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在《儒林外史》中,摇曳多姿、变化无穷、别出心裁的讽刺手法,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毫无重复之感。
一目了然和出乎意料。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方法,然而在吴敬梓运用时却各具讽刺意味。词的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是唐五代以下的事,这本是一目了然的。可是当陈礼扶乩,请出“关圣帝君”所写的判词居然是“调寄《西江月》,”一首,而进士王惠、荀玫又居然“悚然,毛发皆竖”,相信无疑。这样,在吴敬梓笔下,进士的无知,读者也就一目了然了。侠客张铁臂用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骗了娄三、娄四两公子五百两银子去后,“不怕有意外之事”的这两位公子还在等他归来大作“人头会”,久等不来,打开革囊一看,却只是六、七斤重的一个猪头。事情之怪诞出乎读者的意料,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而娄三、娄四徒务好客虚名、交接匪人的公子习气,也就历历如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故意漏写与特为补叙。这两种情况极易被误为是纰漏和赘笔,但在吴敬梓笔下,也成为绝妙的讽刺。莫愁湖梨园大会发起人,帖子上写的是季苇萧和杜慎卿,但会演前“六、七十个唱旦的戏子”只“叩见杜少爷”一人,而未有“叩见”季少爷的。这不是作者的漏笔而是故意的漏写。因为实际主人是杜慎卿,季苇萧只不过是帮闲清客,这一漏写,不但讽刺了旦角的势利眼光,也讽刺了杜慎卿好女色的卑污行径。有时作者又不惮词费,事情已经过去,却又特为补叙,从而产生讽刺效果。严监生与妾赵氏正在谈论前妻王氏如何“心慈”,接济别人。之后,却让猫将床顶上的竹篓子跳翻,抖出王氏的私房银子五百两。这种对“心慈”的补叙,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浓郁的讽刺意味。
人物的冷讽与作者的热嘲。吴敬梓对否定人物的讽刺,有时通过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言谈表现出来,有时却又直接以作者的身份加以斥责。黄老爹“不做戏子”之后,穿戴起士绅衣着,颇引起恪守上下尊卑封建秩序的演员鲍文卿的不满,讽刺他说: “象老爹拄着拐杖,缓步细摇,依我说,这‘乡饮大宾’就该是老爹做!”这种冷讽一转到作者口中,则直斥黄老爹为“老畜生!”王惠就任南昌太守之初,迫不及待地要多方搜刮,蘧景玉却缓缓而言,说府中的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将被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所代替。这是作者通过正面人物之口去委婉地嘲讽那些否定人物。对于“五河的风俗”,作者却直接出面给予热辣辣的斥骂,倾泻其满腔的愤慨,冷讽热骂,相映成趣,嬉笑怒骂,皆成妙文。
攻讦与吹捧。吴敬梓常让他的讽刺对象互相攻讦,从而抖出他们的“老底”。王德、王仁借汤奉取文“不入时目”、没有入帘来讥刺严贡生笔下干枯,没有才气。严贡生则反唇相讥,说: “才气也须是有法则,假若不照题位,乱写些热闹话,难道也算是有才气不成?”并且明知二王在周进“手里都考的是二等”,就竭力赞扬“周老师极是法眼,取在一等前列,都是有法则的老手”,从而讽刺二王笔下杂乱无章。这样的攻讦,就彼此揭了“底”。相互胡乱吹捧,更是一种妙趣横生的讽刺。西湖名士集会,分韵赋诗,卫体善、随岑庵这两位“二十年的老选家”,自视颇高,目空一切,众名士也如众星拱月加以顶礼膜拜。岂知他们的诗作中居然出现“且夫”、“尝谓”的字面,连此时刚刚学写诗的匡超人看来也并不甚佳。被吹捧者的“才气”既然如此,那么,吹捧者的“才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相互吹捧得越高,跌得越重,作者对他们也就贬得越低。
