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哀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 皇天哪竟这样变化无常,
 何百姓之震愆! 百姓哪何其震惊、凄惶!
 民离散而相失兮, 我与君王分离、家人散失,
 方仲春而东迁。① 正当仲春二月,被远徙东方。
 去故乡而就远兮, 离别了故乡乘舟远去,
 遵江夏以流亡。② 将顺着夏水颠簸、流荡。
 出国门而轸怀兮, 刚出城门就心中伤痛,
 甲之鼂吾以行。 我启程的那天,正是甲日早上。
 发郢都而去闾兮, 离开故居,从郢都出发,
 怊荒忽其焉极? 我神思恍惚,去向何方?
 楫齐扬以容与兮, 齐举的船桨,请慢慢地划,
 哀见君而不再得。 我伤心从今再见不到君王。
 望长楸而太息兮, 我遥望高高的楸树叹息,
 涕淫淫其若霰。 涕泪涔涔,如飘坠的雪珠。
 过夏首而西浮兮,③ 过了夏首,我沿江西浮,
 顾龙门而不见。 远望龙门已被云遮雾锁。
 心婵媛而伤怀兮, 我情思缠绵满腹哀伤,
 眇不知其所蹠。 前路渺茫,不知何处驻足。
 顺风波而从流兮, 我顺着一河湍流急波,
 焉洋洋而为客。 旅人般随水任意飘泊。
 凌阳侯之汜滥兮,④ 船儿突然被大波掀起,
 忽翱翔之焉薄。 象鸟儿飞翔、哪里去栖宿。
 心絓结而不解兮, 解不开心头的忧思如结,
 思蹇产而不释。 放不下满腹的愁肠九曲。
 将运舟而下浮兮, 我掉转船头乘江而下,
 上洞庭而下江。⑤ 朝向洞庭驶离大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 离别了祖辈的千年故居,
 今逍遥而来东。 飘飘荡荡来到这东方。
 羌灵魂之欲归兮, 梦魂牵绕,我要归去呵,
 何须臾而忘反。 哪一刻忘记过返回家乡。
 背夏浦而西思兮,⑥ 我背对夏浦神思西驰,
 哀故都之日远。 故都日远怎不令我哀伤。
 登大坟而远望兮, 登上高堤四处眺望,
 聊以舒吾忧心。 让我的忧心在望中发舒。
 哀州土之平乐兮, 我哀怜这州土依然平乐,
 悲江介之遗风。 我悲叹江边还遗留的古俗。
 当陵阳之焉至兮,⑦ 大波沸扬,我到哪里止息,
 淼南渡之焉如! 浩淼南渡,又将去往何处!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竟不知厦屋会化为丘墟,
 孰两东门之可芜! 郢都的东门,岂可让它荒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 我心绪烦闷天长日久,
 忧与愁其相接。 胸中交替着忧虑、思愁。
 惟郢路之辽远兮, 回郢的道路本就辽远,
 江与夏之不可涉。 更难渡江、夏的水急浪稠。
 忽若去不信兮, 时光飞逝真难以置信:
 至今九年而不复。 不返郢都已九个年头。
 惨郁郁而不通兮, 我胸中悲愤郁塞不通,
 蹇侘傺而含感。 失意和忧伤在眉间长留。
 外承欢之沟约兮,⑧ 阿谀的小人外表柔美,
 谌荏弱而难持。 内心却软弱毫无操守。
 忠湛湛而愿进兮, 忠贞之士愿进身报国,
 妬被离而鄣之。 群小阻挡、总嫉之如仇。
 尧舜之抗行兮, 唐尧虞舜的高尚德行,
 瞭杳杳而薄天。⑨ 光耀万丈上薄九霄。
 众谗人之嫉妬兮, 心怀嫉妒的众多谗人,
 被以不慈之伪名。⑩ 却诬以 “不慈”,横加嘲笑。
 憎愠惀之修美兮,(11) 忠贞的直言遭到厌恶,
 好夫人之忼慨。 慷慨的高调被特别爱好。
 众踥蹀而日进兮, 小人奔走天天被进用,
 美超远而逾迈。(12) 贤人却逐之千里之遥!
 乱曰: 尾声:
 曼余目以流观兮, 张开我双眼四处眺望,
 冀壹反之何时! 盼望着何日是归去的时光!
 鸟飞反故乡兮, 鸟飞再远也要回返故乡,
 狐死必首丘。 狐狸死了还要面对山冈。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我实在是无罪遭到放逐的呵,
 何日夜而忘之!(13) 哪一天、哪一夜能把故都遗忘!

