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越译和评论
越南如成翻译的中国司马迁的名著《史记》1963年由河内文学出版社出版印刷成越南文,1988年该出版社又第三次印刷,深受越南读者欢迎。如成的越译《史记》前言长达24页,分“司马迁其人”、“作品”、“思想”、“艺术”四个方面详细地分析评价了《史记》,这是一篇很好的介绍评论文章。其主要论点是:
“司马迁的《史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史学巨著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但最令人吃惊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名著之一”。
“《史记》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满足。史学家可以从中得到综合的真实的宝贵史料;哲学家可以从中了解‘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文学家可以看到一部抒情诗般的不朽的散文作品,一般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典型形象,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
“《史记》规模宏大让我们愕然,作家的笔力让我们惊奇。作品紧紧抓住历史事实,半步都不离开生活,使读者感到自己的双脚是踏在大地之上的。”
“可以说司马迁是世界上第一个写国家通史的人,而且是第一个写当代史的人,是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总结中国文化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留下了成千上万个活生生的社会各阶层代表的典型形象,单就这方面而言,他就可以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文学家之林。他笔下有陈涉、吴广农民的形象,有游说家苏秦、张仪的形象,有荆轲、聂政侠客的形象,有孔丘、庄周哲学家的形象,有韩信、李广名将的形象,有信陵君、孟尝君诸公子的形象,还有暴君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形象,有刘邦、项羽等许许多多不朽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被改成诗、戏剧、传记等成了文学宝库中的典型形象,他们的语言成了民族的宝贵遗产。这是很奇特的。但更奇特的是后来的人怎样增补删改也不能塑造出与司马迁不同的韩信、荆轲、项羽等人物形象来。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已全部被人民所接受、所承认,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一般的史学家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只注意他们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历史关键时刻的历史姿态”,而司马迁则不然,他不放过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例,哪怕是艰难困苦受欺受辱的细节也不放过,他不仅写在刘邦手下当上将军时的韩信,还写寄食时的韩信,还写张仪被打掉牙齿几乎脱光的情节,还写刘邦喝酒赖帐的情节。司马迁认为,任何伟大的人物首先也是常人。他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典型动作,使人物性格突出。例如只用“皇帝斜躺在床上接见卫青大将军”就表现出了汉武帝的傲慢,用“昌尝燕时入奏,高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 表现出汉高祖的放浪。”
“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后,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大发议论,而是根据典型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继续发挥叙述,这更有说服力。这也是后人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
“司马迁的文章简洁明快,生动多样,代表了西汉时期的文学风格,他笔下的人物代表了西汉时期人物的特点,但人物本身又各具特色。为了突出时代特点和人物性格,作者并不孤立的看待某一个人,而是把他与其他的人物对立起来加以处理,如在读到李斯时就会看到赵高,读到平原君时就会想到信陵君,读到刘邦时就会看到项羽。正是由于作者使用了严谨的自叙方法使得这些人物客观的实实在在完完整整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使后来的人无法更改替换。另外作者在每章的结尾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和纠正世俗的看法。”
“《史记》是一部难读但是很好的作品,读后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因内容丰富,表现方法独特,需要反复读,反复看才能深刻体会出它的妙处。作者是杰出的人物,作品是伟大的作品。我们相信《史记》是会受到越南读者欢迎的,并且会象对待屈原、杜甫那样以深厚的感情对待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