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月》六月徂暑②。六月盛暑将过完。 先祖匪人③,祖先不是别家人, 胡宁忍予④? 为啥任我受苦难? 秋日凄凄,秋风萧瑟真凄清, 百卉具腓⑤。百草干枯尽凋零。 乱离瘼矣⑥,兵荒马乱心忧苦, 爰其适归⑦? 我到哪里去栖身? 冬日烈烈⑧,三九寒天彻骨凉, 飘风发发⑨。阵阵狂风呼呼响。 民莫不穀⑩,人们生活都很好, 我独何害! 我独受害去他乡! 山有嘉卉,好树好花山上栽, 侯栗侯梅(11)。也有栗子也有梅。 废为残贼(12),栗梅无故遭摧毁, 莫知其尤。没人承认是犯罪。 相彼泉水,看那泉水下山坡, 载清载浊(13)。也有清来也有浊。 我日构祸(14),我是天天在受罪, 曷云能榖(15)? 何时能过好生活? 滔滔江汉,长江汉水浪滔滔, 南国之纪(16)。总揽南方小河道。 尽瘁以仕(17),鞠躬尽瘁为国家, 宁莫我有(18)。可是没人说声好。 匪鹑匪鸢(19),为人不知鹰和雕, 翰飞戾天(20)。高飞能够冲云霄。 匪鳣匪鲔(21),为人不知鲤和鲔, 潜逃于渊。逃进深渊真逍遥。 山有蕨薇,山上一片蕨薇草, 隰有杞桋(22)。低地杞桋真不少。 君子作歌,作首诗歌唱起来, 维以告哀。心头哀痛表一表。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四月:和下句的六月,都是指夏历(今农历)而言。维:是。②徂(cu)暑:暑徂的倒置,意思是盛暑将要过去。徂,往。③匪人:不是他人。匪,非。人,他人。④胡宁:为何,为什么。⑤具:同“俱”。腓(fei):草木枯萎。⑥瘼(mo):疾苦。⑦爰:于何。一本作“奚”,何的意思。适:往。⑧烈烈:即“冽冽”,天气寒冷的样子。⑨飘风:暴风。发发(bo bo),一读(fo fo):象声词,像狂风呼叫声。⑩穀:善,指生活好。(11)侯:维,是。(12)废:大。一说惯于。(13)载:又。(14)构:通“遘”,遭遇的意思。(15)曷:同“何”。云:语助词。(16)纪:纲纪。(17)尽瘁:尽力工作以致憔悴。瘁,劳苦,劳病。仕:任职。(18)宁:而,或作何。莫我有:不友我。否定句式宾语前置。有,通“友”,亲善的意思。(19)鹑(tuan):大雕。鸢(yuan):老鹰。(20)翰飞:高飞。戾:至。(21)鳣(zhan):大鲤鱼。鲔(wei):又名鲟。一种巨型的鱼。(22)杞:枸杞。桋:又名赤梀。 [赏析] 《四月》是首逐臣自述诗。传说作于西周末年。作者是一位失意官吏,可能还是功臣的后裔。他获罪于上,遭到放逐,从夏到秋,又由秋而冬,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由西周来到了南国,由丰、镐来到了江、汉之滨。他之所以被放逐,并非由于犯有什么罪过,相反,他是“尽瘁以仕”的。这样,痛苦与屈辱的放逐生涯,不仅摧残着他的肉体,而且噬啮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满怀忧愤地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八章。第一章写夏日迁徙之苦。开头两句,是说从四月到六月,一直在炎炎烈日下奔走。这两句既是交代时间,也是暗示跋涉之苦的。“先祖匪人,胡宁忍予”两句,历来解说不一;王夫之解道:“匪人者,犹非他人也。”“此自我而外,不与己亲者,或谓之他,或谓之人,皆疏远不相及之词。”(《稗疏》)这个解释是准确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先祖匪人”两句,正是痛极无告而呼先祖之词。 第二章写秋日迁徙途中所见所感。