 
 【注】 ①皇天不纯命: 暗指怀王之死。震愆 (qian):震惊而过常度。民: 人。这里指屈原自己。东迁: 屈原迁于湘江汨罗一带,在郢都东南,故称“东迁”。②江夏: 即夏水。正与 “江湘” 即指湘水一样。③西浮: 诗人由夏水经夏首入江,本应顺流东下。因依恋不舍,想再看一眼龙门,故反向西浮。后面才“运舟” (回船) 向东。前人不明诗人心理,故于“西浮” 感到费解,多所圆通,均误。④阳侯: 大波之神陵阳侯,此指大波。⑤按舟人惯语,船头所对方向为上,船尾为下。此指诗人船行方向对着洞庭,船后为大江。屈原迁于江南之地,起先在湘江汨罗一带,后来才远往辰阳、溆浦。⑥夏浦,前人指为汉口,似不确。在江水与夏水之间,许多水口均称夏浦 (见《水经注》) 。前云“上洞庭”,此云 “背夏浦”,可知此夏浦当与洞庭相距不远。据《水经注》,当为湘水与大江交会处东北的 “二夏浦”。诗人之船由大江转向洞庭而去,正“背” 对“二夏浦”。⑦陵阳: 清人蒋骥以为在今安徽青阳一带,恐不确,诗人放逐并未远去东楚陵阳。此“陵阳” 当为上文大波之神“陵阳侯”之缩写; 或曰 “陵” 即 “凌” ; 阳,扬也。 陵阳为大波沸扬之意。 ⑧沟(chuo) 约: 柔美貌。 ⑨瞭:光明。杳杳: 高远。薄:至。⑩不慈: 古代有人以尧、舜禅让而不传子为 “不慈”。(11)愠愉(wen lun) : 忠直而不善婉转说话的样子。(12)迈: 远。(13)关于《哀郢》的写作年代,学术界争议颇大。王逸《楚辞章句》 以为,《九章》 是 “屈原放于 江南之野,思君念国”之作,则《哀郢》 当作于顷襄王迁屈原于江南之后。但他在本诗注中又有 “言怀王不明,信用谗言而放逐己”之语,似又以《哀郢》作于怀王时代了。清人王夫之认为,《哀郢》当作于秦将白起破郢、顷襄王东迁陈城九年之后,大约在顷襄王三十年左右 (《楚辞通释》)。今人蒋天枢、章培恒亦持这种意见。郭沫若则继承明人汪瑗《楚辞集解》之说,定《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那年,是诗人哀悼郢都沦陷之作 (《屈原研究》) 。最后这一说,曾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但因与本诗内容以及有关历史背景不太相符,近些年来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反驳。根据笔者考察,《哀郢》 当作于楚怀王容死、屈原被放逐江南的九年以后,大约在顷襄王 十三、四年间 (前286—285) 。本文的分析,即以此为根据。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被秦人害死,并于同年“归葬于楚”。这是战国政局中发生的重大事变,在楚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诗人屈原于极度悲痛中,愤怒斥责了造成这一惨祸的令尹 (国相) 子兰的罪行。子兰恼羞成怒,借手上官大夫,再次向顷襄王进谗。屈原由此被流放到更加僻远的江南。这次流放,断绝了诗人报效朝廷、振兴楚国的任何希望。九年后,诗人遥望郢都,怀着久放不返的哀痛和愤懑,写下了这首令千年以来志士仁人感愤扼腕的名作——《哀郢》。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对诗人当年离别郢都、流亡江南途中情景的痛切回忆,愤怒抨击了楚国统治者迫害贤良的罪行,抒发了放逐九年、日夜不忘故国都城的凄怆之情。在屈原的诗作中,是又一篇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杰作。
