小,山川形势,交通道路,物产气候,商业倾向,宗教信仰,风土习俗,语言文字,文化政治等项,行文质朴严谨,颇具史裁,又绚烂雅赡,生动传神。玄奘自谓读书“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如书中记阿耆尼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用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葡萄、梨、奈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毼,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可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司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义,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越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多里,至屈支国。”由是可见,该书所记佛事甚简,而史、地、政治甚详,具有较为广泛的史料价值,此外,是书为古代游记中之佳作,曾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