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牙绝弦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①,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释】 ①无聊赖:无所依托。 【评说】 本诗选自厉鹗《宋诗纪事》卷八○。 郑思肖能诗善画,其《墨兰》、《寒菊》、《自题〈墨竹〉》诸诗皆以自题形式,诗画结合,共同寄寓自己坚贞不渝的爱国思想。这首《伯牙绝弦图》虽非自题,但仍在画意与诗情的统一中写出家亡国灭的痛苦和悲哀。伯牙绝弦故事讲春秋时乐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朋友,伯牙弹奏高山形象,子期听了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奏出流水形象,子期说:“善哉!洋洋乎若流水”。后来子期死了,伯牙摔断琴弦,不再弹琴。(事见《吕氏春秋·本味》或《列子·汤问》)《伯牙绝弦图》即是根据这一故事绘成的。诗的首句写绝弦原因。“再也不会去寻求知音了!”起得突兀,决断的语气中透着深沉的痛苦,不求赏音并非不需知音,但伯牙琴中旨趣,只有子期能解,子期死了,解者渺不可得,破琴绝弦成了当然之举。诗人没有接下言伯牙失去知音的哀痛之情,而出以淡淡一笔:“只当仰面看山林。”知音已逝,高山流水成为绝响,伯牙只得终日”仰面看山林”。不作悲痛语而悲痛之情益见。失去知音的痛苦实在是难以忘却的,因为知音不在而琴毁弦断,不复鼓琴,一双手“闲”了下来竟是百般无聊,一个“闲”字,写出了伯牙深刻的孤寂之感和内心的巨大痛苦。“满地斜阳是此心”一句以景结情,一方面写出了伯牙内心难以言传的情绪,另一方面亦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厚感情。“满地斜阳”喻被蒙元所灭的南宋,“此心”指诗人不向蒙元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强烈民族心和崇高气节,它一如伯牙对子期的情谊,坚贞不渝,始终如一,永不更变。《伯牙绝弦图》一画原本只体现知音难觅这一主题,经诗人一题吟,不但表现诗人对故国的深厚感情,也加深了画的内涵和意蕴。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 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 满地斜阳是此心。 《伯牙绝弦图》见于《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诗人在自序里说:“今或遇图而作,或遇事而作,而或者又欲俱图之。”《伯牙绝弦图》是否即诗人所画,已不可考,这首诗是题在此幅画上的。 伯牙绝弦的故事,见于《列子·汤问》。伯牙,传说是春秋时人,擅长鼓琴。钟子期,楚国人,精通音律。伯牙鼓琴时,若志在高山,子期便以为“巍巍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亦以为“汤汤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以为世无知音,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绝弦图》即取材于此。 在《一百二十图诗集》里,可以参看的还有一首《钟子期听琴图》,诗是这样写的:“一契高山流水心,形神空静两忘情。似非父母所生耳,听见伯牙声外声。”形神空静,两心相契,这是多么难得的知音。子期一旦溘然长逝,给伯牙留下的深刻心灵创痛,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首诗正是借伯牙绝弦的故事,以写自己家国兴亡的痛苦和悲哀。 第一句写绝弦的原因。“再也不要去寻求知音吧!”起得突兀,声泪俱下,是绝望的哀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渴求知音,本是人情之常,这里却一反常情,说得这样明确和决断,使人不得不进一步追寻其中的情由。不求赏音,决不是不需要知音。伯牙琴中旨趣,只有子期能解,现在子期与世长辞,解者渺不可得。破琴绝弦,便是当然之举了。绝弦破琴,语气决断,更见其痛苦的深沉。 在这一声叹惋之后,诗人似乎应当抒写伯牙失去知音的哀痛之情了。然而并没有写,只出之以淡淡一笔:“只当仰面看山林”。“知音永别,琴毁弦绝,无可言说,只得‘仰面看山林’”。不作悲愤语而更见其悲愤之情。 然而失去知音的痛苦,又如何能够忘却呢!一双手之所以“闲”,是因为破琴绝弦,不复鼓琴。一个“闲”字,写出了伯牙深刻的孤寂之感,显示出伯牙极大的内心痛苦。 末句写伯牙绝弦后的心情,不是一泻无余,而是从景见情,表现十分含蓄。“满地斜阳”,景色是美丽的,可惜它“已近黄昏”。对夕阳的留恋和叹惋,正象征着伯牙内心难以言传的情绪。 郑思肖工诗善画,但他在诗集自序里又说,宋亡后,“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倡和,渐绝诸绝以了残妄”。他在宋亡后“渐绝诸绝”的忠肝义胆,和伯牙在子期死后毁琴绝弦的高尚情操息息相通。“满地斜阳是此心”,正是借伯牙以喻自己宋亡后画兰不画土的耿耿之心,是全诗之警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