 《哀郢》大体可分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涕淫淫其若霰”,回忆当年被逐离郢时的情景。诗之开头,即以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二句强烈呼告,点明诗人流放江南之日,正是 “天命”突变、怀王遭难、楚之朝野震惊而失去常度的非常时期。怀王的客死,本已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极大的伤痛。而诗人自身于国难当头之际,本该竭其才智、为国分忧; 谁料又遭到谗臣诋毁,远迁江南,从此与君王分离、家人相失。其惨痛就尤其深切。所以,即使九年以后回忆起来,心情的凄怆欲绝,仍然无法按抑。《哀郢》的开头四句,因此皆作哭诉般的仰天呼告之声,读来令人酸鼻。诗人怀着如此惨痛,登上流放之路。小船也仿佛不愿离开郢都,在水流中 “容与” 不进。诗人伫立船头,仰望都城的 “长楸”,不禁热泪涔涔,如雪珠般坠落。这些景象,虽然都是诗人九年后的回忆,但因为它是诗人命运发生重大转折关头的非常事件,其景其情都深深烙印在脑海,故抒写得历历如画,仿佛就发生在当天一样,连出发的日期 (“甲之鼌”) 也都记忆分明。诗中运用重叠往返、反复唱叹的句式,如“去故乡而就远”、“出国门而轸怀”、“发郢都而去闾”等句,“蝉联不已”,极写诗人对故都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了一种“情思欲绝、涕泣横集”的气韵,格外令人悲痛。
 第二段自“过夏首而西浮”至 “悲江介之遗风”,描述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怆情怀,曲折淋漓地抒发了他对郢都的依恋。诗人乘坐的木船从夏水进入大江,本应顺江东下; 但他却又逆江 “西浮”,于远离之际,还要回顾一下故都的 “龙门”。他顺着江中的风波飘荡,正如远行之客无所归止。诗中极力渲染江水的波涛汹涌、小船的 “翱翔”、颠荡,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不安和愁肠九曲。他身虽进入洞庭,“灵魂”却西驰郢都,一刻也不忘记回返。半途上还要弃舟登岸,一次次向 “日远”的故都遥望。浩荡的江水,也载不下他依恋故国的深情呵!
 第三段自“当陵阳之焉至” 到“美超远而逾迈”,描述诗人到达流放之地的九年间,对故乡的牵念、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党人、群小的愤懑。诗人南渡浩淼的洞庭湖,来到湘水放逐之地。个人的前途早已渺然,祖国的命运却日夜牵挂心头。他看到大厦的化成丘墟,便担忧郢都的朝政荒废 (以“两东门”借代朝廷) 。九年之间,楚王不准他远涉大江、夏水(“江与夏之不可涉”);眼看着生命如流水般逝去,心中怎能不被痛苦和悲愤所充塞 (“惨郁郁而不通”) ?诗人因此痛斥外表 “汋约” 而内心“荏弱”的党人,痛斥信谗恶贤、“好夫人之忼慨”的楚王 (顷襄王) ,正是他日日进用追名逐利的群小,而把贤良忠贞之士斥于千里之外。“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二句,正展示了党人把持的楚朝廷的颠倒和黑暗,包含了诗人的多少不平和愤慨。全诗的回忆在此段中断,愤懑和不平愈蓄愈烈,抒情由此一变为义正辞严的控诉,使这一段在深沉的叹息之中,跳出了激越亢奋的抗争之音。
