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赤壁赋》的“动作”象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赤壁赋》的“动作”象征

《后赤壁赋》的“动作”象征

在《〈后赤壁赋〉析评》文中,台湾学者柯庆明先生认为: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以来,几乎成为窠臼的冗长夸张的对话之运用,在《前赤壁赋》中尚有,而《后赤壁赋》已没有了。取代这种写作方式的,是将简短扼要的对话,切合情境地融和在一个完整的“动作”里。如“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首先透出作者经济上的窘困,一面说“无酒”,一面又说“有酒无肴”,显示出作者窘困得即使尽力设法弄到酒,又对下酒的菜肴无能为力。作者概叹“良夜”,不只因“月白风清”,最重要的是“有客”,但“有客”却“无酒”,“有酒”又“无肴”,客、酒、肴都不常有,越发暗示了作者生活不只窘困,而且寂寞。
与《前赤壁赋》相比,两篇都提出了一种对生命现象的思索,而“前赋”藉着赋体特有的铺叙对话形式表现出来,“后赋”则未作直白的申述,却在力求简净素朴之美的文字所展示的整个动作中象征地表现出来。“后赋”标出“是岁十月既望”,并“复游于赤壁之下”,可知作者是以《前赤壁赋》的经历为心理基础,也正因此,《后赤壁赋》中景色产生了意义。《前赤壁赋》于“自其变者而观之”后提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想法。但三个月后的赤壁景象已不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种想法是不可能的,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时势变迁压迫下的时间意识。“江流有声”是一种“逝者如斯”的紧迫感;“断岸千尺”是时光过去留下的历史长长的遗迹;“山高月小”是人陷溺于现实环境的深沉,而不可攀那遥远的明月;“水落石出”则是一种表象的剥落和真实的显露出赤壁在岁月的变迁中,赤裸地展现出来。正是这种时间意识使得登岸上山的文字显示了某种象征意义。
自“予乃摄衣而上”,“乃”字领起下面的动作都是对于前面景象的反应。“摄衣”的细微动作,使上山具有一种严肃性和庄严感,象虔诚的进谒,把自己整理停当后,全力以赴去从事某项事业。“上”字简化了整个“上山”的动作,成为一种向上追求、努力的趋势。整个《后赤壁赋》完全在这样一种“写实之外深具象征”的机制中进行。无论“履山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高远境地,还是“攀捷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等,都具深刻的象征意味。整个动作过程,在时间意识中进行。
重游赤壁,赤壁的水落石出,时间那样不止的过去,人很快老去死去。于是,作者焦急,急于有所作为,不再安于《前赤壁赋》中对生活的安排。他要提升自己,达到一个高远的境界。然而,为其高远,也更寂寞,寂寞得“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于是,又进入了另一层境界:对自然的敬畏,“反而登舟,放手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苏轼散文的创新   东坡文抄序 ☛
000027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