奇特的外貌和空虚的灵魂。吴敬梓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描写否定人物的奇特外貌,从而鞭辟入里地表现他们灵魂的空虚、丑恶。具有“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的权勿用,一副怪模怪样,宦成奉主人之命前去邀请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高白夏布孝帽”。及至他应邀来到湖州,刚进城门,这顶表示他“热孝在身”的帽子却被卖柴的尖扁担挑走。奇特的穿着遇上奇特的动作。在作者的戏笔中却寓有深意:权勿用哪里在守“孝”!请看下文,娄三、娄四宴请时,他虚伪地说: “居丧不饮酒”,但“肴馔也还用些”;后来又因奸拐霸占尼僧心远一事发作,鎯铛入狱。在佃户何美之“浑家”的眼中,范举人夫人的外貌是: “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那里看人去!”丑化举人夫人的外貌,也就蔑视了举人的身份。描写了他们奇特的外貌,同时也就鞭笞了他们的灵魂。马二的迂腐、空虚,通过他对匡二的劝导表现出来,他劝匡二要“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这种夫子自道,说得越恳切,对人的毒害也越深重,而作者对科举制度毒害士人的鞭笞也就越发有力。崇高的谈吐与卑污的行为。杜慎卿纳妾,偏偏说成是“为嗣续大计”;寻男色,又说成是“独得情之正”。严贡生自我表彰“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但却拦劫猪只,讹诈钱财,逼占弟妇财产,强赖船伕力资,刻剥家人奴仆,到处招摇撞骗,无所不为,无恶不作。秀水县差人,口口声声说:“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怎肯坏这个良心?”却执定要敲诈蘧公孙“三二百两银子”。作者如实地描绘出他们的言行不一,也就将他们的丑恶本质暴露无遗,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
回目与正文的配合。《儒林外史》的回目与正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两者相互配合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而讽刺效果也是一端。匡超人从乐清逃来杭州,结识了赵雪斋这一批西湖名士;之后才去拜访他的恩人潘保正的分房兄弟、“现在布政司里充吏”的潘三。十九回回目大书“匡超人幸得良朋”,作者宁愿把兜揽公事、私刻印章、买卖关节、广放私债的恶吏称为“良朋”,可见得他对西湖名士的憎恶更在恶吏之上。此一回目,也就极为有力地配合正文,讽刺了那些假名士。鲍文卿临死虽然叮嘱儿子廷玺不必等满服就娶一房媳妇。但作者对廷玺未能守制极为不满,二十六回回目大书“鲍廷玺丧父娶妻”,大加斥责,但正文中却没有正面指责此事,只是描写廷玺的言谈行事,逐步变化,完全违背其父文卿做人之道,成为一个帮闲清客,作者用语也就多含讥刺。回目与正文,两两掩映关照,烘托出否定人物的丑恶,达到讽刺的目的。前倨后恭与前恭后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世态炎凉的关系。吴敬梓极善于摄取前后不同的镜头来入木三分地鞭笞那些势利小人。二“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而一旦飞黄腾达,不是亲的也来亲。范进中举前,张静斋足迹从未到过范家草屋,一旦范进成了举人,张静斋立即乘轿来拜,既送银子、又送房子。胡屠户再也不骂这个“尖嘴猴腮”的女婿,而是口口声声 “贤婿老爷” 。老童生周进受尽了秀才梅玖的奚落、挖苦,但国子监司业周进却赢得梅玖如神般的敬重,连他当年在观音庵教私塾时写的联对,梅玖也要和尚 “揭下来裱一裱”珍藏起来。反之,在不明白对方身份或有求于对方时,先是诚恳恭敬,而后又倨傲无礼。牛浦郎初次见到牛玉圃,为他装模作样的气势所慑,“作揖”、“下跪”,认作“叔公”。跟随日久,渐知底细,却让他在其衣食主人万雪斋前出丑,被撵出万家,连清客也做不成。匡超人逃至杭州时,对潘自业也曾 “作揖行礼”,“欢喜之极”,潘三则帮他攒钱成家,一旦考取内廷教习,潘三事发入狱后,要会他一面 “叙叙苦情”,他竟然掉头不顾。作者对他的憎恶更在潘三之上。而这种强烈的憎恶则是通过描写他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出来。