 “乱曰”一节是全诗的结束。诗人追昔抚今,悲愤难抑。当他放眼前途,料想再无返回郢都的希望之时 (“冀壹反之何时”) ,诗中便迸发出一片哭声: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中运用两句比兴,把这位爱国者的恋国深情,表现得格外凄怆动人、催人泪下!
 清人刘熙载说: “读屈原、贾谊辞,不问而知其为志士仁人之作”(《艺概》) 。《哀郢》正是这样,它是一位伟大志士内心真情的强烈进发,其哀伤、悲愤、痛苦,无不联接着朝政的荣衰、国家的安危。这正是《哀郢》之所以震憾人心的力量所在。在我国早期的诗歌中,描写室妇思夫、男女离情的,不乏动人之作; 但能将对故都的思恋,写得如此感人,“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忍去” (清人沈德潜评屈赋语) ,除了本诗和《离骚》外,就很少它例了。清人叶燮说: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 (《原诗》) 。当年,司马迁读《离骚》、《哀郢》等诗而“悲其志”,竟至于在汨罗江畔“垂涕流泪” “想见其为人”。他恐怕正是被诗中那光争日月的志士之情打动了罢?
 不消说,《哀郢》的感人,与诗人抒发情志的高超艺术也分不开。诗人明明是要抒发流放九年的思归之情,落笔却偏从九年前的离郢入手。其离别之依恋有如此之深,则思归之情切更可想而知了。此诗题为《哀郢》,全诗紧扣“哀”字展开: 离郢则 “揖齐扬而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途中则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堤远望则对国事民生的哀愁一齐涌上心头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居流放之地九年,又是 “忧与愁其相接”,“蹇侘傺而含慼。”使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无不化作对祖国象征的郢都的哀恋,正如一支主旋律,澎湃震响于全诗。抒情诗很容易流于空泛而不真,诗人则善于从对流放途中的“西浮”、“运舟”、“背夏浦”、“登大坟”等细节的具体描述,来展开情感的抒发,造出了上文所说那种一步一回头、步步恋故国的情境,读来自能凄惋感人。诗中还大量运用呼告、问叹句式 (如 “何百姓之震愆”、“何须臾之忘反”、“孰两东门之可芜”、“冀一反之何时”等) ,在深沉的慨叹中,不时跳出激越的 “变徵之音”,使全诗的情感前浪刚退,后浪又到,冲刷着、撞击着读者的心胸。正是这一切,使 《哀郢》虽没有 《离骚》那种绚烂多彩、神奇变幻的大起大落之境,却同样激发出慑人心魄的力量。前人说 “屈子辞沉痛常在转处”。《哀郢》不以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渲染、铺排取胜,其力量正表现在 “气缭转而自缔”之中。

