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墨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墨梅》 七言绝句。王冕作。诗是题在一幅自作的墨梅图上的。诗中描绘了墨梅形态,用拟人的手法赞颂了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品格,表现了诗人自己冰清玉洁的情操。诗句自然质朴,不拘常格。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评说】 本诗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冕《墨梅图》。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八三选本诗,“头”作“边”,“流”作“留”。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曾从韩性学,后隐于九里山,卖画为生。能诗擅画,画墨梅自成一家。画成,常题诗其上。创用花乳石作印材,对冶印艺术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诗多写隐逸生活和题画,著有《竹斋集》。 这首自题墨梅画的小诗,从眼前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落笔,画家不说自己画墨梅,也不说自己画的朵朵梅花墨色清淡,反而说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汲渗着池中的淡墨水,连开出的梅花都带着“淡墨痕”。以画作真,真与画会,饶有情趣。首句用王羲之的故事,传说会稽有王羲之的洗砚池,每天洗笔砚于池中,池水变黑,王冕与王羲之同姓,故称“我家”,用典而不露痕迹,实为妙笔。诗的下半首,代梅花立言:不求色彩的艳丽,只求清气布满天地间,诗意脱胎于陈简斋《墨梅》诗“意足不求颜色似”。王冕另一首《题墨梅图》:“清香散作天下春”,与本诗的艺术意想相同,看来,画家是很爱赏自己这句诗的。梅花是无情之物,何能言志?何能抒情?这里,画家运用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摅写自我的博大胸怀、清正品格和高尚节操,这首《墨梅》诗,确是王冕一生正直孤傲、不图利禄、淡于功名的真实写照。 《墨梅》《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洗砚池: 东汉张芝学习书法,“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东晋王羲之也有墨池的故事。 【诗大意】 我家涮洗砚台的池边有一株梅树,朵朵花开都有着淡墨的痕迹。不需要人们赞美花的美好颜色,只要在天地间留下清香就心满意足。 (李延祐) 【赏析】 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艺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追求的产物,或通过对画卷的欣赏阐述诗画相通的创作原则与艺术规律,如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或就画中的山水意境与风俗人情进行诗歌再创作,如苏轼《陈季常所蓄 〈朱陈村嫁娶图〉》、黄庭坚 《题竹石牧牛》。宋元以后,随着文人写意画的兴盛,题画与咏物愈来愈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题画诗所表现的主要内容。王冕工于画梅,也善于咏梅,有自题自画的梅花诗一卷,表现自己像梅花一样豪迈孤傲的志趣与性格。这首《墨梅》同样借题画体物言志,通过墨梅特有的 “墨痕” 与 “清气” 表现了一种浩然与天地相始终的理想人格。 墨梅是文人水墨画直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而水墨的形式则以笔墨线条取代物体固有颜色,造成一种成为众色之母的更能体现“自然”含义的本色,从而突出表现物体内在的气韵,它强烈地体现了我国绘画艺术体道传神、追求本色的审美精神。水墨是凝固为形式的审美理想,墨梅则是高出一般梅花的审美形态,水墨晕染的线条更易体现梅花朴素淡雅的精神本色,取得梅花物理色彩无法取得的艺术效果。墨梅的出现,以强烈的审美理想改变了梅花在人类审美史上的含义。有趣的是,最早用诗歌形式描绘墨梅的,竟是南宋诗人兼理学家朱熹,他在《墨梅》诗中写道:“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黑白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随后,其门人张栻也对墨梅发出 “便觉冰霜抵岁寒”、“唤起生香来不断”( 《墨梅》) 的赞叹。朱、张二人一改梅花“暗香”、“疏影” (林逋《山园小梅》)的隐逸性格和“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黄庭坚《题华光为曾公作(水边梅)》)的闲姿野态,赋予墨梅清正高洁、凛霜抗寒的道德情操。那香、那寒,不再是孤芳自赏式的超绝尘俗,而成为理学家“气象近道”(朱熹 《清窗阁论诗》) 的人格本色的象征。 王冕笔下的墨梅无疑也是诗人胸襟怀抱、人生理想的体现,因而,诗人一开头就通过描述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画面构图,表现自己与墨梅双向交融的艺术关系。“洗砚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的池塘,相传王羲之练字不辍,日日洗涤笔砚,竟把池水都染黑了。诗人妙用这个典故,暗喻正是由于自己的勤奋与苦功,才浇开了池头的梅树,而那点点墨花恰是诗人心血与情志的凝聚。这种双关的想象既是对画意本身的补充,又是对下联诗意的进一步拓展,一旦明白了诗人与墨梅这种互渗互融的关系,当结句转入对墨梅精神的阐发时,那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礼赞也完全可以看作诗人自身的写照。王冕一生描绘过无数情韵各异的梅花,有“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的幽怨,有“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的生趣,更有“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神奇,但诗人最推重的无疑是体现着人格理想的墨梅。墨梅不以漂亮的颜色取悦世人,她傲然开放,只是为了给乾坤留下一片清气。王冕家境贫寒,自力苦学,怀有兼济天下之志,但生逢末世,眼见天下将乱,遂归隐浙江九里山中,而济世利物的胸怀抱负始终没有放弃。因此,墨梅的精神既表现了诗人蔑视世俗、淡泊明志的品德操守,又表现了诗人欲以自身的嵚崎磊落、宁静致远为天下立心立则、影响社会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王冕所倾注于墨梅的人格本色,同朱熹、张栻对墨梅的称颂在内容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元代是理学思想影响盛行的时代,王冕在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上不可能不受其熏染。在关于人格理想的铸造上,理学提倡“外诱不接,内欲弗萌”(真德秀《跋豫章黄量诗卷》)式的养心治性固然无足可取,但它对儒家传统思想精华的发扬光大,则也部分地对封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起了积极影响。宋元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语)等道德操守与人生信念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影响。王冕的诗句对历史上存在的墨梅精神作了画龙点睛的生发和去芜存菁的升华,使得这首朴素自然的小诗同墨梅的“清气”一起长留在天地之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