当场出丑与逐步暴露。一个特写镜头,闪光似地将讽刺对象的丑恶显现出来,让他们当场出丑,这是 《儒林外史》 中常见的一种讽刺手法。西湖名士支剑峰吃得酩酊大醉,口称 “谁不知我们西湖诗会的名士! ”正在手舞足蹈,高兴万分,前面却来了“盐捕公府”,立即叫人将巡商支锷“采过他来”,“挝去”他冒充士人的方巾,“一条链子锁起来”。秦中书的宴席上高朋满座,饮酒演戏,一片欢乐,“大门口忽然一棒锣声”,就在这欢乐的宴席上,将假冒中书的万里“锁了出去”。吴敬梓常常在他们兴头上浇下冷水,让他们显出原形。有时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的对象,却只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句,再象剥春笋似地层层剥露,逐步展现他们的丑恶本质。对匡超人的讽刺是从他拜马二先生为 “盟兄”开始的,当时他流落杭州摆摊拆字,马二先生帮他银子,送他衣服,赠他书籍,让他回乡事亲攻读,匡超人十分感激,“拜为盟兄”,心地忠厚的马二先生为之 “大喜”。但此时匡超人才二十二岁,而马二先生已补廪二十四年,无论从年岁、学问、恩情来看,匡二也应该拜其为师,却只认为 “盟兄”,作者此处只用一句话点出他为人 “乖巧”、心性刻薄。然后才通过他的一系列表现,逐步地暴露他的丑恶灵魂,最后竟然攻击起恩人马二先生来,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写胡三公子的吝啬也是先淡淡地写一句,他将为祝寿者所设的宴席由“两席改作三席”,一句话已透露了他的悭吝性格,然后才写他因“出名的悭吝”无人肯借地方让他饮酒作乐,买鸭子要看肉厚不厚,买肉包子又嫌贵,吃剩的“骨头骨脑”一齐装走,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吝啬性格。这两种手法,各有千秋,却都能曲尽其妙地达到讽刺目的。
客观事物与主观经验。吴敬梓还善于随意点染人物周围的有关事物,或者突出他们一己的生活经验,烘染、衬托人物的性格,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周进见到广东贡院的“号板”,勾引起长年屡困场屋的积愤,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范进考了二十余次,得到周进的识拔才中了举人,一见“报帖”,由悲而喜,喜极而疯,“一交跌倒”,也是“不省人事”。一喜一忧,一哭一疯,均由与科举有关的事物 “号板”、“报帖”引起。鲁小姐闺房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全摆了八股文章,其人的心愿,志趣不问可知。杨执中客座中对联是“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颇有 “名士”腔,可是对联上又有一个“报帖”,上书: “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府沭阳县儒学正堂”,却露出了“腐儒”气。这样的对联与报帖放在一起极为不伦不类,但却正表现了“老阿呆”不三不四的性格。突出人物一己的狭隘经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吹嘘他们并不熟悉的事物,从而出尽“洋相”,也成为绝妙的讽刺。五河县余殷为了吹捧乡绅彭老四如何有声势,与皇帝如何亲近,居然说: “彭老四点了主考了。听见前日辞朝的时候,他一句话回的不好,朝廷把他身子拍了一下。”别人笑他缺少常识,他还红着脸强辩“然而不然”。牛浦郎吹嘘他骑着驴子一直骑到安东县董老爷的暖阁上,“走的地板格登格登的一路响”;这与王太太吹嘘她当年嫁入王家的威风,四个家人婆娘“把头在地板上磕的扑通扑通的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如夏总甲、匡超人、汤六之流,都爱吹牛,也都是从一己之生活经验,吹嘘未见之排场,作者细细写来,读者却为之喷饭。
总之,《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极为丰富而多变化,断不限于以上所举。鲁迅不但说它为“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作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汲取它的讽刺手法,熔铸成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讽刺艺术。

☚ 《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   人物鉴赏 ☛
000089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