名诗《哀郢》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哀郢》

《哀郢》

屈原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11)。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氾滥兮(12),忽翱翔之焉薄(13)。心絓结而不解兮(14),思蹇产而不释(15)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16),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17)

当陵阳之焉至兮(18),淼南渡之焉如(19)?曾不知夏之为丘兮(20),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感(21)

外承欢之汋约兮(22),谌荏弱而难持(23)。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24)。彼尧舜之抗行兮(25),瞭杳杳而薄天(26)。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27),好夫人之慷慨(28)。众踥蹀而日进兮(29),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30)冀一反之何时(31)!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注释】 ①皇:大。不纯命:天命失常。纯,正。②愆(qian千):罪。③方:正在。仲春:夏历二月。④国门:指郢都城门。轸(zhen枕):悲痛。⑤甲:甲日。古代以干支纪日。鼌(zhao招)同“朝”,早晨。⑥怊(chao超):悲。荒忽:同“恍惚”,心情迷茫而神态若失。焉极:哪里是尽头。⑦楸(qiu秋):落叶乔木,即梓树。⑧夏首:夏水与长江合流处。⑨龙门:郢都的东门。⑩婵媛(chan yuan蝉原):情思绵绵而依依难舍。(11)渺:同“眇”,渺茫。蹠(zhi直):践踏。(12)凌:冒着。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这里代指波涛。(13)忽:飘忽。薄:停止。(14)絓(gua掛)结:郁结。(15)蹇产:思虑纠缠而心情不畅。(16)羌(qiang枪):楚方言,发语词。(17)江介:长江两岸。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淳朴风俗。(18)陵阳:地名,在今安徽省东南部青阳、石埭之间。焉至:到什么地方去。(19)淼(miao秒):大水茫无边际。(20)夏:通“厦”,这里指楚国宫殿。(21)蹇:发语词。侘傺(cha chi岔赤):困顿失意。(22)承欢:奉承国君,讨其欢爱。汋(chuo辍)约:同“绰约”,容态美好,这里指谄媚之态。(23)谌(chen陈):诚然。荏(ren忍)弱:软弱。(24)被离:通“披离”,纷纷地。鄣:阻塞障蔽。(25)抗行:高尚的行为。(26)瞭杳杳(yao咬):高远。薄:迫近。(27)愠惀(yun lun运伦上声): 内心郁结忠诚而不善于表达。(28)好(hao浩): 喜爱。夫 (fu浮):彼。(29)踥蹀(qie die妾蝶):奔走钻营的样子。(30)曼:引。流观:四下观望。(31)冀:希望。一反: 回去一次。

【诗大意】 老天爷的命令这般变幻无常,为什么使百姓遭受如此深重的罪孽啊! 众百姓离乡背井而亲人散失,在这仲春二月纷纷向东逃难。

离开郢都走向远方呵,沿着长江、夏水我过着流亡的生活。走出郢都城门心里十分难受,在甲日的早晨我开始远行。从郢都出发离别了家园呵,悲痛已极而神情若失,哪里是流亡的尽头?船桨并举却希望船儿缓缓而行,这一离开呵,就再也见不到楚王了。凝望着故国的乔木不禁长叹,泪流不止呵,犹如纷落的雪珠一般。船过夏首再向西浮行,回头远望郢都的东门已不可见。情思绵绵而依依难舍,心里多么悲伤呵,前途渺茫,也不知落脚到何方。顺着风波随江流前进,飘泊无依呵,做了流浪他乡之客。冒着汹涌的波涛前进,犹如鸟儿飘忽飞翔,却不知将栖息于何处。心有牵挂而忧思郁结难解呵,思虑纠缠,怎么也解不开。

乘船沿江向东浮行,上游已在身后,是洞庭湖;下游就在前方,是长江。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如今飘荡不定地向东而来。梦魂中总想着故乡呵,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归乡。离开夏浦继续东行,心里却思念着西边的郢都,一天天愈离愈远呵,我是多么悲伤。登上大堤眺望远方,姑且慰藉我的忧伤。看到楚国土地广阔、百姓安居乐业、长江两岸还保留着古代楚国淳朴风俗,想起国家危机日深、百姓将遭大难,不禁悲痛万分。

到了陵阳,还要被放逐到哪儿;大水茫无边际,渡江南来究竟要往何方?没想到郢都宫殿竟成废墟,有谁能将郢都两座东门化为荒芜?内心隐忧有多么长久,旧愁未去,又接上了新愁。返回郢都的道路多么遥远,怎能靠徒步䠀水渡过长江和夏水?恍惚地似乎令人不能相信,至今被放九年仍未能返回郢都。愁思郁结而心情不畅呵,如此困顿失意,心里充满忧伤。

有些人善于谄媚,外表上以奉承讨楚王的欢心,实际上内心脆弱,不能坚守忠贞。我耿耿忠心愿为楚王效力,但那些嫉贤妒能的人纷纷设法阻塞。唐尧虞舜的行为多么高尚,其高远的程度似乎上达于天。然而嫉妒者却诋毁他们不慈。楚王厌烦那种对君王忠心耿耿而不外露的美德,却喜欢那些伪善者的慷慨激昂。伪善者奔走钻营一天天受到重用,而贤臣却愈来愈被疏远。

尾声:我纵目四望,希望回一趟郢都,什么时候才能如愿呢! 鸟不论飞去多远,总会飞回旧巢,狐狸死时,头总向着出生的土丘。禽兽尚且不忘出生之地,何况人呢!我确实无罪却遭到流放呵,日日夜夜何尝忘记郢都!