作者以秋风凄厉、百卉凋零兴(映衬)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以及自己的痛苦遭遇,“兴”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第三章写冬日迁徙之苦。为 了突出“苦”字,诗作者一方面以“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作渲染,另一方面以“民莫不穀,我独何害”作对比衬托。这个“独”字下得尤为巧妙,它一方面在我们脑膜上映现出“我”在朔风怒号、寒气凛冽的旷野里踽踽独行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民”亦即“众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此章与《蓼莪》第五章仅开头二字不同(《蓼莪》为“南山烈烈”,此诗为“冬日烈烈”),大概两诗同是采用谣谚而根据各自的内容作过修改的。 以上三章,从时间落笔,写“我”迁徙之苦。“秋日”“冬日”两组句子,既有交代时间的作用,也是比兴手法,是“以哀景写哀”。 四、五、六三章则是从空间着墨,写“我”登上山岭、经过流泉及徜徉江汉之滨的所见所感。 他登上山巅,望到大片栗梅遭到摧毁,联想到自己横遭摧残,于是发问:是谁摧毁了栗梅? 又是谁把我摧残到这个样子?这是谁的罪过? 他穿行深谷,看见泉水有清有浊,不舍昼夜地奔流,他想:泉水还有清的时候,我为什么天天受罪?我的罪什么时候了啊! 他独步江汉之滨,看见江汉汇集百川奔腾而去,于是他联想到他以前担负的职务,想到他夜以继日,尽瘁王事,如今孑然一身,远谪江汉,于是他问:有谁理解我? 又有谁同情我啊! 前三章的四月、六月、秋日、冬日是时间关系,是承续关系,表明放逐经历的时间。这三章的山、泉、江汉,是空间关系,本是并列关系;但由于是用移步换形写山、泉、江汉,用“我”的行踪这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样,山、泉、江汉也就成了承续关系,表明放逐所经的处所。 以上六章均以问句作结,采用这种形式,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由痛苦而愤怒以至无法自我控制的强烈感情。 第七章紧接第六章,是由江畔所见而生的联想。这里反用了“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大雅·旱麓》的意思。方玉润对这两句有很好的解释,他说:“盖展翰而高飞者,鹑与鸢也;潜渊而深藏者,鳣与鲔也。予既匪鳣而匪鲔,宜乎其不能潜藏而避患;又匪鹑而匪鸢,更宜乎其不能高飞而远难。”(《诗经原始》)他独步江畔,见鸢飞鱼跃,他羡慕它们能高飞深潜,他悲痛自己无法逃脱那不堪忍受的迫害。 最后一章说明作诗之由。开头两句是“兴”,寓有蕨、薇、杞、桋各得其所的意思,使人联想到作者的远谪江汉不得其所。最后两句点明作诗之由:抒发胸中的悲痛,也就是控诉统治者的迫害。《太史公自序》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用来解释本诗,我看是准确的。 《四月》通过 一个逐臣的自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统治者的昏庸,从这点上说今天仍有其认识意义。诗中的“我”是谁?他为何遭到放逐? 放逐他的又是谁? 这些今天都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诗序》说的“刺幽王也”也没有什么根据。 有人把《四月》作为《北山》的姊妹篇,有一定道理,因为两者都是长篇自述诗,都是抒发“我”的愤懑之情的。但《四月》不论是主题还是艺术形式,不论是内容还是人物的内心世界,都要比《北山》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因此《四月》被视为《诗经》中难解诗篇之一。