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丝弦
又名淮北扬琴、安徽琴书,源于淮北,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民间以多节歌形式填词自娱,演唱凤阳歌,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更引入小坠胡、扬琴、脚踩板伴奏。过去被无生计者(多为盲人)乞食讨钱演唱,逐步发展成说唱曲种,流行于安徽北部、东部、西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等地。主要唱腔有 〔凤阳歌〕、〔四句腔〕、〔垛字韵〕等。〔四句腔〕(也叫四平调、四句牌子)系由〔凤阳歌〕衍化而来。多数句首改顶板唱为闪板起唱,曲调华丽优美,歌唱性强; 〔垛字韵〕为上下句结构,说唱性强,有时伴有紧拉慢唱句子,恰与垛字形成对比; 另有多种曲牌(也称花腔)视需要插用。其表演形式为一人坐唱时,是自拉丝弦(小坠胡)并踩脚打板伴奏; 二人演唱时,女站唱,左手操 “三叶板”、右手持琴键击扬琴,男演员拉坠胡伴奏兼对唱或插白(男女都可以是主唱者)。传统曲目多为中、长篇,如: 《打蛮船》、《皮袄记》、《王天保下苏州》等,现代曲目多为中、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