【赏析】 《哀郢》 是屈原晚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国都郢 (今湖北省江陵县),楚王朝东迁陈城 (今河南省淮阳县),百姓纷纷逃难。长期流放于江南的屈原得知这一消息,痛心疾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脱闸之水倾泻而下,遂抒写成这篇爱国思乡的千古绝唱。

从诗题看,含义深刻。郢,是诗人的故乡,又是楚国的象征,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郢都沦陷,预示着楚国将亡。诗以《哀郢》名篇,就是“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 (王夫之 《楚辞通释》) 然而,就诗的内容说,诗人并没有侧重描绘国都失陷、王朝东迁、百姓逃亡的情景,而是叙述由郢都陷落引起自己追忆当年离郢和向东流放的过程,以抒发对故都的深沉思念。

从诗的艺术构思剖析,可谓匠心独运。爱国思乡之情是贯串全诗的主旋律。诗人层层递进而巧夺天工地推出一个比一个深沉的抒情意境,成功地塑造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自我形象,从而将这个主旋律表现得异常沉痛感人。

起首四句,以悲愤之情写想象之景。诗人虽未目睹郢都失守百姓逃亡的惨状,但它本在意料之内,又可想象得出。“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含义双关,字面上说天道失常,实际上指责楚王昏庸误国,终于酿成大祸。诗人借助想象首先推出这幅惨不忍睹的国破家亡画面,既点明了诗题,又为全诗确定了基调。这种虚景实写的笔法,深化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为底下推出反复思念郢都的抒情意境创造了条件。

国都沦陷,百姓遭难,诗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与沉思之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史记·屈原列传》) 被谗流放于江南的诗人沉思往事,自然会想起初离郢都时徘徊凄楚、欲行又止的情景: “出国门而轸怀”,“哀见君而不再得”。……在反复抒写离郢之初的情怀中,“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二句展现了一个特别感人的抒情意境: 诗人凝望着故国生长的高大树木,徘徊不忍离去;担心国家的危亡,泪流不止如纷落的雪珠一般。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采之笔,传为千古名句。

离开郢都愈远,诗人对它的思念愈深。从灵魂之欲归到人东行而神西驰,直至登大堤远望故都,才稍稍得到慰藉,思乡爱国的抒情主旋律反复出现,由强烈转向深沉,真是几番回首,几番神伤。诗人如此思念郢都,是因为预见到“州土之平乐、江介之遗风”维持不了多久的种种征兆,一场国破家亡的浩劫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郢都被攻破,宫殿化为废墟。饱受长期流放之苦的诗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象征着楚国命运的郢都是诗人日夜思念并寄以希望的地方,它一旦失守,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极度忧伤; 然而,一追究原委,诗人又陷入极度的悲愤。至此,诗人把伤于国事之情和个人沉沦之痛紧紧地结合起来,将全诗的抒情主旋律又向前推进了一层,并为底下指责楚王、谗臣的误国做了铺垫。

谗臣蒙蔽国君,诋毁贤良,楚王昏庸无能,是导致楚国危亡的主要原因。诗人以极大的义愤形象地揭露了谗臣的丑恶嘴脸:“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与之成鲜明对照,诗人热情赞美贤臣“忠湛湛而愿进”,特别讴歌了尧舜高尚的品德,寓意十分深刻。对于楚王,诗人指责他:“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于是,谗人受重用,贤者被疏远。这正是“皇天之不纯命兮”的具体内容。

尾声六句,以鸟归故巢、狐死首丘为喻,反复抒发诗人日夜思念郢都的深情,使全诗的抒情主旋律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哀郢》是《九章》中的名篇。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总观《哀郢》,与《离骚》是一脉相通的,一个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政治家的形象巍然屹立于大江之滨,千秋万代聆听“一个正直灵魂的呼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