但仔细寻绎,诗的层次的清晰,结构的严谨,表现手法的多样,在长诗中还是有特色的。至于诗意比较含蓄隐晦,是可以理解的,出于逐臣之口,不能不有所顾忌啊。 《四月》四月维夏,四月里,立夏了, 六月徂暑。(一) 六月里,暑气盛。 先祖匪人,(二) 我的祖宗非外人, 胡宁忍予?(三) 使我遭祸心何忍? 秋日凄凄,(四) 秋天里,秋风凉, 百卉具腓。(五) 百草一起都凋丧。 乱离瘼矣! (六) 乱离中,痛苦呀! 爰其适归? (七) 回呀回到啥地方? 冬日烈烈,(八) 冬天里,气凛冽, 飘风发发。大风吹,呼啦啦。 民莫不榖,(九) 人们没有不幸福, 我独何害? 我独独为啥遭了祸? 山有嘉卉,(十) 高山上,树木佳, 侯栗侯梅。(十一) 栗树呀、梅树呀。 废为残贼,(十二) 砍它伐它光秃了, 莫知其尤。不知犯的啥罪呀。 相彼泉水,(十三) 看那泉水潺潺地流, 载清载浊。(十四) 有时清,有时浊。 我日构祸,(十五) 我呀天天闯着祸, 曷云能榖? 啥时才能有幸福? 滔滔江汉,(十六) 江水汉水浩浩荡荡, 南国之纪。(十七) 纵横交叉在南方。 尽瘁以仕,(十八) 事情把我已累伤, 宁莫我有? 谁个把我来夸奖? 匪鹑匪鸢,(十九) 那猛鸢,那大鵰, 翰飞戾天。飞呀飞得赛天高。 匪鱣匪鲔,那鱣鱼,那鲔鱼, 潜逃于渊。游呀游到深渊里。 山有蕨薇,高山上,蕨薇生, 隰有杞桋。(二十) 洼地里,枸荑长。 君子作歌,人儿作个歌来唱, 维以告哀。用它来倾诉悲伤。 注 释 (一)郑玄:“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 (二)郑玄:“匪,非也。” 王夫之:“匪人者,犹非他人也。《頍弁》之诗曰:‘兄弟匪他,’义同。此自我而外,不与己亲者,或谓之他,或谓之人,皆疏远不相及之词。” (三)陈奂:“胡宁,皆何也。” 朱熹:“何忍使我遭此祸也。” (四)毛亨:“凄凄,凉风也。” (五)毛亨:“卉,草也。腓,病也。” 姚际恒:“腓,当依《尔雅》作痱。痱训病。” 郑玄:“具,犹皆也。” (六)严粲:“丘氏曰:‘离,离散也。’” 毛亨:“瘼,病。” (七)朱熹:“爰,《家语》作奚。……奚,何。适,之也。……则我将何所适归乎哉?” (八)郑玄:“烈烈,犹栗烈也。发发,疾貌。” (九)郑玄:“榖,善也。” (十)严粲:“钱氏曰:‘卉,草也。通言之,则草木皆卉也。’” (十一)郑玄:“侯,维也。” (十二)严粲:“今其山废为残贼之地,言斫伐其本根,无复存留,其地荒矣。喻良民被残贼至此,不知其何辜也。” 朱熹:“尤,过也。” (十三)郑玄:“相,视也。” (十四)朱熹:“载,则也。” 严粲:“我视彼泉水,犹有时而清,有时而浊。” (十五)马瑞辰:“按《尔雅》、《说文》并曰:‘遘,遇也。’构者,遘之假借。构祸,犹云遇祸也。《集传》训为遭祸,得之。” (十六)毛亨:“滔滔,大水貌。” (十七)朱熹:“纪,纲纪。谓经带包络之也。” 林义光:“谓江汉之水纲纪南国之众流,使之归海。” (十八)陈奂:“尽瘁,与《北山》尽瘁同。仕,事也。《北山》或尽瘁事国。《传》云:尽力劳病以从国事。宁,犹胡也。有,相亲有也。” (十九)陈奂:“《释词》云:‘匪,彼也。’” 毛亨:“鹑,鵰也。鵰、鸢,贪残之鸟也。” 毛奇龄:“以鹑为鵰。……按鹑有三音,分作三鸟。一音淳,如陈切,则䳺鹑也。一音筍,思允切,则隼也。一音团,徒官切,则鵰也。” 朱熹:“其飞上薄云汉。” (二十)毛亨:“杞,枸檵也。” 严粲:“《释木》虽有桋,赤棘之文,味此诗上下文意,与蕨、薇、杞并言,当作荑也。” 注 音 腓fei肥 瘼mo莫 卉hui惠 鹑tuan团 鸢yuan冤 鳣zhan毡 鲔wei委 蕨jue决 薇wei违 桋yi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